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系列教案 家国天下
《原君》教案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我国明末清初时期民主启蒙思想发展的情况;了解民主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
2.了解《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
4.积累归纳文中有关文言文知识,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并能作出评介
2.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
3.学习运用历史上详实的事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清代龚自珍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鲁迅先生也有这样的诗句:“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万马齐喑究可哀”“万家墨面没蒿莱”,这就是我国封建皇权统治时期社会的真实写照。
比龚自珍略早些的17世纪中叶,明朝灭亡,另一个号称“中央帝国”的王朝——满清走向了它的“辉煌”。这个时期,帝制正盛,风雨如磐,谁要是对“天子”有一点点“不敬”,那就是“大逆不道”。而就是有这样一个人,在这腥风血雨、黑色恐怖的岁月,竟大胆地喊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号,鼓舞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掷其皇冠,摧其御座,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气魄!要知道,这可是轻则系身囹圄,重则身首异处、惨遭灭门的“罪行”啊!
喊出这个口号的人,就是黄宗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喊出这个口号的战斗篇章——《原君》。
二、文化背景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后,封建社会逐渐走上了下坡路。明清之际是一个社会大震荡的时代,在封建经济自身的发展中出现了新的经济成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开始意识到即将发生“天崩地解”(黄宗羲)的历史变化,认为古老的封建制度“已居不得不变之势”(顾炎武),于是自明亡后,一批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便怀着痛心疾首的悲愤,对封建政治思想掀起了一个反思和批判的高潮。
这一思潮有两个指向,一是指向宋明理学,尤其是王阳明一派,批判他们的空谈误国;一是对宋以来的政治体制进行思考,尤其是对皇帝“家天下”的专制体制进行猛烈的批判。在这方面,黄宗羲是一个典型代表。实际上在明朝未亡之前,东林党人就提出“以众论定国是”的政治主张,以“天下之公”对抗专制统治者的“一己之私”,要求言论自由,这可以说是明亡之后批判和反思思潮的一个先声。
?三:作家作品
1.作者简况:
黄宗羲(明万历三十八年1601—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后代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出自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为明末东林党人,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及长,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复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营”进行抵抗。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
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一定影响。在文学方面,面对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反对明代“七子”的模拟之风。所作诗文,多表现高尚节操之作。除《明夷待访录》单刊成集外,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案》等。今人又编有《黄梨洲文集》。
2.一代奇书——《明夷待访录》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政治专著,成书于康熙二年(1663)。“明夷”是《周易》中的一卦,指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待访”指等待后代明君来采访采纳。全书有21篇。
作为明亡的亲身经历者,黄宗羲在一系列抗清活动失败后,从总结明亡教训的角度写成《明夷待访录》一书,对专制政体做了初步的反思,对封建帝王的专制独裁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同时,从民族兴衰存亡的角度,对未来社会所应具有的政治体制也做出了有益的思考。
首先,他从人的本性与国家起源的角度分析了君主的产生,指出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君主与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然而后世之君却颠倒了他与天下的关系,视天下为自己的私产,把天下之利归于己,把天下之害归于老百姓,由此成为“天下之大害”。明确表达了废除君主专制的思想。
其次,他分析了臣子在国家统治中的地位,指出君臣之间也应当是平等的关系。他说:“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这就是说,君臣之间虽然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但不是主仆关系,而是相互配合的关系,他们都必须服从于治理天下这一大事,因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在这个基础上,一个人出仕做官,也首先必须以治天下为事,是“为天下也,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这就对臣子提出了新的要求。
再次,他在《原法》中还揭露了“天下之法”与“一家之法”的矛盾,指出封建法律是君主制定的,是用来维护等级特权的,君主的“法”实际上是“一家之法”,是统治人民的“非法之法”。
最后,他在一一分析了君、臣、法的职责与实质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政治体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了限制君权,他突出了法的作用,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认为好的法律、制度,远远大于人的作用;同时,要限制君主的胡作非为,就必须剥夺其无条件的是非权,而将其还于集中公议的学校,这具有了初步的议会政治的萌芽。另外,他对科举制度提出了批评,指出应该多渠道取士,吸收一切有用人才;针对明中叶以来工商阶层崛起的事实,他一反汉代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明确主张“工商皆本”。这些思想无疑是先进的,表现了一位儒家学者积极面对现实、面对社会的反思精神。
由于《明夷待访录》对君臣、君民关系,学术与政治之互动,以及学术自由等民主思想,多具卓识,得到了晚清社会改革家的高度评价,梁启超以为是“极大胆之创论”,“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为“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据说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时,也随身携带《明夷待访录》的《原君》《原臣》两篇,其中早期启蒙思想光辉,对他的民权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有启发作用。
四、?疏通文意,理解意旨
《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第一篇,也是全书主旨所在,“原”,推原其本,推论……的本原。“原君”意思就是推论为君之道。文章的主题是阐述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批判君主以天下为私的种种罪恶。
1.解读第一段
【原文】 有生之初(自有人类的那一天起),人各自私也(只管自己的私事),人各自利也(只谋自己的利益);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却没有人去兴办它),有公害而莫或除(革除)之。有人者出(有一个人出来),不以一己之利为利(公利),而使天下受其利(得到他们的利益);不以一己之害为害(公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免除害处);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一定比天下一般人要多千万倍。状后)。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居:居其位,这里作居处、接受讲。就天下人的本性来说,必然不愿意处在那个地位。)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衡量了利弊,而不愿意接受君位的人),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夫人:一般人,普通人。)之情(本性)也。
【解读】
问题:文中的“自私”、“自利”与现在所说的“自私”、“自利”意思一样吗?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你怎样认识古之人君不愿为君?
既为“原君”,则须从本源上考察君主的产生,文章第一段就分析了这个问题。那么,君主是怎样产生的呢?文章首先确立了一个前提:“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这并不是一个道德的判断,而是说每个人都有获取个人利益,求得生存的权利,这里表现出黄宗羲对个人权利的尊重。但是,“人各自私”,“人各自利”,又是一盘散沙的局面,那么面对一些公共的事情,该如何处理呢?作者认为君主正是在此种情形下应运而生的:“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这里点出了两层意思:一是君主产生的原因是顺应时势,凭自己的辛劳赢得了大家的拥戴;二是君主天然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除害。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职责,所以古时候做君主是很辛苦的,“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人都是好逸恶劳的,可是“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可见,做君主是要有一些牺牲精神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古人对于君主,有经过思量而不愿意就位的,有就了位而又放弃的,有起初不肯就位可到底推辞不掉的。这是古人对于君位的态度,为下面叙述后世之君做了铺垫。
2、解读第二段
【原文】 后(后世)之为人君者不然(这样)。以为(认为)天下利害之权(分派天下利害的权力)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作为)天下之公(公利);始而惭焉(开始还感到惭愧),久而安焉(时间一久就心安理得了),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省“于”)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语出《史记·高祖本纪》意思是说我所成就的家业,同老二相比谁多。仲:排行第二,此指刘邦的二哥。)者,其逐利之情(那种追逐私利的心情),不觉溢之于辞矣(不觉已充分表现在言语之中了)。
【解读】
问题:后之人君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在长期过程中,其思想情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那么“后之为人君者”怎样呢?由于掌握了“天下利害之权”,所以不再“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代之以“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也不再是“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代之以“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这样君主完全丧失了自己天然的职责,“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并且把天下当做财产留给自己的子孙,以一己一家之私,剥夺了天下人的生存权利,使他们“不敢自私,不敢自利”。汉高祖刘邦所夸耀的“某业所就,孰与仲多”正是“后之为君者”对待君位态度的鲜明写照。
3、解读第三段
【原文】 此无他(这没有别的(原因)),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古时把天下人放在主要位置,君主放在从属位置);凡君之所毕世(毕生)而经营者,为天下也(都是天下人的)。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所有使天下没有一个地方得到安宁的原因,都在于有了君主)。是以其(他)未得之(之:君位)也,屠毒天下之肝脑(屠杀、残害天下的生命),离散(使……离散,拆散)天下之子女,以博(取得)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竟然不会感到凄惨),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敲榨、剥取)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来)奉(供奉)我一人之淫乐(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利息)也。” 然则(然而)为天下之大害者,君(君主)而已矣,向使(假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能各管各的私事),人各得自利也(各得各的利益)。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难道设置君主的原因和道理,原来就像这样的吗?)
【解读】
问题:你怎样认识伯夷、叔齐的“耻食周粟”?
通过“古人之君”与“后之为人君者”的对比,作者得出结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关键就在于“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所终生筹划办理的一切,都是为了普天下人;而后世的君主则“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结果使得天下因为君主的原因出现种种不安宁。接着作者从“未得天下”和“既得天下”两个方面阐述了君主以己为主,侵扰天下的罪恶。在没有得到天下的时候,为了君主个人的产业,“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丝毫不感到内疚,反而拿“为子孙创业”来掩饰自己的罪恶。在得到天下之后,为了自己的享乐,仍然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甚至视其为自己产业的利息,是自己应得的。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然而,在君主专制的思想体系中,这一切被视为理所当然,毋庸置疑。于是殿堂上称扬的是皇帝的宽厚仁慈,史书上歌颂的是君主的丰功伟绩,乡野中流传的是帝王的风流韵事,在专制思想的毒害下,很少有人发出“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的质问,也很少有人去关注帝王登基路上的累累白骨。黄宗羲拨开了笼罩在帝王头上的光环,发现了后世君主的贪婪和罪恶,直斥“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是一句振聋发聩的呐喊,也是对帝王专制的大胆揭露,在他所处的政治环境中,能够发出这样的斥责是难能可贵的。到这里,作者的情绪随着对比和揭露逐渐高涨起来,在痛斥君主为“天下之大害”后,作者发出了哀叹:“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联系上面一句作者的假设,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潜台词是:如果设立君主要以干扰百姓的正常生活为代价,那这样的君主不如不要。这里他表现出一种废除君主专制的思想倾向。
4、解读第四段
【原文】 古者(古时候)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把他们比作父亲,把他们比作天),诚不为过也(实在不算过分)。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强盗,仇敌。雠:同“仇”。),名(称,叫。名作动)之为独夫(独夫:指因暴虐无道而众叛亲离的统治者。),固其所也(本来就是他应得的下场)。而小儒(读书人)规规焉(狭隘死板的样子)以(认为)君臣之义(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无法逃脱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甚至对于桀、纣那样的暴君),犹谓(认为)汤武不当(应当)诛(讨伐)之,而妄传伯夷、叔齐(相传为商朝贵族孤竹君的两个儿子。武王伐纣,他们质问: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后来,他们跑到首阳山,耻于食周粟而死。)无稽之事(无可查考的事),使兆人万姓(亿万百姓,兆,百万)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竟然和腐臭的老鼠一样)。岂(难道)天地之大,于(在)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偏爱)其一人一姓乎(君主一人一家吗)?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指的是《孟子·梁惠王下》中语:“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人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用)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禁绝暗中看机会夺取君位的人),皆不便于其言(都感到孟子的话对自己不利),至(甚至)废孟子而不立(明太祖读到《孟子》民贵君轻章,认为这些不是做臣子应该说的话,于是下诏毁掉孔庙中孟子的牌位。),非导源于小儒乎(这根由不是从眼光短浅的读书人那里来的吗)?
【解读】
如果说上面的部分主要是痛陈君主的罪恶的话,那么这一段则是对粉饰君主的小儒们的痛斥。作者仍然以古今对比开始,指出君主有怎样的作为,就会从百姓那里获得怎样的对待。“古人之君”为天下兴利除害,那么百姓就会“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后之为人君者”以天下为个人私产,荼毒天下百姓,那么百姓就会“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从人情来讲,这都是很正常的态度;但是从封建的纲常来看,却是大逆不道的,自然也是为小儒们所不容的。他们墨守忠君的腐朽观念,无视百姓们“崩溃之血肉”,口口声称“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不容毁弃的,并以此否定商汤、周武王伐桀、纣的行为。黄宗羲对此表明了愤懑和鄙弃的态度,从“小儒”“规规焉”“犹”“妄传”“曾”等几个字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出来。基于此,作者大声疾呼:“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实际上,作者批判的矛头不仅指向浅陋的小儒们,更把矛头指向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封建纲常观念,这就表现出明显的反抗和批判精神。接下来,作者指出小儒们那些愚忠的观点实际上也迎合了君主的需要,因为他们可以借用这些空名防止他人伺机夺取君位,所以虽然在作者看来,讨伐商纣的武王是位圣人,孟子肯定武王伐纣的言论也是圣人的言论,但因为这些言论不利于君主的统治,孟子这位儒家圣人在孔庙中的配享地位一度遭到了毁弃,这实际上都是导源于小儒们的浅陋和愚昧。
五、课后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