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东省新高考三轮冲刺模拟预测·历史试题卷(二)
(本卷共1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及科目,在规定位置粘贴好条形码。
2.答题要求: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选择题使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材料可以用来论证春秋时期
A.铁器在农业上得到普遍使用
B.人们已经初步掌握了炼铁技术
C.铁器已替代木石器和青铜器
D.铁器使用促进了生产关系变革
2.汉武帝统治时期将具有战略意义的函谷关东移(见下图)。这一东移反映出汉武帝时期
A.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
B.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C.边患问题日益严峻
D.王朝统治疆域扩大
3.宋代朝野风气相对开放,当时“虽庸庸琐琐之流,亦为挺挺敢言之气”,以致“失在谏垣,救在缙绅”。即便不在言路的官员,“虽非言责,亦未尝不因事献言也”,其他官员也会利用朝廷求言、轮对等机会进言。据此可知宋代
A.士大夫社会责任意识强烈
B.对政治事务实行集体决策
C.朝廷了解民情的途径广泛
D.阻止了皇帝决策的随意性
4.北宋时期,州、府级城市实行厢坊两级管理体制,县级城市一般只允许设置坊巷和市。但到南宋时,江南地区的一些市镇开始仿效州府城市,私自设立厢级机构。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
B.高度中央集权带来的负面影响
C.市民阶层兴起影响行政区变更
D.经济规模扩大和社区布局复杂
5.生活在明代中期的王阳明曾评价当时的戏曲:“只取忠臣孝子故事,使愚俗百姓人人易晓,无意中感激他良知起来,却于风化有益。”他意在说明
A.戏曲具有教化民众功能
B.统治者借戏曲愚弄百姓
C.纲常伦理受到官方重视
D.激发良知需要知行合一
6.1904年,孙中山说:“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材料所说“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最有可能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7.《申报》是近代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中华民族"一词于1912-1919年在《申报》可检索到30条,1928年增加到183条,1939年达到372条。这一变化反映了
A.民族危机不断加剧
B.政府加强民族观念教育
C.传统夷夏观被打破
D.《申报》强化爱国教育
8.1937年1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抗日军人优待条例》,明确指出军人在服役期间应享受的各种待遇以及阵亡、病亡军人家属的各项抚恤办法;1938年2月,国民政府也发出优待军人家属的训令,明确优待工作的重要性。这一现象的出现
A.反映了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
B.适应了政治环境变化的需要
C.表明国共两党需求趋于一致
D.推动中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9.下表反映了1951-1960年我国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城镇
乡村
人口数(万人)
占总人口的比重(%)
人口数(万人)
占总人口的比重(%)
1951年
6632
11.78
49.668
88.22
1955年
8285
13.48
53180
86.52
1960年
13073
19.75
53134
80.25
A.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B.工业化进程的推动
C.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外交方略。如图是某一时期外交方略的调整内容。该时期是20世纪
A.50年代中期
B.60年代末70年代初
C.70年代末80年代初
D.90年代中期
11.有学者认为,罗马帝国只是一个负责协调和管理的上层结构。大政方针由帝国上层制定,但日常事务的具体管理由地方负责,是体现地方权力和增强地方权威的日常管理,它强调一种可以约束统治者的契约观念。该学者意在说明,罗马帝国
A.统治秩序难以得到有效维护
B.法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C.契约精神是维系统治的关键
D.分崩离析的危险逐步被消除
12.“这九十五条简直是在挑战教皇的权威呀!不过路德先生说得没有错,我们应该起来反抗教皇和教会!它在两周内传遍了神圣罗马帝国全境,一个月后,更传遍了整个欧洲。”材料所述的“九十五条”最早传播的地点位于如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13.彭德怀指出:“抗美援朝运动使全国人民受到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大大提高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加了同仇敌忤、打退美国侵略者的决心,正是在这一思想基础上,产生了通过各方面来支援军队及朝鲜人民反抗侵略、保卫远东和平和世界和平的强大的物质力量。”彭德怀意在强调抗美援朝
A.显示了抵御外辱的信心
B.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增加了经济建设的动力
14.1968年,美国学者杜兰特在著作中指出,"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寻求改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
B.开始对不合理经济环节进行调整
C.强化了市场在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D.注意运用经济手段改善经营管理
15.2002年,金砖国家仅拥有世界GDP的8.79%;2011年占世界GDP的比重达到19.87%;新兴市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占全球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24%上升到2009年的33.6%,发达国家则降至66.4%。据此可推知,当今世界
A.各国经济实力趋向平衡
B.国际经济新秩序基本形成
C.国际间的矛盾冲突减少
D.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环保工作由专职的“虞衡”部门负责。配合虞衡职司的还有一定的惩罚法令。《唐律》详细、具体地规定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措施及对违反者的处罚标准。当时,山林川泽、苑囿、打猎、城市绿化、污水排放、郊祠神坛、五岳名山等都纳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围,政府还把京兆、河南两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
——摘编自李玉皎、刘丰《从中国古代环保制度看现实环保法律的完善》
材料二 下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演变
1978—1992年
经济增长加速,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在局部地区频发并日益严重,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发展
1992—2012年
迎来经济高速增长期,环保得到重视和加强,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高发多发
2012年以来
环境保护得到前所未有重视,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环保工作有效推进,并有效融入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摘编自吴舜泽等《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40年演变》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保护环境采取的主要措施,指出其价值。(7分)
(2)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演变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影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主要因素。(9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考订,有大量经济史、经济学著作对1840~1949年城乡关系变迁轨迹做了研究。研究视角梳理如下:第一,整体研究视角;第二,城市带动视角;第三,农村工业化视角;第四,外部冲击视角。
——整理自吴丰华等《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轨迹与变迁机理(1840~2012)》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以城乡关系变迁机理为主题,选取一个视角或多个视角,也可以提出新的视角展开分析论述。(要求:视角观点合理,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2分)
18.疫情的爆发往往引起人们更多地关注社会问题。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浩劫当前,这城里的法纪和圣规几乎全都荡然无存了;因为神父和执法的官员,也不能例外,都死的死了,病的病了,要不就是连一个手下人也没有,无从执行他们的职务了;因此,简直每个人都可以为所欲为。在这种情况下,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开始抬头。
——薄伽丘《十日谈》
薄伽丘笔下的人物崇尚与大多数前辈不同的品质。他们不再热衷于虔诚、军事技艺,而认为智慧和灵活对成功来说是必要的。……报酬和胜利属于那些活跃的或者自助的人。
——美国历史学者罗伯特·戈特弗里德《黑死病:中世纪欧洲的自然和人类灾难》
材料二 2020年3月,白宫表示考虑以联邦政府名义下达对纽约州等三个疫情严重州的强制隔离,遭到纽约州州长科莫的强烈反对,认为这是“联邦政府向这些州宣战”。因为根据联邦分权原则,对重点疫区是否采取强制隔离属于各州行使的权力,联邦政府无权用强制性手段干预州政。除非各州愿意让渡一部分治权,联邦政府无权统一部署旨在切断病毒传播链的强制性措施。
——魏南枝《美国抗疫不力的政治制度症结》《光明日报》2020年06月14日?08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两部著作的史料价值。运用这两则史料研究文艺复兴运动,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并概括黑死病对欧洲思想领域的影响。(9分)
(2)材料二认为美国抗疫不力与什么政治制度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制度进行简要评析。(7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首先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以使我们具备应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弄清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够有现在这样的生命力,还必须充分了解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因为现代资本主义的变化与西方经济理论的进步是分不开的。
——汪洋《从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看现代西方经济理论》
资本主义主流经济理论的变迁
经济理
论流行时间
反映时代要求
①
15—17世纪中叶
主张国家扶植商业发展,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自由主义
盛行于18—19世纪
③
②
20世纪30—70年代
④
新自由主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
⑤
根据材料提示,参照表格中的已有内容,为表中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文字。(11分)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春秋时期霸主阖闾的传记中,记载名剑干将、莫邪铸造时,经过采铁、鼓橐、装炭、濡化等程序的史料,可以用来论证春秋时期人们已经初步掌握了炼铁技术,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铁器在“农业上得到普遍使用”,A项错误;铁器已替代木石器和青铜器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铁器使用促进了“生产关系变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汉武帝把函谷关东移,扩大了关中地区的统治范围,这有利于加强对关东地区的控制,故选A项;材料只是展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不涉及君主专制和对外关系.故排除BC两项;函谷关以东地区也属于汉朝统治区域,故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材料的主旨是宋代士大夫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政治热情高涨,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精神面貌,社会责任感强烈,A正确;中国古代的政治决策权在皇帝手上,士大夫是参与决策,B错误;材料的主语是宋代士大夫,并非朝廷,朝廷了解民情方式,材料只有一种,C错误;“阻断”说法程度失当,D错误。
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促使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基层市镇突破限制,仿效州府城市实行厢坊管理体制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规模扩大和社区布局复杂,D项正确;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不是基层市镇管理体制变化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高度中央集权与县级以下城镇发展无关,不是市镇管理体制违规的原因,B项错误;市镇仿效州府私自设立厢级机构并非“行政区”变更,C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王阳明认为当时的戏曲宣扬忠孝,使普通百姓得以知晓以激发良知,有助于社会教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出官方及统治者的态度,BC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故选A。
6.【答案】C
【解析】根据时间,以及“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可以看出,孙中山强调的是清政府为了自救而推行的新政,其并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故C项正确;ABD项分别是1860年、1898年、1905年,故排除ABD项。
7.【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民 族危机出现的频率更高了,反映的是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A项正确;BCD项不是主旨的反映,可排除。
8.【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不论是国民政府还是边区政府,都重视对于阵亡将士的抚恤工作,这主要是基于当前全民族抗战的需要,故B项正确;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排除A;两党需求并不一致,排除C;材料内容与相持阶段无关,排除D。
9.【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这一时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提高,而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下降,联系所学可知,这是工业化进程的推动,导致农村人口流向城镇,故答案为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A项;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这一变化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的信息可以看出,此时的中国逐步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考虑外交关系,而不是以意识形态为出发点。同时根据“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与科学技术交流”可得出这是改革开放后的内容,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的时间不符合题意。
11.【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出罗马帝国地方的自治程度高,同时结合材料“可以约束统治者的契约精神”这一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罗马帝国维系统治的关键是契约精神,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罗马帝国统治秩序规范有序,并不是难以有效维护,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罗马帝国法律对后世的影响,故B项错误;罗马帝国最后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故D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马丁·路德颁布的九十五条论纲,这一论纲1517年在德意志维滕贝格教堂大门上张贴,地点位于A;B是德国南部,维滕贝格位于德国东部,排除;C、D地点不在德国,排除。
13.【答案】B
【解析】根据“抗美援朝运动使全国人民受到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大大提高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加了同仇敌忤、打退美国侵略者的决心”可得出彭德怀意在强调抗美援朝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提高了中国的影响力,故B项正确;ACD项都不是主旨,排除。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并结合所学可得出,1968年的苏联,勃列日涅夫正在进行经济改革,“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表明当时的苏联注意运用经济手段改善经营管理,重视物质刺激在促进生产中的作用,扩大经营自主权,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故A项错误;“开始对不合理经济环节进行调整”的是50年代中期开始的赫鲁晓夫改革,故B项错误;“强化了市场在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更是与坚持指令性的计划经济的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
15.【答案】D
【解析】题干所示为金砖国家在当今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们所占世界GDP的比重在世界经济中的比例大幅度攀升,这表明金砖国家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政治格局的重要力量,D项正确;其他选项既不符合题干主旨,也不符合史实。
16.【答案】(1)措施:设置专门机构(建立虞衡制度);颁布法令;惩处违法者;设立特殊保护区。
价值:唐代形成的一系列有效的环保制度有利于规范当时人们的环境行为,对我们当今构建文明的生态观和环境伦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特征:从重经济轻环保向环保与经济并重转变;从经济发展缺乏环保约束向经济发展承担环保责任转变。
因素: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利益;发展理念;政府政策;社会认知程度等
【解析】(1)“措施”,依据材料一信息“由专职的‘虞衡’部门负责”得出:设置专门机构;由材料一信息“合虞衡职司的还有一定的惩罚法令”得出:颁布法令;由材料一信息“《唐律》详细、具体地规定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措施及对违反者的处罚标准”得出:惩处违法者;由材料一信息“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得出:设立特殊保护区。
“价值”,依据所学知识从对唐代和后世两个角度分析,如有利于规范当时人们的环境行为、为当今构建文明的生态观和环境伦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等。
(2)“主要特征”,依据材料二信息“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发展;环保得到重视和加强,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高发多发;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环保工作有效推进,并有效融入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出:从重经济轻环保向环保与经济并重转变、从经济发展缺乏环保约束向经济发展承担环保责任转变。
“主要因素”,依据材料二信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发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高发多发”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利益、发展理念、政府政策、社会认知程度等角度分析。
17.【答案】示例:
视角:西方的外部冲击.是推动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的重要因素。
论述:1840年以来,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给中国农业文明和自然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城乡关系也进人加速变化时期。其一.城市中心地位确立,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城乡社会分工持续扩大,并不断深化.城乡间人口流动也日益频繁。其二,城市获得了对农村的支配权。随着新式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的日益发达,以及中国城乡间贸易网络的逐渐遍布,城市的影响力逐渐深人周边农村和农村腹地,同时加速了农村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其三,城乡差距加速拉大。西方市场经济外部冲击一方面带来工商业城市的畸形繁荣,另一方面导致广大农村的衰败与调敝。
综上所述,西方列强侵略带来的外部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变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究历史问题、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解答本题学生首先选取材料中一个视角或整体视角,然后围绕“视角",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如“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国城乡关系的变迁”“西方外部的冲击,是推动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的重要因素”等。在具体论述中,要史论结合,主义逻辑性。
18.【答案】(1)价值:《十日谈》属于当时的文学艺术作品,本则材料中关于黑死病的描述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可用于研究文艺复兴的社会背景;《黑死病:中世纪欧洲的自然和人类灾难》一书属于学者的历史研究成果,本则材料反映了学者对薄伽丘作品中人物特征的概括,对研究人文主义的内涵具有研究和参考价值。
原则:孤证不立,要运用不同史料进行互证。
影响:动摇了教会的绝对权威;促进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盛行;推动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兴起。
(2)制度:联邦制
评析:联邦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同时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当出现重大问题时,由于各州拥有很大自主权,各州均从自身利益考虑,极易出现中央与地方冲突,不利于重大问题的解决。
【解析】(1)价值:根据材料“因为神父和执法的官员,也不能例外,都死的死了,病的病了,要不就是连一个手下人也没有,无从执行他们的职务了;……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开始抬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日谈》属于当时的文学艺术作品,本则材料中关于黑死病的描述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可用于研究文艺复兴的社会背景;根据材料“薄伽丘笔下的人物崇尚与大多数前辈不同的品质。他们不再热衷于虔诚、军事技艺,而认为智慧和灵活对成功来说是必要的。……报酬和胜利属于那些活跃的或者自助的人”可知,《黑死病:中世纪欧洲的自然和人类灾难》一书属于学者的历史研究成果,本则材料反映了学者对薄伽丘作品中人物特征的概括,对研究人文主义的内涵具有研究和参考价值。原则:根据历史研究的方法,应当坚持孤证不立原则,要运用不同史料进行互证。影响:根据材料“浩劫当前,这城里的法纪和圣规几乎全都荡然无存了;因为神父和执法的官员,也不能例外,都死的死了,病的病了,要不就是连一个手下人也没有,无从执行他们的职务了”可知,动摇了教会的绝对权威;根据材料“简直每个人都可以为所欲为。在这种情况下,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开始抬头”可知,促进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盛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黑死病客观上推动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兴起。
(2)制度:根据材料“白宫表示考虑以联邦政府名义下达对纽约州等三个疫情严重州的强制隔离,遭到纽约州州长科莫的强烈反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抗疫不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联邦制。评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联邦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联邦制给予地方一定的权力,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联邦制解决了地方和中央的矛盾,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根据材料“根据联邦分权原则,对重点疫区是否采取强制隔离属于各州行使的权力,联邦政府无权用强制性手段干预州政。除非各州愿意让渡一部分治权,联邦政府无权统一部署旨在切断病毒传播链的强制性措施”可知,当出现重大问题时,由于各州拥有很大自主权,各州均从自身利益考虑,极易出现中央与地方冲突,不利于重大问题的解决。
19.【答案】①重商主义;②凯恩斯主义;③主张自由贸易,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分干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经济、技术优势,开拓殖民地以寻求广阔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的要求。④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反映了在自由放任政策破产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运用政权的力量来应对经济危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⑤主张适度放松国家干预,采用经济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混合经济”,以应对70年代出现的经济“滞胀”现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资本主义主流经济理论的变迁,需要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作答。“主张国家扶植商业发展,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属于重商主义思想,故①为重商主义;“20世纪30—70年代”是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理论盛行时期,所以②为凯恩斯主义;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自由主义的内容主要是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分干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经济、技术优势,开拓殖民地以寻求广阔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的要求;凯恩斯主义的内容主要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反映了在自由放任政策破产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运用政权的力量来应对经济危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自由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克服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过程中形成的经济理论,主要内容是主张适度放松国家干预,采用经济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混合经济”,以应对70年代出现的经济“滞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