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教案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课时:1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对“将相和”的部分熟读成诵(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活用以及特殊句式(重难点);能够熟练分析人物形象(重点);并能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重难点)。
2.过程与方法:先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并梳理文章主要内容(三个事件、两个矛盾、两个人物);在此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分析人物形象、鉴赏写作技巧,多角度把握文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蔺相如和廉颇身上可贵的品质;感受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辩、顾全大局、宽宏大量的品质和廉颇知错能改的品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
PPT
教学思路
梳理文章层次——逐层疏通字词句——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写作技巧
快速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主要串讲了文言字词,现在我们首先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快速的回顾。
环节一:文言现象回顾梳理
左右;侍从/方位词
指示:指给…看/上级对下级的命令
前进:走上前进献/向前行动或发展
所以:…的原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环节二:梳理文章,分析人物形象(是什么)
请大家快速阅读文章,概括选文主要描述了哪几件事?
明确: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
那么这三件事对应文章的哪些段落?快速找出来。
明确:完璧归赵(3-13),渑池之会(14-16),将相和(17-21),那么前两段呢?自然是对两人的简介(1-2)。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合传,补充一下相关的文学常识:(提醒拿笔速记)
合传是史记的一种体例,大体可分为并列式或蝉联式。所谓并列式,就是把同一时期身份相同或相近的人合在一起作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蝉联式就是把不同时期但人物思想、性格或命运类似的人合在一起作传,如《屈原贾生列传》。
合传的基本叙述方式有并叙和分叙两类,并叙就是对两个或多个人物同时展开描写;分叙是把两个或多个人物分开描写,本文就属于二人并叙的结构。
我们来具体分析这三件事:你能从中看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品质?每一大列选一个事件,注意讨论的时候要有结论有分析,结论要用四字词语概括。
明确:(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1.深谋远虑(劝谏缪贤-正侧面结合,正面写蔺相如的语言,又用缪贤的目光短浅反衬蔺相如)
2.审时度势、有勇有谋、智勇双全(和赵王商议时分析利弊、权衡进退、毛遂自荐)
3.能言善辩、细心机警(视+度)、胆识过人(先后两次应对秦王、发现情况不对灵活应对、以死相胁迫:睨柱——细节)
一个“视”首先写了他的机敏过人(看出秦王不真诚):召见的场合不正式(章台,女子可以随意出入的非正式场合);礼数轻慢、气氛随意(传以示美人);皆呼万岁(这是一种诡计得逞的沾沾自喜——说明肯定不是公平交易,不然喜从何来、何喜之有?而且这更是对蔺相如和他所代表的赵国君臣的羞辱——嘲笑赵国上下的愚蠢、怯弱)秦王:轻慢、轻浮、轻狂
一个“度”再一次体现他的机敏过人(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空头支票,口说无凭,没有字据)
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蔺相如和秦王的两次对话,究竟妙在何处:
第一次:章台应对。(目的:拖延时间)
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
这首先是借赵国群臣的话斥责秦王贪婪,同时也表明赵国看穿了秦国的阴谋,并不愚昧;还声明了赵国的立场——不与秦璧,坚决不给;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留出谈判的余地;同时以退为进,平民百姓尚且诚信,迫使秦国遵守规矩;否则是连布衣都不如;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首先表达赵国的诚意,让秦国相信赵国这次来确实是有诚意的:同时这是反将一军,赵国都知道要对大国以礼相待,要礼数周全,那么秦国也理当如此——这就是为后面的拖延时间作铺垫;
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这是强调自己行为的正当性,蔺相如的外交策略就是三个字:曲在秦。这样的解释是非常必要的,有理有据地指出责任完全在秦国而不在赵国;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这是以死要挟,逼迫秦王就范。这里的描写实在是精彩,把蔺相如的急智写得淋漓尽致;
Q:请问蔺相如为什么要生气、要以死相逼给秦王看?
A:首先是保全自己以及和氏璧;(是“祥瑞”、镇国之宝——传国玉玺)
其次,越是生气、愤怒,越是表明赵国是有诚意的,所以才会对没有诚意的秦国愤怒(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愤怒;是我用真心你却用套路的愤怒)——这种愤怒越大,反而越让秦王觉得有希望得璧(才可能妥协让步);
最后还让秦王觉得理亏、愧疚。当初赵国上下不愿意交出和氏璧,是蔺相如力排众议,甚至还进行了斋戒。正因为让秦王觉得有希望又惭愧,后面才会答应斋戒。
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这一句“赵王恐”说得好,进一步让秦王确信赵国很真诚,让他以为赵国不可能有诈(放松警惕);然后前面的多次铺垫(示弱;示诚-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示决心)终于派上用场,顺理成章地要求秦国也要对等地展示你们的诚意-斋戒五日,拖延时间的战略至此成功。
第二次应对:(目的:全身而退)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直言不讳说明已经完璧归赵,并且说明了原因(这是抢占舆论制高点和道德制高点,表明我的所作所为合情合理,确保“曲在秦而不在赵”的外交策略)——有道理;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重申赵国弱小的事实,同时以退为进,提出要求:正因为我们弱小,所以应该先给城池再给和氏璧,这就给自己和赵国留了退路——有余地;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主动请罪,以示真诚——有态度;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暗示要深思熟虑,不要意气用事,现在完璧归赵,杀我于事无补、有害无利——有自保。
前面大家主要围绕蔺相如的语言、神态、动作、细节进行分析,这都是对蔺相如的正面描写,有没有哪些侧面描写,也能体现出蔺相如的形象特征呢?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1.第三段的三难(予被欺、不予被打、出使无人)三困(计困-无计可施、势困-以弱对强、才困-无人可用),用赵国君臣的无计可施,与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作对比,是侧面衬托蔺相如;
2.第四段对缪贤的描写,用缪贤的目光短浅、轻举妄动来和蔺相如的深思熟虑对比,仍然是在侧面衬托蔺相如;
3.一个“大喜”(太史公用字如神:毫无威仪、得意忘形)写出秦王的得意忘形、倨傲无礼、沾沾自喜;可到了最后,秦王变得理屈词穷、无计可施(相视而嘻)。用这一变化,来侧面衬托蔺相如的能言善辩、胆识过人,如此不可一世的秦王,面对蔺相如竟然毫无办法,可见蔺相如之智勇双全。
从这一大组的分析中,我们很明显的发现司马迁写人的特点: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善用对比衬托。那么剩下两组同学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区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先看渑池之会,主要表现了蔺相如的哪些性格特征?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用性命捍卫国家和君主的尊严,要求秦王击缶)
注意,在先秦时代,不同阶层的人能够听的乐器也不尽相同,瑟是弹给士大夫听的,而且鼓瑟的人往往是女子,秦王让赵王鼓瑟,分明是把赵王贬为了臣子、女子;而缶则是下等人的乐器,让秦王鼓瑟是把秦王降到了普通百姓的地位。
反衬:
1.有个字写得很传神:酣(一字传神),说明秦王吃得畅快;而赵王一方则肯定是如坐针毡。那么秦王从一开始的趾高气扬、来势汹汹再到恼羞成怒、最终不得不击缶,秦王从不许到不肯再到不怿,用这一系列的变化,来衬托蔺相如的英勇无畏。
2.用秦王侍卫的色厉内荏(左右皆靡)来反衬蔺相如的勇敢过人。
最后来看将相和,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
明确:顾全大局、心胸宽广、公忠体国(积累)。——强调非一人之功,廉颇知错能改、坦诚、爱国。
1.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对舍人的一番话);
2.侧面描写-用廉颇的耿耿于怀反衬蔺相如的宽宏大量;
3.侧面描写-用舍人的目光短浅反衬蔺相如的顾全大局;
4.用蔺相如对待秦王的寸步不让和对待蔺相如的步步退让表现他的顾全大局。
环节三:总结写人记事的艺术(怎么写)
1.选取典型事例塑造人物(每一件事突出一个主要品质);
2.在矛盾冲突中凸显人物品质(秦国与赵国的矛盾、蔺相如和廉颇的矛盾);
3.正侧面描写结合,善用对比衬托;
4.详略得当(蔺相如详写,廉颇略写);
5.情节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前一件事的结果是后一件事的原因)
三起三落,一张一弛:
危难关头无人可用(一起)-蔺相如临危受命(一落)
蔺相如持璧睨柱(再起)-秦王道歉(再落)
蔺相如主动请死(三起)-秦王使归(三落)
环节四:太史公的用意(为何写)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究,研究。际,缝隙。究天人之际,就是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天代表自然,人相当于社会中的人,这是指对空间的研究。通,就是弄通。是从时间上来研究自然社会的变化/变迁。
Q:太史公的一家之言是什么?想透过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什么?
兴亡观-感叹用人关乎兴亡。知人善任、君臣一心则定反之则危。赵亡于不能始终任贤,小人乱政。
生死观-太史公曰:知死(知道将要死)必(必定)勇,非死者难也,处(三声,对待)死者难。
真正的大勇,不仅仅是敢于面对死亡,而是让死亡变得有价值、有意义,让生命变得有厚度。
这就是司马迁真正想告诉我们的,蔺相如就是这样一个有大智、大勇、大胸怀、大气魄的人,而不简简单单是有口才、有胆量,他是大丈夫的典范,是太史公心中能臣良臣的标杆!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