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2 数量关系—时间,速度,路程的数量关系(表格式)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2 数量关系—时间,速度,路程的数量关系(表格式)冀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4-17 06:5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 学 设 计
基本信息 名称 路程、速度和时间
执教者
课时 1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21页的内容。数量关系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以及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模型-再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的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和探索能力。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理解掌握本课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建构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并能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路程、速度、时间的意义,知道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
难点 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表示方法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路程、速度和时间是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一种,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悟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二、
探索新知
三、
巩固应用

同学们都喜欢体育运动吗?学生们观看2004年奥运会的实况,体验飞人刘翔的风采。
1、路程一定,比较运动的快慢。
姓 名
路 程
时 间
希拉梅尔
110米
13.18秒
刘 翔
110米
12.91秒
加 西 亚
110 米
13.20秒
看表格中,谁跑得最快,为什么?
比赛中什么相同?路程相同如何比快慢?
2、时间一定,比较运动快慢
姓 名
路 程
时 间
刘 翔
110米
12.91秒
小 华
65米
12.91秒
谁跑得快,为什么?
时间相同,怎样比快慢?
1、观察这两个表格,思考:什么是速度?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有怎样的关系?板书课题。
2、设置问题,初步体会速度的含义。
①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
路程相同,用的时间越少,说明跑得越快时间相同,跑的路程越长,说明跑得越快。
出示:
小汽车2小时行120千米,大巴3小时行210千米,哪辆车跑得快?
说一说有哪些数学信息?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汇报各自的方法
②讲解速度的读法、写法
我们把汽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叫做它们的速度,小汽车1小时行驶60千米,记作:60千米/时,读作:60千米每时。
板书:60千米/时
观察表示速度的单位,是由哪些我们已经学过的单位组成的?
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中间用斜线隔开。
你能写出大巴的速度吗,写一写读一读。
3、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
通过刚才的例题我们可以看出当运动的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时,如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如何求速度?
师:请写出下面各物体的速度
①一辆汽车2时行驶180千米,这辆汽车的速度是_________
②一辆自行车3分钟行驶600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_________
③一只小狗6秒跑了60米,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________
4、理解单位时间,理解速度的意义。
师:思考这三组速度,他们都是多长时间行驶的路程?
师:对,我们把这样的1时、1分、1秒都称为单位时间。你说一说什么是速度吗?
生:在单位时间里行驶的路程就叫速度。
5、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
(1) 一列快车从北京发车,平均每小时行118千米,5小时行多少千米?
想一想: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师:怎样求路程?
118 × 5 = 590(千米)
速度×时间=路程
(2) 一列普通客车从北京发车,速度是98千米/时,行980千米用了多少小时?
师:怎样求时间?动手算一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6、小结
师:现在,同学们知道了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1.课件出示: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感受物体的速度。
蜗牛爬行的速度大约是13米/分。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
飞机飞行的速度大约为720千米/时
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
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
2、议一议
①已知路程和速度,怎样求行驶的时间?
②已知路程和行驶的时间,可以求出什么?
3、说一说
甲乙两地相距有420千米,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7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使了6时。请问:
(1)70×6= 表示什么?
(2)420÷6= 表示什么?
(3)420÷70= 表示什么?

学生如身临其境,体验110米的激烈竞争,活跃气氛,引发思考。

通过表格可以能很快看出,在110米相同的路程中,刘翔所用的时间最短,所以刘翔跑得最快。)
学生回答,明确题意要求。
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进一步提高表述结果的能力
引发学生的思考后,加深对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先让学生说一说公式再计算
学生独立快速完成后全班交流
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必须让知识与生活贴近,在引入时通过常见场景,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探索欲望,引出新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比较一下,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要比较时间,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学生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经历完整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
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推理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
通过进一步思考提出结论后并举例进行验证,使学生充分经历思维由形象提升到抽象思维
教师重点
强调易错点
四 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要让学生自已总结,互相补充,全面梳理)
布置作业 1分钟 1、课练14页
2、练习中的1-4小题动手操作记录解答
板书设计
路程 速度 时间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教学反思 行程应用题源于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又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在数学中除安排解决“他会超速吗”问题外,还安排学生感受各种速度,使学生充分感觉到数学中的生活,也认识到生活中的数学。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生活中来,再应用到生活中去。充分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观。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让学生主动地发现探索,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交流探索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通过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让相互间的意见、见解整合,构建起对问题的更新、更深层次的理解。
比较好的方面有:
在教学中从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学习内容,对学生而言就显得即熟悉又自然, 并在课堂中随时注意学生的动态配合,并配合多媒体演示,及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课堂效率较平时要高,效果也较好。

不足之处:
学生的基础较落后,理解能力较差,个别学生对于这三个数量之间的抽象关系理解不是太深,但已经能较熟练地运用关系。
在给另一个班基础相对更差一点的教学中,我调整时间分配,对于理解中的难点加入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加强形象内容帮助抽象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