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物质形态及其变化 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物质形态及其变化 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4-18 06:5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 物质形态及其变化 测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8分)
1.为了解决液体风口香水易洒漏的问题,小明家的车内装了一种固体型风口香水——主要是将香精与一些材料混合,然后加压成型后放在车内通风口处。固体风口香水在使用过程中会因为发生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逐渐变少,直至用完。
2.冬天,从寒冷的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时,眼镜片上会出现“水雾”;夏天,从电冰箱里取出一瓶饮料,饮料瓶上会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些都是物态变化中的________现象。
3.“白云升远岫,摇曳入晴空”。从物理学的角度看, “白云”是由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等组成,其中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此过程中水蒸气要________热。
4.实验室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性质制成的,在图中,两温度计的温度差是________℃。

(第4题)    (第5题) (第7题)
5.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烧瓶底部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烧瓶中水量减少,这是由于水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造成的,这一过程需要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而金属板下表面出现水滴,是水蒸气通过______________的方式液化形成的。
6.2020年,我国将用“胖五”(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嫦娥五号”,实现月面无人采样返回。“胖五”以液氧、液氢为主要“食材”,常温状态下的氧气和氢气通过________的方法液化成液态。已知液氧的沸点是-183℃,液氢的沸点是-253℃,在-200℃的环境中,氢处于________(填“固”“液”或“气”)态。
7.下图是被誉为“未来能源”的可燃冰,是一种固态晶体,在常温常压下会迅速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为气体,这一过程要________热。
8.物理课堂上同学们就“汽车前挡风玻璃起雾的问题”展开了讨论,你认为在冬天,水雾会出现在前挡风玻璃的________ (填“内”或“外”)表面,为了防止水雾的出现,可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前挡风玻璃的温度。
9.有一种能反映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装置叫做干湿泡湿度计。它是由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其中一个温度计的玻璃泡被湿布包起来了。两个温度计的读数不一样,湿泡温度计的读数较________,这是由于湿布中的水在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时要吸热。
10.生活中常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的水舀起再倒回去,使得水温暂时低于水的________而停止沸腾;釜底抽薪是从锅下抽掉燃烧着的木柴,使得水无法________而停止沸腾。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1.学校在预防流感期间,要求对每位师生进行体温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体温计的量程是35 ℃~45 ℃
B.体温计的分度值是1 ℃
C.检测某同学体温是36.8 ℃,该同学体温正常
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一定为0 ℃
12.下列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中,有可能出现在合肥冬季的温度是(  )

13.如图所示,冬天早晨窗户玻璃内侧常会附着一层冰花,冰花形成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14.下列措施中,为了使蒸发变快的是(  )
A.用电吹风吹干头发 B.给墨水瓶加盖
C.将新鲜蔬菜存放在保鲜袋里 D.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
15.【新题】“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关于节气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雨水”雨的形成是汽化,需吸热
B.“白露”露的形成是液化,需放热
C.“霜降”霜的形成是凝固,需放热
D.“大雪”雪的形成是凝华,需吸热
16.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释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B.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凝华的现象
C.深秋清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汽化的现象
D.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水蒸气液化的现象
17.如图所示,用注射器吸入一些乙醚,用手指堵住注射孔,先向外拉动活塞,针筒中的乙醚液体逐渐消失,再推压活塞,发现注射器内又逐渐出现了液态乙醚,关于上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乙醚先后发生了液化和汽化两个物态变化
B.实验中,乙醚先后发生了汽化和液化两个物态变化
C.实验说明了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
D.实验说明了乙醚液化时要吸收热量

(第17题)      (第18题)
18.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B.水蒸气形成白霜时吸收了热量
C.冰中加盐提高了冰的熔点
D.如果不加盐,则罐底出现小水珠而不是白霜
19.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凝华过程 B.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
C.丙为气态,由丙到甲是液化过程 D.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熔化过程
20.我国科学家通过自主创新研制的飞机刹车片是一种特殊的碳材料,其主要特性是硬度几乎不随温度变化,当温度升高到2 000 ℃时硬度才会适度变小,但不会熔化,温度到3 000 ℃时开始升华。关于这种碳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发生升华时吸收热量
B.熔点是2 000 ℃
C.沸点是3 000 ℃
D.凝固点是3 000 ℃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6分)
21.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中,小菲进行了如下操作: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如图所示。并分别测出A、B、C、D四次实验中的玻璃片的水全部消失所用的时间分别为300 s、100 s、80 s、30 s。
(1)“水消失”的过程是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
(2)本实验是通过比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反映蒸发快慢的;
(3)通过图中实验_____(填字母),可以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
(4)为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的关系,小菲选择了实验C、D进行比较,得出了“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速有关”的结论,同桌小明认为小菲的操作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2.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实验时,试管里装有适量的________(填“冰块”或“碎冰”),将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而且温度上升较慢,便于记录。
(2)图乙是根据实验记录绘制的给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BC段的物质处于______________状态。
(3)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得到图像中的DE段。则DE段时间内试管中的水________(填“能”或“不能”)沸腾。
23.科学探究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下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
(1)图甲是某小组同学组装的实验装置,安装温度计时玻璃泡接触到烧杯底部,此时应适当将________(填“A处向上”或“B处向下”)进行调整。
(2)实验前,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是冷水,这样做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图乙、丙是朵朵同学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两种不同的实验现象,其中图________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4)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丁所示。分析该图除可知水的沸点外,还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银温度计玻璃泡中的液体是水银,酒精温度计玻璃泡中的液体是酒精。已知在标准大气压下,水银的凝固点约为-39 ℃,水银的沸点约为357 ℃,酒精的凝固点约为-117 ℃,酒精的沸点约为78 ℃。在做“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时,应选用________(填“水银”或“酒精”)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四、计算题(6分)
24.小刚同学学习了温度计的知识后,自制了一支温度计,这支温度计共有100个刻度,他用该温度计测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时,温度计液柱停在第20格,用该温度计测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温度计液柱停在第70格,求:
(1)该温度计的分度值;
(2)该温度计的量程。
答案
一、1. 升华 2. 液化 
3. 凝华;放 点拨:水蒸气升入高空时,遇冷液化成大量的小水珠或凝华成大量的小冰晶,这就是云。
4.液体的热胀冷缩;40.7 5.汽化;吸热;降低温度
6.加压(压缩体积);气 7.升华;吸 8.内;升高
9.低;汽化(蒸发) 点拨:干湿泡温度计测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大致原理:干泡温度计放置在空气中,显示的是空气的正常温度;湿泡温度计下端包着湿布,湿布上的水分蒸发吸热,因此湿泡温度计的示数比干泡温度计的示数低。
10.沸点;吸热
二、11.C 12.D 13.D 14.A
15.B 点拨:“雨水”雨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A选项错误;“白露”露的形成是液化,液化放热,B选项正确;“霜降”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C选项错误;“大雪”雪的形成是凝华,凝华放热,D选项错误。
16.D 点拨:干冰在常温下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液滴,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舞台上的“白气”,A选项错误;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深秋清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17.B 点拨:向外拉动活塞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变成了气态,这是汽化现象;再推压活塞,发现注射器内又逐渐出现了液态乙醚,这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AD错误,B正确;推压活塞,使气态乙醚的体积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减小,体积变小,气态乙醚变成了液态,这表明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故C错误。
18.D 点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霜、雪的形成都属于凝华,凝华过程需要放热;盐水的凝固点很低,冰加盐水后熔点变低。
19.C  点拨:由图像可知,丙放热变为甲,甲放热为乙,故甲是液态、乙是固态、丙是气态,所以甲到乙是凝固,乙到丙是升华,丙到甲是液化。
20.A
三、21.(1)汽化 (2)水全部消失所用的时间 (3)A、B (4)没有控制液体表面积相同
点拨:(1)水变少的过程其实是物理学中的汽化现象;(2)本实验是通过比较水全部消失所用的时间来反映蒸发快慢的,所用时间越短,说明蒸发越快;(3)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应控制液体的温度、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相同,只改变液体的表面积,由图可知,只有A、B两次实验符合要求;(4)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的关系,应控制液体的温度、表面积相同,但实验C、D中没有控制液体表面积相同,故不能得出“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速有关”的结论。
22.(1)碎冰;使冰受热均匀 (2)固液共存 (3)不能
23.(1)A处向上 (2)减少从加热至沸腾的时间 (3)乙 
(4)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5)水银
四、24.解:(1)因为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 ℃,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 ℃,则该温度计每一格表示的温度,即分度值为:=2 ℃。
(2)已知这支温度计共有100个刻度,测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液柱停在第20格;测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液柱停在第70格,说明温度计在第70格上方还有30格,故该温度计能测的最高温度是t=100 ℃+30×2 ℃=160 ℃,同理该温度计在第20格下方还有20个格,所以该温度计能测的最低温度是t=-20×2 ℃=-40 ℃。故该温度计的量程是:-40 ℃~1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