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我曾在报纸上看过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的实验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非常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14
应有
格物致知
精
神
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重点)
了解演讲者的观点,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难点)
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培养自身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重点)
学习目标
【丁肇中】华裔美国籍,1936年出生
于美国,祖籍山东日照。美国实验物理学
家。1960年、1962年先后获理学硕士和哲
学博士学位,1978年获荣誉理学博士学位,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家,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年出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
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命名),这个发现被称为“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1975年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伦兹奖。
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家。
197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士。
2015年首次发现在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电子。
背景
背景链接
1990年5月《瞭望》等周刊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丁肇中写下《怀念》一文,深切怀念父亲,也借以表达对祖国和故土思念,被授予特别荣誉奖。
在征文活动颁奖大会上,丁先生作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演讲。
本文选自《瞭望》1991年第44期,有改动。这是作者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致使学生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而影响到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鉴于此,作者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背景链接
丁肇中(
)
瞭望(
)
缅怀(
)
朱熹(
)
论语(
)
儒家(
)
袖手旁观(
)
测量(
)
埋没(
)
彷徨(
)
探索(
)
字词学习
zhào
xī
lún
rú
xiù
liánɡ
mò
pánɡ
huánɡ
liào
miǎn
suǒ
词语解释
瞭望:登高远望或特指从高处或远处监视敌情。
缅怀:怀念或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整体感知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论点)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提出论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12)
第三部分(13)
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亲身经验,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年青一代提出希望。
自由地朗读课文,整理出文章脉络。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课文解读
演讲者在“情系中华”征文颁奖活动中发表这样的演讲有什么现实意义?
征文活动的主题是“情系中华”,丁肇中写了《怀念》一文,深切怀念了自己的父亲,借此表达对了祖国和故土的思念。在颁奖会上,他谈起自己的父亲,仅由父亲受中国传统教育
长大,自己则受中西方两种教育,自然地过渡到谈中国学生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话题。由于演讲者是科学家,而且接受中西方教育,深知二者差异,所以他谈教育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默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第一层(2)
第二层(3~5)
第三层(6~12)
先从正面解释什么是真正的实验精神,然后再从反面论述缺少实验精神给学习带来的困难。
从正面解释
“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从反面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第二部分
第一层(2):正面解释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第二层(3~5):反面论证
作者举了王阳明的例子。我们探讨一下:王阳明“格”竹子失败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第三层(6~12):正反两方面分析
1.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呢?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2.怎样进行实验?实验有什么特点?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3.一个成功的实验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它们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高瞻远瞩的眼光
战胜困难挫折的勇气
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
这三者之间是不能调换的。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需要靠“眼光”选择正确的目标;然后靠“勇气”开展实验;实验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就需要有“毅力”的坚持。这三者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因此不能调换。
读第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再读第三部分,说说作者在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谈谈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目的是“平天下”,所以它所格的物一般是向自己的内心去探索,所谓的治国、平天下之道,侧重于抽象的道理。而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其目的是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获得新知,为人类服务,所以侧重于实地实验的精神。
互动探究
本文中提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二来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一来这并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而是一篇演讲,演讲注重沟通、交流,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
写作借鉴
1.思路清晰,层层推进,说理缜密。
作者围绕“教导中国学生用‘格物致知’精神学习自然科学”这一目的,先对“格物致知”这一概念进行了解释。而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和作者阐述的并不相同,因此,作者先阐述了传统教育思想的谬误,接着阐述了“格物致知”必备的要素和重要作用,最后表达良好愿望点明讲演意图。全文层层深入,首尾呼应,结构严密。
2.论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道理、举例、对比论证,现身说法。
首先,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如在谈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时,作者举出了王阳明“格竹”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和影响。其次,作者在演讲过程中注意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如作者讲到了自己初到美国大学念物理时的彷徨恐慌,这样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并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所举例子
阐述道理
作用
论述角度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头痛失败。
论证传统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反面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
实验的过程……有计划的探测。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正面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
中国学生偏向
……而不愿动手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反面
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作者在美国的学习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对……
反面
举例论证
提出问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
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揭示“格物致知”真正意义,提出希望
结构梳理
分析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反面论证)
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正面论证)
分析中国学生现状,现身说法印证重要性
(事例论证)
培养实验精神贡献人类社会
中心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课文小结
敢于担当,积极有为,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请同学们仿照《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演讲模式,做一次《应有担当作为精神》的演讲,你准备怎么讲呢?试着写下来。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少年中国说》
拓展迁移
丁肇中逸事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109eV~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能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汉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
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粒子称为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是预料值的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你是怎么样看待学习成绩与综合能力的?请围绕这个话题在班内开展一场辩论赛。
拓展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