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课件(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课件(共4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7 14:13:18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导入新课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相信许多同学都听过这首感人泪下的《七子之歌》吧?这是著名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当时受尽苦难的祖国所作的悲愤之声。面对列强,他高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而面对反动派,他也同样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用满腔热忱、用鲜血和生命继续谱写着自己的爱国战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共同学习他的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吧。这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忱谱成用鲜血写就的文字,是一篇感彩鲜明的讲演词,属议论文体裁。
13、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及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结合时代背景,领会课文的内容,
3、了解演讲词的特点;
4、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格。
有关资料:
这是一篇即兴讲演,是特殊背景下所作。
抗战胜利以后,蒋介石调动200万军队准备进攻解放区,并加紧对国统区的法西斯统治,内战的阴云笼罩大地。
1945年11月25日晚,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等校师生在国民党军警的枪声中召开大会,反对内战,呼吁和平。闻一多参加了大会。11月26日,昆明31所大中学校宣布罢课抗议反动派暴行,提出一系列民主要求。12月1日,数百名特务和军人袭击四所大中学校,捣毁教具,劫掠财物,用铁棍、刺刀和手榴弹残害爱国师生,制造了“一二·一”惨案。闻一多为烈士的灵堂送去挽联并在会上发言。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签定了《停战协定》。2月10日,重庆各界举行庆祝大会,国民党特务前来捣乱,郭沫若、李公朴等60多人被打伤。3月17日,闻一多参加为“四烈士”举行的出殡公葬活动,参加游行、路祭,并在入殓liàn典礼上致词。4月17日,闻一多任社长的《民主周刊》发表时事评论,严正批判蒋介石。其后不久,国民党“悬赏250万元购买闻一多的头颅”。闻一多不怕反动派恐吓,坚定地表示:“我留在昆明一天,就要战斗一天”。
7月11日晚,反动派暗杀了杰出的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闻一多带病主持李公朴的丧事。这时,闻一多的处境非常危险,许多消息表明,国民党特务下一个暗杀的对象就是闻一多,可闻一多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未予理睬,没有躲避。
7月15日上午,李公朴治丧委员会在云南大学召开大会,请李夫人报告李公朴遇难经过。闻一多准时参加会议。李夫人发言泣不成声,混入会场的特务却起哄扰乱,公开挑衅。为防止意外,事先约定闻一多不作讲演,但此时他难压怒火,拍案而起,即席发表演说,即“最后一次讲演”。
当天下午5时,闻一多在参加完“李公朴先生被害事件记者招待会”回家的路上即遭暗杀。
了解了这一背景,就懂得了这充满昂扬的战斗激情、富有极大鼓动性、震憾力的讲演,绝不是书桌前冥思苦想的产物,不是写作技巧的产物,而是对反动派恨之深,对人民、对祖国爱之切的结果。了解这一前景,也使我们懂得了演讲应是“言为心声”,演讲内容不仅应是正确的,而且应是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的流露和抒发。
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huá,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湖北省浠水县人。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研读课文
1.生字注音
晓得(xiǎo)
卑劣(bēi)
无耻(chǐ)
毒手(dú)
污蔑(miè)
屠杀(tú)
悲愤(fèn)
锤击(chuí)
恐怖(bù)
势力(shì)
卑鄙(bǐ)
赋予(fù

召开zhàokāi
蛮横mán
hèng
挑拨离间tiǎo


jiàn
光明正大(zhèng)
四、检查预习
卑劣:卑鄙恶劣。
卑鄙:(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蛮横:(态度)粗暴而不讲理。
污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
赋予: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
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言行正派。
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引起纠纷,破坏团结。
 
3.解释词语
讲演词
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演讲词类型
1、叙事型: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议论说明和抒情。叙事演讲词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记叙描述,表达演讲者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和规律。
2、说理型: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论证。
3、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在演讲中抒发演讲者爱恨悲喜等强烈感情。对听众动之以情,以"情"这把钥匙来开启听众心灵。
演讲词的特点
1.针对性
撰写演讲词,要考虑听众的需要,讲话的题目应与现实紧密结合,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听众所关注的事情,所讲内容的深浅也应符合听众的接受水平。同时,演讲又要注意环境气氛,既要注意当时的时代气氛,又要了解演讲的具体场合:是庄严的会议或重大集会,是同志间的座谈和讨论问题;是欢迎国宾,还是一般的友人聚会。不同的场合,演讲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讲法。
2.鲜明性
演讲的内容不能只是客观地叙述事情,还必须表明自己的主张,阐明自己的见解。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均应做到立场鲜明、态度明确,不能含糊。好的演讲总是以其精密的思想启发听众,以鲜明的观点影响听众,给听众以鼓舞和教育。
3.条理性
要使讲话易被听众听清、听懂,就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否则,所讲内容虽丰富、深刻,但散乱如麻,缺乏逻辑性,亦会影响讲话效果。
4.通俗性
演讲的语言,总是说来应该通俗易懂,明白畅晓。要做到这一步,关键是句子不要太长,修饰不要太多,不宜咬文嚼字,要合乎口语,具有说话的特点。同时,也应该讲究文采,以便雅俗共赏。
5.适当的感彩
演讲既要冷静地分析即晓之以理,又要有诚挚热烈的感情即动之以情,这样才能使讲话既有说服力,又有鼓动性。
演讲词的写作注意
第一:要弄清演讲的目的,就是为什么而讲,这是演讲词写作的前提;中心必须突出。
第二:要弄清听众,就是要弄清对什么人讲,这样才能根据听众的特点有的放矢,也才可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第三:内容要新鲜,材料要充实,这样才能有吸引力,听众才会觉得有收获。
第四:结构要清晰,条理要层层展开,要有一以贯之的线索,这样才能有较强的逻辑性,也才会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结构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第五:语言要生动,口语化,多用短句,流畅而有节奏,这样才适宜于演讲的氛围。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闻一多在李公仆的追悼会上,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这篇演讲词有什么特色

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

3、这篇演讲稿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李公仆烈士和爱国民主运动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国民党特务又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讲演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对李公仆先生被暗杀十分悲痛,赞扬了李公仆先生和昆明人民,他们为争取民主和平献出宝贵生命是昆明无限的光荣,高度评价他们的斗争精神。对国民党特务的罪恶行径质问、痛斥,面对面地揭露反动派的虚伪本性和险恶用心,指出反动派必然灭亡的可耻下场。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3)高度赞扬了李公朴先生和昆明青年学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精神,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先生的罪行。
第二部分(4——5)剖析国民党反动派的虚伪本质,指出人民必胜,光明就在眼前。
第三部分(6——12)号召昆明人民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斗争,并表达自己为正义而献身的决心。
结构图解
问题探究1
1、题为“最后一次讲演”有什么意义?
表明这是闻一多先生生前最后的一次讲演,体现了闻一多先生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2、开头一段,义愤填膺,慷慨激昂。这种情绪是如何传达出来的?
这种情绪的传达是通过感叹句的运用。用感叹句表达强烈的感情,是对反动派的无耻和卑劣行径的怒不可遏的血泪控诉,是对李先生殉难的悲痛和对李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赞扬,是情感的喷发,是心灵的怒吼。感叹语句,短促而有力,表达效果强烈。
3、闻一多先生在讲演中一再痛斥敌人卑劣无耻,同学们说说它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李公朴无罪而遭毒手。
②要杀,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杀,只会偷偷摸摸的暗杀。
③杀了人,为推脱罪责,反造谣诬蔑,嫁祸于共产党。
4、与敌人卑劣无耻恰成对比的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的光荣表现在什么地方?
为民主和平而献身,将会赢得更强大的革命力量。
5、作者是怎样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出反革命的末日来临的?
 

揭露——虚弱本质:自己在恐怖、慌、害怕;
 
②指出——末日来临:完了、快完了。
问题探究2
1、演讲者谈及特务时直呼“你们”,面对听众时则用“我们”。这两种不同的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
“你们”指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及帮凶;“我们”
指的是演讲者和广大人民
。揭露敌人的罪行和虚弱本质,用“你们”表达出愤怒和蔑视的感情;歌颂人民的力量,用“我们”表示演讲者与群众的亲密无间的战斗感情。
2、结合背景材料,想一想第5段的“光明”和“黑暗”分别指什么?
“光明”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自由、民主的新中国;“黑暗”指当时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旧社会。
3、文章第7段演讲者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你体会到了吗?
体会到了。闻一多在讲到“一二.一”运动的时候明显有一种骄傲的情感在里面,所以说是“昆明的光荣”。
4、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①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
②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③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
5、闻一多先生对进步青年提出了什么样的号召?
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6、
文末表达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斗争决心?
表达——自己的决心:义无反顾,随时准备献身。
7、
闻一多先生的遗愿,上一代青年人完成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学们,我们新中国青年一代的任务又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对得起革命先烈呢?
我们新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开拓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才,这样才能无愧于无数为共和国的诞生而英勇斗争、光荣献身的革命先烈。
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指什么?两个最字有什么作用?
指李公朴先生遭特务暗杀的事。这个感叹句连用2个“最”字,表达了对反动派无比的痛恨之情。
“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设问句,一方面质问敌人,一方面引起听众的思考,激发大家愤怒的情感。
打、杀、暗杀,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揭露了敌人的暴行,使语言富于变化,表达了演讲者对特务暴行的憎恨
第2段:“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就站出来!你出来讲!”
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作用?
用第二人称表述,当面质问特务,表达感情更直接,打击力度也更加强烈,表达了自己大无畏的精神
“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连用3个无耻有什么作用?
用反复的修辞,连用了3个“无耻”,一个比一个语气重,从斥责到控诉。并且用反动派的无耻反衬李公朴的光荣,爱憎分明。
用“一个”和“千百万个”对比,突出人民的力量。说明一个爱国人士被杀害,会有更多的人站起来斗争,表达了对
发动派杀害爱国人士的蔑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出来”有什么表达效果?
面对“大家”而怒斥敌人,所以用“他们”以指敌人;直接面对特务,怒斥特务,于是用“你们”以指“敌人”。
文章中的“他们”、“你们”都是指特务,闻一多先生为什么用了这两种指代?
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明确:
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
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
分析语言
1、指出下列句子是什么句式,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
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反问句。当面责问特务,强烈谴责了反动派的残暴。
(2)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呀!
祈使句。当面命令特务,揭露了反动派虚弱的本质,表现了自己大无畏的精神。
(3)你们完了,快完了!
感叹句
揭露了敌人的虚弱的本质,表达了对敌人的蔑视。
(4)
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反问句
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与愚蠢。
2、“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的含义是什么?
说明一个爱国人士被杀害,会有更多的人站起来斗争,表达对反动派杀害爱国人士的蔑视。
3、“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将此句改为陈述句,并说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希特勒,墨索里尼,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反问句
改为陈述句后,语气不如反问句语气坚决。
4、分析下列句子的含义。
A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
B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A.设问句,B.反问句。爱憎分明,充满激情,富于号召力和感染力。设问句能够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反问句用来揭露敌人卑劣无耻的行径,表达的语气更坚决、态度更鲜明、批判更有力量。
六、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
(1)
运用近义词、反义词使感彩强烈。如第一段中用“打”、“杀”、“暗杀”等近义词,揭露了敌人的暴行,使语言富于变化,表达了演讲者对特务暴行的憎恨。第二段用“无耻”和“光荣”这对反义词,词义上的鲜明对比,增强了语言的感彩,表达了演讲者分明的憎爱感情。第五段用“光明”和“黑暗”这对反义词,表明了演讲者冲破黑暗,争取光明的强烈思想感情。
(2)
运用感叹句、反问句、递进句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如第四段“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连用反问句和感叹句,指出了特务们的可耻下场,表达了强烈的憎恨感情。第一段“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用递进复句,步步紧逼,增强了揭露敌人的力量。
(3)
运用反复、对比的修辞方法,使感彩强烈。如第二段“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既用反复修辞方法揭露敌人的无耻,又用对比方法突出李公朴先生为进步事业而死的光荣。第五段“你们杀了一个,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用“一个”和“千百万”对比,突出人民的力量,打击敌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4)运用语调抑扬顿挫的变化来表达感彩。如第一段“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第二段“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
本文主旨
本文围绕李公朴被害事件,揭露反动派的无耻暴行和虚弱的本质,赞颂烈士的斗争和牺牲精神,号召人民与敌人斗争到底。
七、写作特色
1、对比手法的应用:演讲者把不同的人物置于明暗对比鲜明的角度,故意拉大两者距离,并赋予不同的情感色彩,从而达到更佳的表达效果。
2、心理的描述:通过心理的剖析,往往可以知道某些行为举止的真实意图。
3、举例论证: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用事实说理,可以让反动派的把戏不攻自破,加强说服力。
4、感叹句和反问句的综合运用。
感叹句在这篇演讲稿中使用得最多。闻一多先生在演讲过程中情绪比较激愤,运用感叹句能够直观、有效地表达强烈的愤慨之情。
.
阅读感悟
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下,在斗争的严峻关头,闻一多先生挺身而出,大义凛然,以豪迈的气概跟反动派展开面对面的斗争,这种精神将永远鼓舞我们不断前进?
林肯这段话当时在听众中立即引起共鸣,
请你分析一下原因。
1860年,林肯以共和党人的身份参加总统竞选,他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对手——大富翁道格拉斯。
道格拉斯租了一辆豪华的竞选列车,又在车后放了一门礼炮,每到一个竞选点,他就鸣炮三十响,还命乐队奏乐。
面对道格拉斯的嚣张气焰,林肯毫无惧色,他照样买票乘车去竞选。每到一站,他就登上朋友为他准备的马车开始演讲:“曾经有人问我拥有多少财产,我的回答就是:我有一个妻子和一个儿子,他们都是我的无价之宝。除此之外,我还足有一间办公室,室内有一张办公桌和三把椅子,墙角还有一个大书架,架上的书值得每个人读一读。我本人既贫穷又瘦弱,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的了,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你们。”
讲话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方法
---根据特定的背景场合决定说话内容
能力提升
林肯这段话当时在听众中立即
引起共鸣,请你分析一下原因。
林肯的话引起共鸣的原因是注意讲演的场合和听众。他的演讲在街头,听众是平民百姓。他的讲话突出了两点:一是告诉听众他很穷;二是表明自己唯一依靠的是广大民众。这等他于宣布,他将站在平民一边,维护他们的利益,所以得到在场听众的支持和拥护。
陶行知和田汉是怎样根据现实情境确定话题的?他们这样讲话有什么丰富含义?能收到怎样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任晓庄学校的校长。一次,他邀请戏剧家田汉等人为晓庄师范的师生和附近的农民演出。师生和农民在大礼堂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陶行知先生致了热情洋溢而又诙谐幽默的欢迎词,他说:“今天是田汉欢迎田汉。我们晓庄师范是为种田汉办的学校,我们也都是庄稼汉。所以我以一个‘种田汉’代表的资格来欢迎田汉。”田汉高兴地作了答词,他说:“我虽然名字叫田汉,从小也生长在长沙的田间,但我毕竟是一个假田汉,陶行知先生才是一个真田汉。我这个假田汉,接受陶行知这个真田汉以及在座许多的真田汉的欢迎,实在感到不胜荣幸之至。我们一定要向真田汉学习。”他们两人的讲话赢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陶行知和田汉是怎样根据现实情境确定话题的?
他们这样讲话有什么丰富含义?能收到怎样的效果?
陶行知是晓庄学校校长,晓庄学校是为农民办的学校。他以农民(种田汉)代表的资格来欢迎田汉,既如实地反映了晓庄师生共同的心情,又体现了和对方的亲切关系。
田汉说陶行知是“真田汉”,是对陶行知事业的肯定与赞扬。说自己是“假田汉”,含蓄地表达了向对方学习的意思。
“田汉”一词双关,既是田汉的名字,又有种田汉的意思。陶、田两人的讲话,联系现实情景,巧用双关,幽默风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