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 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 教案(1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 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 教案(1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7 07:5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百喻经》六则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知《百喻经》质朴简洁、善于运用譬喻的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引导学生掌握由关键情节的切入概括寓言寓意的方法。
3、让学生体会这些寓言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及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意义。
4、学以致用,培养学生“以禅解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揣摩寓意,体会其带给人生的启示。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各则寓言的寓意,“以诗解禅”。
教学方法:学生自学、自演、自讲为主,老师适时引导、点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古琴曲《太极》片段。
听着这首曲子,我们仿佛于惠风和畅之日,云淡风轻之时,置身于崇山峻岭之间,徜徉于清流急湍之畔,听流水潺潺,鸟语婉转,看茂林修竹,山花烂漫。我们的身体如同穿越了千年,在抚琴人抚动琴弦的瞬间,我们的心灵也在此刻变得一尘不染。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经典的音乐如此,经典的文学作品也是这样。它们都能带给我们心灵上的宁静。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近经典,学习《文化经典研读》“佛理禅趣”之《百喻经》,继续感受经典的魅力。
2、课前检测案展示
请同学们展示《课前检测案》相关习题。
3、演故事 ,讲寓意
(以小组为单位,演绎学案中的小寓言故事,并简单指出其寓意。
《愚人食盐》——(要懂得适可而止)
( 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一般“外道”却矫枉过正,索性提倡禁食,结果影响身体,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这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去掉这层宗教的外衣,故事也可以这样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和盐一样,适当地添加,可以使生活充满滋味,但太多了就会变得苦涩。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
《渴见水》——(莫要因为难而浅尝辄止或者 莫要因难而不为)
(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就索性舍弃不受那是很可怜也是很可笑的!
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人惯常的心理。觉得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尝庵婆罗果》——(学会触类旁通,一叶知秋,莫死搬硬套)
(这原本是用来比喻: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
《诈言马死》——(伪装善良,最终会自食恶果)
(故事原本比喻:有些人自称善良好心,不吃酒肉,却杀害各种生灵,制造各种痛苦毒害,还虚假地自称善良,实际上暗地里无恶不作,这就像那位谎称马死的愚人。
《入海取沉水》——(莫急于求成,莫知难而退)
(这故事原来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却之心,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
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
《驼瓮俱失》——(遇到问题要冷静,莫要盲目相信他人,)
(这个故事用意不在于指出解决骆驼入瓮办法的愚蠢,而是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顾此必然失彼。 采取愚蠢的办法,结果必然两者俱失。)
小结:同学们演绎的很棒,寓意也把握的很准确,在同学们表演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忍俊不禁,但我们有觉得这些故事背后包含了各种深意。故事读罢,又让我们感觉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百喻经》故事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下面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百喻经》。(详见课件)
4、《百喻经》简介(课件展示)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
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5、悟佛理 ,思人生
  简单了解过《百喻经》之后,我们发现了佛理故事大多“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因为佛教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采用这种方式,将艰深的义理,化为浅显的故事,使人易于接受,便于弘扬佛法。当然,除去宗教的外衣,独留寓意,《百喻经》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它对我们的人生也不无启发,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任选一则,谈谈你的感受。
(在学案相应位置完成,学生当堂完成,小组内交流展示,每组选出一篇最好的班内展示。)
6、以禅解诗
这些佛经故事确实改了我们许多启示,其实,在很多古代诗歌中,诗人也常常“以禅入诗”,流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说说从下面的诗句中可以读出哪些佛理禅趣?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困难坎坷面前,我们要旷达超脱、豁达乐观)
(老师示范:苏轼,他一生坎坷,颠沛流离,他的生活状态是:不是被贬官,就是奔波在被贬官的路上。但他面对这一切,绝不苟且地生活,而是用双脚去实现“诗和远方”的梦想。而这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体现出了他的超凡脱俗和豁达乐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困境中,我们要学会从容与淡然)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人生有时需要顺其自然,淡然洒脱地面对人生)
(4)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烦事在心头,人生都是好季节。 (若心无烦念,内心的旷达自由清明,美好就会无处不在。)
所以我们说,以禅入诗,诗是好诗。
“佛理禅趣”是超然洒脱,宁静淡泊的处世心态,是顺应自然,从容达观的生活态度 ,是一种真善美的境界。
儒、释、道流派不同,但哲学思想都长在。孔孟、老庄、荀子、墨子、司马迁等,他们的哲学思想是以纯粹的文学形式留了下来,而佛家的哲学思想,则是以宗教的形式留了下来,殊途而同归。
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了“佛理禅趣”,但我们不是为了参禅,也没有必要去参禅。它只是为我们开了一扇窗,让我们欣赏到中国文化的五彩斑斓,多姿多彩,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汲取了人生的智慧。
所谓“道不远人,大道至简”,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道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想得开”,佛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
当我们的人生面临困境的时候,儒家告诉我们要“进”——积极进取;道家告诉我们要“退”——以退为进;而佛家却告诉我们要“放下”——轻装上路!所以,我们要带着佛家出世的心态,凭着道家超世的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业,这正是南怀瑾所谓的“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其实,人世纷繁,我们的脚步可以加快,但我们的心一定要放慢。
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而且往往“诗中有道”。 此“道”即禅理、禅趣。请对王维这首诗中的禅理、禅趣作简要的分析。
课堂小结:
要准确把握寓言故事的寓意,需要从寓言故事的关键情节入手。
2、禅,是一种生活境界,“真善美”的境界,我们要尝试体味一些诗歌中的禅意,并以“禅”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呈现不一样的美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