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
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
教学重点:学习“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
教学难点: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朗读音频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你们知道的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是怎样的?
二、
师介绍“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但使它根深蒂固的却是皇权的至尊无上与君主专制的现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在中国历史上,广大民众首次被置于统一政权的控制下。秦亡,汉承秦制,以后历代王朝基本上沿袭这一格局,无多大变动。
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权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切国家政务均由君主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因此,君主的个人素质、品德、能力在封建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往往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为了限制君主权力,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这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本单元所选的《求谏》一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所熟悉的“民惟邦本”“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
处在这一格局中间的是作为君位附属物和君主统治工具的官僚集团。封建君主为了有效地控制黎民百姓,必须设立机构,任用官吏,给予职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于是有官僚制度的出现。官僚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官僚的任命和官僚的权力,均来源于君主,官僚只需对君主负责,按君主的旨意办事。违抗“圣旨”要被贬职、撤职,甚至有杀头、灭族的危险。君主和官僚的关系是主和奴的关系。封建的思想家把这些关系归纳为一条不可更易的伦理原则,即“君为臣纲”,并为臣子的行为规定了众多的条条框框,称为“臣道”。这种理论发展到极致,就成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思想。
这一系列的思想,都可以归结为从董仲舒开始发展起来的三种观念:“三纲五常”“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这些思想,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统治者所维护和提倡,起着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同时也维系着中国封建社会异乎寻常的稳定性。
处在宝塔最底层的是广大的黎民百姓,他们作为整个社会的底层和被统治层,处于整个统治秩序的基础部位,以自己的坚忍承受着统治阶层的压榨与剥削。“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朝代更迭,广大百姓用自己的累累白骨把新的君主扶上了帝位;社会发展,他们又用自己的辛劳和勤勉创造着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并给帝王及其家族提供着维持其豪华生活的奢侈品。百姓的力量是弱小的,但超出了他们的限度,爆发出来的破坏力又是惊人的。历史见证着这种变革的力量,这使得历朝的帝王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不敢轻易忽视民众的力量,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成为贯穿封建政治思想的一条红线,至今仍对现实政治起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由于统治者的欺骗性宣传和御用文人的粉饰美化,这种专制的统治秩序很少受到质疑,上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人物,下到广大的民众,他们大都认同这种统治秩序,甚至把它视为天经地义、万古不变的“天理”。随着封建社会一步步走向衰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萌芽,经历过明清之际社会剧变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古老的封建制度“已居不得不变之势”(顾炎武),于是他们怀着痛心疾首的悲愤,掀起了一个思想上的反思和批判的高潮。顾炎武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明夷待访录》一书,对专制政体的诸要素做了系统的反思与批判,表现了早期民主思想的萌芽。在《原君》一文中,黄宗羲首先考察了君主的起源,指出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君主与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在《原臣》中,他颠覆了君臣之间的主奴关系,指出“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提出君臣之间应该是互相配合的关系。
三、介绍《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体现的是君主专制框架之内的治国之术,唐太宗作为一位开明的君主,能够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为中国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四、
学生听音频朗读后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必假颜色
jiǎ
必藉忠臣jiè
幸诸公数相匡救shuò
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zhèng
实愿罄其狂瞽
gǔ
纳刍荛ráo
如属文之士zhǔ
美恶必见xiàn
等数人勖之xù
纂组伤女工zuǎn
五、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段:
??①重要词汇:
??俨肃:庄重严肃。
??百僚:百官。
??奏事:启奏政事。
??暴虐:凶恶残暴。
??极言:竭力陈说。
??②译文:
??太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都举止失当。太宗知道大家这样,每次接见臣下启奏事情,必定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听到臣子的直言规谏,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王公大臣们说:“一个人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须要有一面明镜;一个国君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借助于忠臣。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所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单独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臣下都闭口不说话,终于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朝的事情不远,你们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于百姓的,一定要直言规劝。”
??③合作探究:
??A、唐太宗是在什么背景下求谏的?求谏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唐太宗发现自己上朝时过于严肃,文武百官都害怕他,举止失常。官员们个个为求自保,不敢直陈意见。于是,他就改变做法,放下皇帝的架子,摆出一副虚心请教的神态,希望听到属下的谏诤之词。
?
其实,他求谏的目的,并非着眼于人民疾苦,而是总结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唐王朝的统治,其根本是从整个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
??B、唐太宗对于纳谏有着怎样的认识?
??明确:
??唐太宗参加了推翻隋朝的斗争,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他深深地懂得要想保住刚刚建立的大唐江山,必须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实行开明的政策,为此,他以随炀帝拒谏饰非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避免和纠正了许多错误。
??2、学习第二段:
??①重要词语:
?
致理:招致天下太平。致,招致。理:天下太平。
??鲠议:耿直的议论,毫不避讳。
??从谏:采纳谏议。
??争臣七人:几个敢于直言谏诤的大臣。七,约数,几个。
??圣虑:圣明的思虑。
??刍荛:割草打柴,借指粗野之人。
??②译文:
??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之)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下才可以安定。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进言,使天下达到太平。”谏议大夫王珪说:“我听说木头经过墨线就能锯直,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谏诤的臣子七个,向国君进言不被采纳就要以死相谏。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我等鄙陋之人的意见,愚臣处在这个不避忌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力。”大宗称赞王珪的话对。下令从今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家大事,一定让谏官跟随进去,让他参加接见,了解国家大事,如果有所陈说,一定虚心采纳。
??③合作探究:
??A、本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本段运用了对比、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对比论证:君臣都有正邪两类,正主和邪臣的组合、正臣和邪主的组合,都不能使国家太平。这是从反面做的论证,意在说明只有正主和正臣组合,“君臣相遇,有同鱼水”,才能“海内可安”。
??比喻论证:用鱼水关系比喻正直的君主和忠诚正直的臣子的关系。鱼儿有水才能活,离开了水,就成了枯鱼。还有用木头经过墨线标定就能锯直,比喻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
??举例论证:古圣主有诤臣七人。
??B、对唐太宗“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的话应怎样理解?
??明确:句中的“不明”“幸”有点谦虚的意思,但却不完全是客套话,其中也包含着他发自内心的对臣子的感谢以及对“直言鲠议”的渴求。
??C、王珪的答话为何能获得唐太宗的赞赏?有何积极效果?
??明确:他首先用比喻类比论证的方式开始议论,他用木头经过墨线标定就能锯直,比喻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这里有点劝谏皇帝广开圣听的意思,但接下来他用古圣先王的事例来阐发自己的观点,则悄悄转换了话题,从君道转到了臣道,肯定了“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的忠直精神。言外之意,即以此作为学习的楷模,更何况现在唐太宗广开圣听、不耻下问、无所避讳,所以他们更愿意“罄其狂瞽”,尽其所能。这番议论既颂扬了唐太宗,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为唐太宗所称赞,由此产生了一个积极的后果:下令从此让谏官“预闻政事”,凡有所陈奏,一定“虚己纳之”。这是一项高明的举措,从制度上保证了谏诤官员行使监督权之路的畅通,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应该说是有一定关系的。
第二课时
继续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三段。
?
①重要词汇
??任:放纵。
??夙:早晨。
??②译文
??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以来,帝王之中多有放纵情性、喜怒无常的,高兴时就任意赏赐无功的人,发怒时就乱杀无罪的人。因此,国家遭受损失,造成混乱,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我现在从早到晚,无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常常希望你们尽情极力规谏。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规谏,怎能因为别人的话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便立即庇护自己的短处而不采纳呢?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谏,又怎能规谏别人呢?”
??③合作探究
??本段说了哪两层意思?对今人有何借鉴意义?
??明确:这一节唐太宗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臣子规谏的必要性;二是纳谏的广泛意义。
??唐太宗先列举了帝王“任情喜怒”的现象:“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指出这样做的结果就会导致“天下丧乱”。为避免这种情况,唐太宗认为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应该说唐太宗这个皇帝做得还是很谨慎的,他对于历代王朝覆亡的教训有着深刻的认识,夙兴夜寐,都在思量如何避免重蹈前代的覆辙。虽然他没有,也不可能看到中国历朝周期性覆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君主专制制度本身,但还是认识到帝王一人专制,可能会随个人喜怒处理国家大事的弊端,因此试图通过臣子劝谏进行补充。这在他的立场上,在当时社会,都应该说是很高明的思考。
??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把纳谏的意义扩展到大臣身上,指出不仅我做皇帝的要接受劝谏,你们做大臣的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谏语”,不能因为“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接着又用一个反问做了进一步强调:“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这就使得求谏、纳谏的意义扩充了,泛化为听取意见和建议的意思,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事无疑都有借鉴意义。
??2、学习课文第四段
??①重要词语
??称:符合。
??比:近来。
??正人:正直的人。
??怨滞:怨结于心而阻滞不通。
??次第:(言语的)顺序、先后。
??②译文
??贞观八年,太宗对侍臣说:“我每次闲居静坐,就自己从内心反省,常怕自己的所作所为,上不符天意,下为百姓怨恨。只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希望自己的视听能与外界相通,使百姓不怀怨结于心。另外,近来看见前来奏事的人,大都心怀恐惧致使语无伦次。普通奏事,情况尚且如此,更何况想直言规谏的,一定会畏惧触犯龙鳞。所以每有前来进谏的,纵然所奏之事不符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认为是他忤逆犯上。假若当即对他喝斥责怪,我深怕奏事人心怀恐惧,怎敢再说话呢。”
??③合作探究
?
A、在这里,唐太宗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求谏的渴望的?
??明确:他说“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是说他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因此时刻想着要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使自己能够知道外界对于政事的看法,在百姓心有怨滞之前就弥补自己的过失。
??B、“天心”该如何理解呢?
??明确:虽然历代统治者都宣称君权神授,皇帝就是天的儿子,是“代天巡狩”,但封建王朝的理论家们也不忘给这种没有限制的皇权以一定的限制,方法之一就是借用天的名义。比如《周书》中说“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指出如果你没有德行,即使你是皇帝,上天也是不会辅助你的,相反却可能会惩罚你。唯恐“为百姓所怨”则容易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有很强的民本主义的倾向,不管历代统治者在实际中怎么压榨百姓、摧残百姓,在口头上都是以万民父母自居的。中国的老百姓富有坚韧的精神,不到实在忍无可忍的时候,他们会一直忍耐下去,但这种怨滞不通的情况积蓄久了,一旦爆发出来,势必给君主专制下的国家致命一击,历朝统治者对此都有着清醒的认识,唐太宗更是多次引用“君舟民水”的比喻来说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C、为了得到“正人匡谏”,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
??明确:唐太宗认为应该对臣僚多一些宽容,只要有进谏的,纵然“不合朕心”,也不应该认为是忤逆犯上。如果马上就大声斥责,就怕臣僚心里战战兢兢,钳口不言了,这样反而堵塞了言路。从前面“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到“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为了求谏,唐太宗可以说是煞费苦心。虽然都是一些小的改变,却有着深远的影响,“贞观之治”局面的开创,不能不说与他点点滴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3、学习课文第五段。
??①重要词语
??信:确实。
??属(zhǔ)文之士:写文章的人。
??伎巧之徒:有技艺的人。伎,各种技艺。
??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自以为有超人之术,别人赶不上。
??②译文
??贞观十六年,太宗对房玄龄等说:“能正确了解自己的人就明智,但确实很难做到啊。就像写文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工匠,都自以为有超人之术,别人赶不上。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互相品评比较,诋毁斥责,杂乱无章的文词、低劣的技艺于是就暴露出来了。从这说来,国君必须得到辅佐、规谏的臣子,指出他的过失。一天之中,国事纷繁,由一个人去听政决断,虽再三思虑劳神,又怎能件件事都处理得好呢?我经常想到魏徴遇事随时规谏纠正,许多事都切中我的过失,就像明洁的镜子照见自己的形体一样,美丑都全然显现。”于是举起酒杯,赐酒给房玄龄等几人,勉励他们。
??③合作探究
??本段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求谏的必要性的?
??明确:这段话说的也是纳谏的必要性,但论述的角度却有所不同。
??唐太宗首先从人性的弱点出发阐述纳谏的必要性。他说“自知者明,信为难矣”,也就是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但这却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像这样,自己的缺点一定发现不了。但是一些著名的工匠和文士却不同,他们“商略诋诃”,互相探讨,互相品评,那些自己看不到的杂乱无章的文词、低劣的技艺“于是乃现”。由此,他得出结论:“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更何况,在一天之内要处理万件政事,而且只由皇帝一人“听断”,即使再三思虑劳神,又怎么能件件处理得好呢?这是他从自身的实际体会中得出的经验,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弊端。他当然不可能有这种超前的认识,因为他不可能否定自己的存在,因此只能在现有的体制内寻找合理的措施消除这种弊端,纳谏是他的第一选择。接下来,他想起了魏徵这位经常“随事谏诤”的忠臣,认为他的谏诤“多中朕失”,他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使自己的优缺点都显露无遗。唐太宗在不同的场合无数次提到过魏徵,无疑这是唐太宗树立的一个纳谏的典范,一个群臣学习的榜样。结尾唐太宗举起酒杯,赐酒给房玄龄等人以勉励他们。勉励什么呢?自然是期望他们能像魏徵一样“随事谏诤”。
??4、学习第六段
??①重要词语
??俎:案板。
??十有余人:十几个人。有,通“又”。
??女工:指女子从事的纺织、刺绣、缝制等工作。
??渐:开始。
??②译文
??贞观十七年,太宗曾经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过去,虞舜制造漆器,夏禹雕镂案板,当时规谏禹舜的就有十几个人。有关装饰食物器具这些小事,何必要苦苦规谏?”褚遂良说:“雕刻器物会贻误农业生产,织造五彩丝带,就会耽误妇女的工作,首先倡导奢侈淫逸之风,这是国家危亡的开始。漆器不断做下去,一定又用金来做。金器不断做下去,一定又用玉来做。所以刚正的臣子一定在事情开始时加以劝阻。等到过失已多得不能再多时,就没有再规谏的必要了。”太宗说:“你说的对啊!我所做的事,如果有不妥当的,有的可能才开始,有的恐怕已快结束,不管哪种情况都应进言规谏。我近来看前代的史书,有的臣子向国君规谏事情,国君就回答说:‘已经办过了。’或者说:‘已答应过了。’竟然不为之马上停止并改正错误的做法。这样做的话,那国家危亡的灾祸,可以像翻转手掌那样很快就会到来啊。”
??③?合作探究
?
本节记录的是一次君臣的对论,话题还是围绕一个事例展开的,从讨论中,君臣之间有何共识?唐太宗有何不满?提出了什么样的更高要求?
??明确:唐太宗援引了古时候的一个事例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意思就是说,造漆器、雕镂俎,这都是无关国家大政方针的小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苦苦规谏呢?这有点考褚遂良的意思。褚遂良回答说:雕刻器物会贻误农业生产,织造五彩丝带会耽误妇女的工作(指采桑养蚕、纺线织布等工作)。在中国封建社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是社会主要的经济形式,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历朝统治者都制定了扶植农桑的政策,其中包括爱惜民力,注意使民以时,不耽误农时季节等。造漆器、雕镂俎影响了农业生产,所以群臣会苦谏。更重要的是此种行为从性质上来讲是“首创奢淫”,而这恰恰是“危亡之渐”,因为人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制造了漆器,还会要金器,有了金器,可能就想要玉制的器物,久而久之,小的错误就会发展成大的错误。因此,谏者实际上是从这些小事中发现了事物发展的苗头,才极力规谏的。如果等到过失已经很大了再谏,就没有必要了。
??对这个回答,唐太宗表示了肯定,但似乎觉着古代的谏者的“及其满盈,无所复谏”的行为有所不满,又对自己的大臣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就是说不管是才有苗头,还是快要终结了,都应该进谏,即使不能防微杜渐,也要做到亡羊补牢。而皇帝本人,面对这种情况,也决不能以“业已为之”“业已许之”为借口搪塞大臣,而应该立即“停改”,否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唐太宗对历朝覆亡教训的深刻把握上的,体现了他的谨慎细致。
??二、问题讨论
??1、课文对于纳谏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什么借鉴意义?
?
纳谏指的是上级接受下级的意见,抛掉等级的外衣,它与我们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同一个意思。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别人的意见。这些段落对于纳谏的论述告诉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人贵有自知之明,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有时候自己很难发现,别人发现并指出来了,这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绝不能因为别人的话不中听,或者认为别人的话揭了自己的短,而拒不接受。
??2.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唐太宗是一位很英明的封建君主,他开创了“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社会少有的盛事局面,这与他的一些优秀品格是分不开的。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有着以下的品格:
?
(1)勤于政事。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的过失,对此“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
(2)虚怀若谷。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惧堵塞言路,“每有谏者”,纵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
?
(3)宽厚体谅。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
?
(4)处事谨慎。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古时谏者“及其满盈,无所复谏”,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目的在于不能防微杜渐,也要亡羊补牢。
第三课时
一、
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一同学习了《求谏》,这篇文章为我们展现了一代明君唐太宗的气度与风采,从文章的题目来看,顾名思义,就是君主求取正言直谏。作为历史上最开明的君主之一,唐太宗在纳谏方面表现非常突出,那么在文章中唐太宗是怎样虚己求谏的呢?(或者说,他为了求谏做了哪些努力?)
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惧堵塞言路,“每有谏者”纵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
他下令“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他“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由此看来,唐太宗为了求谏付出了很多努力,不惜屈尊降贵,改换颜色,营造一种宽和的氛围,这就为忠直耿介的臣子培育了土壤。因此,在贞观年间,忠贤满朝,人才济济,像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等都是当时的名臣,甚至连太宗的妻子长孙皇后也会以不同的方式适时进谏。这些正直的臣子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一个政治清明的升平盛世。因此,在魏征病逝后,唐太宗痛心的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唐太宗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诚心求谏、虚己纳谏对一个君主是何等的重要。
二、
君王的求谏与止谤——政治文化
(一)求谏
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风尘不能遮掩明君贤臣的身影,如唐太宗一般凭借虚己求谏而成就大业的人还很多,我们能否找到几个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呢?
尧设“敢谏鼓”、
齐威王——邹忌、
鲁庄公——曹刿
秦孝公——商鞅、
刘邦——樊哙和张良、
朱元璋——朱升
(二)止谤
相反,也有些君主拒绝纳谏,甚至对直言进谏的臣子怀恨在心,打击报复,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这样的君主呢?(闭目塞听、夜郎自大、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一意孤行、独断专行)
这样的人最终难免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我们能否在历史上找出可以证明的实例?
夏桀——关龙逢、
商纣王——比干、
周厉王——召公
蔡桓公——扁鹊、
楚怀王——屈原、
吴王夫差——伍子胥
项羽——范增、
隋炀帝
(三)仿写
下面我们尝试一下,把君主是否虚己纳谏的正反两方面例子用排比句的形式表述出来:
(学生分成两组,分别侧重正反两反面中的一方,随堂写,交流展示)
句式:
如果
,又哪能
?
如:如果
当初唐太宗不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又哪能
开创“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如果
当初商纣王听从比干的良言,又哪能
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
由历史上盛衰成败的例子中,我们能够看到,大臣的忠直敢言与君主的开怀纳谏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这也一向被看做是古代政体运作的理想状态。
(四)辩证思考
当然,围绕在君主身边的进言也不一定都是忠直耿介的诤言,也有可能是祸国殃民的谗言,历史上也有很多君主就是因为误信谗言而导致亡国灭家,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唐玄宗宠信李林甫杨国忠导致“安史之乱”、宋仁宗听信秦桧谗言而妄杀忠良等,那么君主如何才能做到开怀纳谏而不被谗言所惑呢?这就要求君主在积极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也要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察纳雅言的睿智、明辨忠奸的眼光和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等。否则,一味的听从别人的意见就变成昏庸,拒不纳谏就变成刚愎自用,而这两者对君主巩固统治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人与人相处如何对待别人意见——现实意义
刚才我们由历代帝王的盛衰成败中已经得到了一些启示,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我们作为普通人而非君主,应该如何对待别人的意见呢?
对让人的意见,是一味听从?是一概拒绝?还是你有其他的选择?
<补充>: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沟通的最高境界就是静静聆听。”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波兰谚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魏征
“要仔细听取别人提出的缺点,不要随便指责向你提出意见的人。”
——达·芬奇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但丁
(学生讨论,交流)
总结:
宋人卢梅坡有诗云“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听取别人意见与相信自己就像是雪和梅一样,都各有可取之处,他们不是绝对对立的,而应该是互补的,无论单独选取哪一方面都是不完整的,自然也就很难收到最佳的效果。
<补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怀疑一切人和相信一切人的错误都是一样的。”
——塞纳克
<展示一段评论,与学生共同欣赏>:
相信自己是一种信念,听取意见是一种气度,相信自己不意味固执己见;听取意见也不代表亦步亦趋。我们要把自己的判断建立在充分思考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他人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只有这样,我们听取他人的意见才是有价值的。
不听取他人意见,只顾走自己的路,是一意孤行;一味听取他人意见,踏别人的路,是邯郸学步!一意孤行是昏庸,邯郸学步是愚蠢。思而不听则滞,听而不思则乱!让我们在思想上保持独立与兼容并存,做一个睿智、豁达的人。
培根说,“读史使人睿智”,希望同学们能从历代帝王的盛衰成败中总结出适用于自己的道理,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以史为鉴,丰富和完善自己。
四、作业:
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将课上的思路延续成一篇完整的作文。要求: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