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得对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56-57页
第五单元第六课时《算得对吗》(验算)
教材分析:
教材借助购买物品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展开探索并学习三位数加减的验算方法.因为验算的本质就是根据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学习的,因此本节课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认真检查、仔细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一方面从现实生活的角度,让学生结合实际背景体会验算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从单纯的计算的角度,让学生结合常见的错误体会验算的必要性。教科书创设了儿童熟悉的买书情境,由“算账、找钱”引出验算的需要,帮助学生体会验算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和加减法的验算过程,体会验算的必要性和认真计算习惯的重要性。
2、探索加减法验算的多种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
探索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认真检查、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明确目标
黑板出示三道题。
师:他们算得对吗?要想知道算得对不对怎么办?(学生独立计算,验证对错)(同学们真厉害,都找出了错误的地方)
同学们刚才检验算得对错的过程就是验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体会和探索验算的重要性和方法。(板书:验算)
师:马上就要到暑假了,淘气和笑笑买了两套课外书作为自己的礼物。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买书的情景,在买书的过程中,售货员阿姨算得对吗?
导学提示,自主探究
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观察情景图,从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问题:应付多少元?(学生列式)
118+138=
师:售货员阿姨算出的是256元,她算得对吗?
这里需要我们验算什么?为什么要验算?(一共收256元对不对)
师:售货员阿姨算得对不对?你有什么方法判断?
列竖式计算
两本书的价钱减去其中一本书的价钱,看看结果是不是另外一本书的价钱。如果是,那么售货员阿姨算得对;如果不是,那么售货员阿姨算错了。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你想到的方法或者听到的方法来验算一下售货员阿姨算得对不对。
学生独立选择方法验算。
合作交流,成果展示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小组长根据成员的回答,汇总本组的验算方法。(时间:3分钟)
投影展示学生的验算方法,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验算的。售货员阿姨算得到底对不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
师:请同学们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验算?(验算能够减少错误)
师:淘气和笑笑买完书了,也付完钱了。付给售货员阿姨300元钱,找回44元,对吗?
列式:300-256=44(元)
这里需要我们验算什么?为什么要验算?(找回的44元对不对)
师:减法算式你还会验算吗?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验算。
小组内交流验算的方法。
小组汇总验算的方法。
投影展示学生的算法。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验算的。售货员阿姨算得到底对不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
师:通过两次的验算,售货员阿姨算得对吗?(对)(擦板书)
总结方法,内化知识
师:刚才我们在计算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的时候是怎样验算的你还记得吗?
加法算式验算:(1)加数交换相加 (2)减法验算
减法算式验算:(1)加法验算 (2)被减数-差
巩固拓展,当堂达标
师:同学们想不想用刚才掌握的验算方法来算几道题呢?
数学书56页:计算并验算(请学生读要求并说说对要求的理解)
明确验算的格式
计算完成写上验算两字再验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订正学生的答案。
师:有没有学生在刚才计算的时候出错了,通过验算改正了错误。我们在计算的过程中,难免会犯一些小的错误,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验算及时的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所以说验算非常重要。在以后的计算中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出示错例。
计算和验算时都出现了进位错误。
减少错误的方法:加法用减法验算。减法用加法验算。(避免相同错误发生)
横式的结果写上了验算的结果
减少错误的方法:横式结果写计算的结果。
完成数学书57页第二题。
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答案。
课堂检测:
计算并验算
387+295= 821-298=
板书设计:
算得对吗
118+138=256(元)
验算:加数交换相加验算 减法验算
300-256=44(元)
验算:加法验算 被减数-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