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一)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两部分内容: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从上面观察物体,由平面图形判断立体图形。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编排上,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 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 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立体思维。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单元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辨认不同位置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会从上面观察物体,由平面图形判断立体图形。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形状。
过程与方法:知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判断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学习了位置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主要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一些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让学生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而且又为以后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法】
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2)
如果有学生知道,请一名学生讲给大家听,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简单地把故事内容介绍给大家。
师:你们说为什么故事中的每个人说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呢?
生:因为他们每个人摸到的都是大象身体的一部分,各不相同。
师:是啊,角度不同,结果也可能不相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
师:(出示熊猫玩具)这是什么?大家都知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你们喜欢它吗?
师:现在老师把熊猫放在讲桌上,请四个同学到讲台上来,分别站在熊猫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
学生举手到前面来,按位置站好。
师: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大熊猫的前面,有黑眼圈,黑鼻子,四肢也是黑的,肚子是白的。
生2:我看到了大熊猫的后面,有黑尾巴,白色的背上有一圈黑色的毛。
生3:我看到了大熊猫的左面,只看到它的左半边身子。
生4:我看到了大熊猫的右面,只看到它的右半边身子。
师:他们说的你能听明白吗?老师想知道,这左面和右面有没有明显的区别呢?
生: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别。
师:你有什么办法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熊猫的左面还是右面呢?
生:我们可以在大熊猫的左耳上系一个蝴蝶结,这样在左面的同学就能看到蝴蝶结,而右面的同学是看不到蝴蝶结的。
师:说得真棒,拿出你准备的玩具在小组里观察,看看你们的观察结果怎样。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观察,交流观察结果。
师:现在请大家看图,你知道这四位同学分别站在大熊猫的哪面吗?看到的是熊猫的哪一面?(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3、4)
学生讨论完成问题。
师:通过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明白了什么?
师生总结,根据观察者的位置,抓住被观察物体各部位的特征进行判断。
(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5、6、7、8)
2.易错举例。
课件出示易错题:连一连。
(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9)
让学生找出错误,并总结错误的原因。(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10)
四、巩固拓展
1.这些照片是谁拍到的,连一连。(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11)
(1)想一想:怎么解答?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学生汇报交流。
2.课件出示右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在括号里写出他们的名字)(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12)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13)
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五、作业设计
完成主题课堂作业对应内容。(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14)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
前面
后面
左面
右面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小学生喜爱的讲故事活动导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学生对情境中的物体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导入的设计先声夺人,既帮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搭建认知平台,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围绕自主参与、深刻体验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地探索新知。同时要注重个性化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