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古代诗歌蕴含的禅意理趣。
2.掌握领会古代诗歌言外之意的方法。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学过唐朝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其中有这样两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请问,潭影为什么会空人心?因为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顿消。“空”是佛教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诗佛王维也说“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意思是暮色降临空潭之畔,安然地修禅制服了心中邪念。我们不难发现诗歌与禅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诗与禅》。
二、预习检测
提问:之前大家已经读了袁行霈教授写的《诗与禅》的节选部分,请问文章主要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诗与禅的沟通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禅对诗的渗透主要体现为以禅入诗和以禅喻诗。
提问:为什么禅能渗透进诗中?
明确:诗与禅是相通的,它们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注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
三、出示学习目标
四、自主学习
学生补出划线处的句子,并思考诗句蕴含的道理。
1.问渠哪得清如许?
。
——朱熹《观书有感》
2.不知庐山真面目,
。
——苏轼《题西林壁》
3.纸上得来终觉浅,
。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4.山重水复疑无路,
。
——陆游《游山西村》
诗赋予禅的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正如元好问所言:“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板书)
五、合作探究
(一)《观潮》
(宋)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注释]:
(1)庐山烟雨浙江潮:浙江潮,即指钱塘江潮汐。「庐山烟雨浙江潮」此句诗意是: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2)未到千般恨不消:恨,遗憾。此句诗意是: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3)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由《五灯会元》卷17所载青原惟信禅诗的一段著名语录演化而成。语录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这“三般见解”,指得是禅悟的三个阶段,也即是入禅的三种境界。东坡此诗,正用此意。
1.自由出声地朗读全诗,结合注解,理解诗句。
①庐山有美丽而又神秘的烟雨,钱塘江有宏伟壮观的潮汐;我非常想去观赏一番。
②无缘去观赏这烟雨与潮汐之美,将会遗憾终身。
③终于当亲临于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汐,却发现过去心中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并无特别感受。
④只觉得这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就是浙江潮。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谈谈你对此诗的感悟。
庐山烟雨”,“浙江潮”其实便是我们心中想往的事物,或是金钱,地位,或是爱情,理想。人的一生便可看做是一个追求的过程,追求他心中的庐山烟雨和浙江潮水。当追求不到自己的理想,得不到想要的金钱地位,或无法赢得心中美人的芳心;我们捶胸顿足,思之如狂,仿佛从此人生将万古如长夜,不见了亮光。当我们真正追求到了后,却发现当初日思夜想的心上人并不是十全十美;位高权重,家财万贯后也并不能就此坐享天年,理想中的生活,并不理想。我想苏轼要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经历妄念躁动,转而豁然超越的思想。从杂念丛生,冲动妄念,而后归于淡雅宁静。
禅宗提倡不立文字,明心见性。如果我们只观注表象,就会被表象蒙蔽。所以禅宗将不着相也就是不执着于表象作为最高境界。正所谓:忘言得诗味,着相非禅心
(二)过融上人兰若
綦毋潜
(唐)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1.运用添加词语的方法,在不改变诗句顺序的前提下,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以找出这首诗的思路脉络。
教师展示自己改写后的版本:(我来到)山头禅室,(但是朋友不在),(因为禅室里)挂(着)僧衣。
(所以我看)窗外,(但是窗外也)无人,(只有)溪鸟飞。
(因为哪里也找不到朋友,所以我只好下山。但是山中景色很美,所以)黄昏(我)半在下山路。(我)却听钟声,(因为钟声突然响起,所以我才发觉是黄昏,我想着这时朋友应该回来了,于是眺望山头,但是看不到禅室,似乎只看到钟声荡漾开去,)连(着)翠微。
2.删掉一些词语,将原诗变成五言绝句,思考删减后的版本少了哪些意味。
删减后的版本是:禅室挂僧衣,窗外溪鸟飞。
半在下山路,钟声连翠微。
删掉的多为修饰语,强调语。删掉以后,环境的特点不明晰,诗人的情感不丰富。
3.学生诵读后,说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是哪一句,从中读出了什么意味。
首句暗示禅室远离喧嚣,而上人不在僧舍,显示其不拘形迹,潇洒自如的风度。
次句紧承上句,溪鸟自在飞翔既显出环境清幽,又见出和谐愉悦。
第三句“半在”既可理解为黄昏过半,也可理解为山路过半,暗示诗人流连于优美山色,兴致不减,并不觉遗憾。
尾句暗示上人已回到僧舍,连绵的钟声与视觉上的苍翠山色合二为一,给人以悠远不尽之感,诗人似乎也得到了智慧上的开悟。
教师总结:本诗从叙事上看是访友不遇之事,却可以让人想到求佛法的经过。虽然禅是静修的意思,字典上将其解释为“排除杂念,静坐”,但不代表静坐在禅室里诵经就能领悟佛法。
这正是:静坐虽能求佛法,诗家忘言得禅意(板书)
4.学生总结一下把握诗歌的言外之意的方法。
a.做减法,体会修饰词的意味。
b.
做加法,思考句间关系。
教师补充:把握诗歌言外之意的方法还有体会诗眼的意味和知人论世。
六、课堂小结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静坐虽能求佛法,诗家忘言得禅意
七、课后作业
颂
释绍昙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课后阅读释绍昙的《颂》,写一段3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
(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