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朱子语类》三则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和认识你宋明理学极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积累文言语句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等方面的基本思想。
积累文言语句知识。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又独立发挥、完善,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天理”“人欲”是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 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朱熹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其学说在明清两代被确立为儒学正宗,并影响至韩国、日本等国,如日本德川时代,“朱子学”颇为流行。所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
三、朱熹的两首诗
第一首——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表面是写水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清如许”,实则预示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认真读书,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
第二首——昨夜江头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四、字词读音
愦(kuì) 恁(nèn) 昏塞不通(sè) 埽(sào) 著力(zhuó) 战战兢兢(jīng)如履薄冰(lǚ)不肖(xiào) 李贽(zhì) 札定(zhá) 煞(shà) 渊薮(sǒu)
遽失(jù) 障(zhàng) 根柢(dǐ)湮灭(yān) 褒崇(bāo chóng)懵懂(měng)
第二课时
学习第一则
重要字词
数过:几次。 略晓:大概了解。
厌:通“餍”,满足。 别:另外。
得趣:明白其中旨趣。 提醒精神:提神醒志。
着意:用心。 穷:形容词作动词,穷究。
义理:道理。 愦愦:昏乱不清醒。
翻译
读书应该读到不忍释手的时侯,才能领略到书中的真意.
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书中的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
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只是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的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
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这样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3、朱熹在这则语录中提出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明确:熟读精思的方法。
4、朱熹在这里也明确地说,读书的最终目的是领略书中的“真味”,结合后文理解“真味”的深刻含义?
明确:所谓的“真味”是指书中蕴涵的深刻的义理。
二、学习第二则
1、重要字词
天理:心之本然。 人欲:人的欲望。
乃为人欲引去:“为”表被动。 克己:约束、克制自己的言行和私欲等,使之合乎天理。
工夫:通“功夫”。 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判断句。
埽除打叠:洒扫收拾。埽,通“扫”。 合:古今异义词。古—应该。 今—闭,合拢。
著:通“着”。 自家:自己。 芜秽: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明理以先之:先明白事理。 著力:用力,努力。
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定语后置句 大段:古今异义词。古—仔细。 今—整体中的大部分。
照管克治:照应,克制。克治,通“克制”。 仁:名词作动词,实践仁德。
仁以为己任:宾语前置句 直:应该,应当。
恁地:如此,这样。
2.翻译
(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去做事情时,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完后又去后悔不迭,这该怎么办呢?
朱子回答说:“这并是缺乏‘克己’的工夫。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
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心里明知应该走大路,但是却被小路上前边的东西所吸引着,自己便不知不觉地顺着小路走去;等到面前遇到棘荆杂草,心里就后悔了。这里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
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的功夫。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
假如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无需劳神费力,自然会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
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
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都要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
曾子曾说:‘以实践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实现这个使命要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
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象面临着深渊一样,又好像在薄薄的冰层上行走一样。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工夫才行。”
3、本则阐述的是天理与人欲的问题,两者的具体含义和关系怎样?
明确:天理与人欲的问题,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因此要“明天理,灭人欲”。
4、这段语录的最后引用《论语》和《诗经》中的语句,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论语》中曾子的话是为了说明,以实践仁德为人生的毕生目标,这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因此要尽心尽力去完成。这也暗含着对前文所讲的理欲之辨、克己复礼的修养功夫要认真对待的教导。
引用《诗经》里的几句诗,是为了总结全文,说明对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要明天理,灭人欲,这才是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第三课时
学习第三则
重要字词
圣贤:形容词作名词,圣贤之人。 切己:切身。
说话:说教。 剖判:辨别,分析 。
睹:察看。 喻:懂得。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义:状语后置句 时君:当时的君主。
不肖:不才,不正派。 札定脚:踏踏实实的。札,立住,扎根。
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义。
二、翻译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
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
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义利之别.试着察看一下自己个儿,是要为了在人前出名,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说:‘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学者的目的却是给别人看.。’
孟子说:‘只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
孟子的这句话虽然是对当时的君王梁惠王而说的.但对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
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
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内就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便走向愚昧不才的道路上.在这个(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
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认识清楚了,深入下去还须下大功夫,但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三、回答问题
1、本段的主旨是义利之辨,这与前文的理欲之辨是什么关系?
明确:义就是道义原则,利就是利益。重义轻利是儒家的一贯立场。朱熹认为,所谓义,就是“天理之所宜”,及符合天理所当做的,就符合义。而“利”则是“人情之所欲”,是“人欲之私”。可见,朱熹把义利问题等同于理欲问题。
2、本段辨析义利,与读书有什么关系?
明确:本段阐述的是读书的原则问题。朱熹认为,读书首先要明辨义利,是“为人”还是“为己”,是为了成圣成贤,还是趋于愚昧不肖。只有在这个是非分界问题上有了正确的认识,其他就好办了。
四、积累名言名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 见利思义。——《论语》
人到无求品自高。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仲
吃饭是为了活着, 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五、总结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