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朱子语类》三则 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朱子语类》三则 课件(2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7 06:4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朱子语类?』三则




目录
激趣导入
知识储备
合作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课后作业

激趣导入
“程朱理学”?
“存天理,灭人欲”?

知识储备
朱熹(1130-1202),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对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被人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儒家代表人物。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
朱熹:

知识储备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颐两亲兄弟,南宋是理学的发展的高峰,出现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础,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
宋明理学:

知识储备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朱子语类》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朱子语类》:

合作探究
(一)具体研习第一则:
1、读——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明确以下字词的意思:
数(shù)过:几次
略晓:大略通晓
厌:通“餍”,满足
得趣: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

合作探究
2、思——分析文本: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结合具体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明确:熟读、精思、不贪多。
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合作探究
3.辨——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合作探究
4.行——读了本则,对你学习的启示有哪些呢?

合作探究
(二)具体研习第二则:
1、读——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明确以下字词的意思:
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
大段:仔细
以为:以……为
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仁: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

合作探究
2、思——分析文本:
⑴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你是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的?
明确:“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天理人欲——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
存天理灭人欲——人的物质欲望和社会规则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的利益追求和道德准则之间的矛盾冲突。穿衣吃饭这些最基本的欲望是天理之内,只是超出了这个范围,便成了朱熹所说的要克制住的人欲。

合作探究
⑵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明确:
大路:天理
小路:人欲,“无克己工夫”
(外物无止无境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

合作探究
⑶圣人、贤人、普通人在理欲之间是怎样选择的?
明确:
圣人:自然存天理
贤人:先分辩再行动
普通人:克制私欲
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贤人比圣人稍差,普通人则在后天的修养中更加用力,时刻克己复礼,不为人欲所牵引,最后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待,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合作探究
3.辨——你如何看待考试作弊和体育赛场上服用兴奋剂?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行——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

合作探究
(三)具体研习第三则:
1、读——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明确以下字词的意思:
切己:切身
说话:说教
睹:察看
剖(pōu)判:辨别,分析
喻:明白
不肖:不才,不正派
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合作探究
2、思——分析文本:
⑴本则围绕一个什么问题进行议论?
明确:义利问题。
⑵如何展开议论的?
明确:
引用名人名言。在引用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的基础上阐明重义轻利的观点。

合作探究
3.辨——你如何理解朱熹的重义轻利的观点?
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孔孟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子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进一步作了阐释。指出选择“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

合作探究
4.行——今天,我们应如何践行“重义轻利”的思想?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若浮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以道,我们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立意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

课堂小结
1.课文内容总结:
第一则:读书方法→义理
第二则:天理、人欲
第三则:义、利

课堂小结
2.思维扩散:
在天理人欲、道义与利益的交锋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的程朱理学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令人憎恶。经历历史的涤荡,我们看到的是闪耀着光辉的思想的珍珠。
钱穆评价: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开创儒学,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主要骨干。北宋理学之兴,乃儒学之重光。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

拓展延伸
据报道,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2008年8月1日,因犯受贿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生,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妻成全国洗钱犯第一人。2010年1月15日,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执行的命令,对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依法执行死刑。
1.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

拓展延伸
丘吉尔曾说: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为高贵的事业而奋斗,为了使这个混乱的世界更美好,为了死后活着的人。冯友兰也提出了人生四境界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2.课堂寄语:

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重提朱子的学说,不光是为了了解古代文化,更重要的是,合理继承古人的精神遗产,为现实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在对待个人获取财富的原则和途径问题上,朱熹倡导儒家“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认为对于“天理之公”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但不应否定,还应该加以宣传,而对于“人欲之私”的利己之心,则应受到道德和论理的规范和限制。
这样看来,朱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和光辉,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理学思想,使之为我们所用,成为我们今后面对人生问题的向导。
我今日之少年,更应以传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己任,使之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自信!
2.课堂寄语:

课后作业
根据本文所学内容,结合当下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丑恶现象,从天理人欲的角度,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