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二章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二章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4-18 07:0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二章达标测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7分)
1.给下列数据填上合适的单位。
乒乓球直径约为40________; 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直径小于等于2.5_____;篮球比赛每一节用时12________;动车最高速度可达250_______。
2.如图所示,符合长度测量要求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
3.误差是测量值与________的差异;某同学教科书共140页(书皮除外),测得140页纸的厚度为0.63 cm,则每张纸的厚度为________cm;为了减小测量过程中的误差,可以采取的方法有(1)__________ ____;(2)_______________ ___。
4.2020年6月21日,“青岛造”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600 km/h≈________m/s;青岛到济南的胶济线全长约393 km,现设计运行速度为200 km/h,若某列车全速通过各站点,从青岛到济南最快需要________h。
5.【新题】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的是北斗三号系统中最后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卫星距离地面高度约36 000 km。 静止轨道卫星以地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地心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且24 h绕地心转1周。这颗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时,绕地心运动的速度约__________km/h (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回传信息的无线电波到达地球表面的最短时间约________s。 (地球半径约6 400 km,无线电波传播速度约3×108 m/s,π取3.14)
6.图中利用频闪摄影记录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时间间隔为T,则图中1、4两点之间汽车的平均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__(用所给字母表示)。

(第6题)        (第7题)
7.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同一方向运动,其路程s跟时间t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甲的速度与乙的速度大小之比为________。
8.小李同学在百米赛跑时,在前8 s内加速跑完了36 m,接着保持8 m/s的速度跑完全程,则他百米赛跑的成绩是________s,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9.一位著名物理学家在精心研究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了万有引力,他思考“苹果落地”的故事已家喻户晓。这位物理学家是(  )
A.焦耳 B.瓦特 C.帕斯卡 D.牛顿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测量仪器足够精密,就可以消灭误差
B.用被拉伸了的塑料尺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则测量结果偏大
C.长度测量时在已有的测量工具中应选择分度值最小的测量工具
D.正确测得某一本书的长为2.570 dm,测量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
11.2020年5月,一同学乘坐公交车去观看第26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发现路边树木不停地向后退去,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路边树木 B.远处高山 C.公路路面 D.乘坐的公交车
12.下面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可以减小,也可以避免
B.一个测量值和另一个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C.合理选择较精确的测量工具,并采取合适的实验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D.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13.图示为某同学沿直线先骑车然后步行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同学全程做匀速直线运动
B.该同学步行的路程为3 240 m
C.该同学骑车过程的平均速度为6 m/s
D.该同学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1.2 m/s

(第13题)     (第14题)
14.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小车AC段平均速度大于BC段平均速度
C.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与BC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
D.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15.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小
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物体运动的速度v可由计算得到,但与s、t的大小无关
16.一辆摩托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在1 s内通过1 m,在2 s内通过2 m,在3 s内通过3 m,在4 s内通过4 m,则对此摩托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7.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4 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B.4 s时甲、乙的速度相等
C.3 s时甲比乙的速度更快
D.0~2 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 m/s

(第17题)       (第18题)
18.冰壶运动是冬奥会比赛项目之一。冰壶被运动员掷出后,在冰面上减速滑行到停下的过程中,冰壶的平均速度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冰壶的滑行时间也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若冰壶以1.6 m/s的速度被掷出时,在冰面上滑行了8 m,则冰壶以3.2 m/s的速度被掷出时,在冰面上滑行的距离为(  )
A.8 m B.16 m C.24 m D.32 m
三、实验探究题(第19小题8分,第20小题10分,第21小题8分,第22小题10分,共36分)
19.如图甲所示,刻度尺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_______(填“A”或“B”),若某物体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45 cm、2.46 cm、2.46 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________,计算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乙是小刚在一次长跑比赛到达终点时停表指针的位置示意图,所表示的时间为________s。(提示:小指针为分针,大指针为秒针)

(第19题)      (第20题)     (第21题)
20.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龙和小柳测量小明跑40 m的平均速度。
(1)小龙和小柳用________(填测量工具)在室外测出40 m的路程。
(2)小柳担任计时员,他用________(填测量工具)测量小明跑步的时间,他应站在________(填“起点”或“40 m”)处。
(3)小龙担任发令员,发令后,小明跑完40 m的路程,小柳计时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小明跑40 m所用的时间为______s。
(4)小明跑40 m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21.要求测出粗细均匀的铜丝直径,下列为测量铜丝直径的实验步骤:
A.求出铜丝的直径
B.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地排绕成一个线圈,共n圈
C.测出线圈的总长度s
(1)试把上述步骤,按实验的操作顺序排列:________。
(2)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为D=________(用s和n表示)
(3)如图所示小明同学设计的用来测量细铜丝直径的方法,他把一根细铜丝紧密地排绕在铅笔杆上,一共绕了32匝。请你帮他读出其长度为________cm,铜丝的直径为________cm(保留两位小数)。
22.小新和同学一起用硬纸板搭建了如图所示的轨道,测量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路段 距离s/cm 运动时间t/s 平均速度v/(m·s-1)
AB 50.00 0.45 1.11
BC 50.00 0.60 0.83
CD 50.00 0.75 0.67
DE 100.00 0.93 1.08
(1)根据实验的原理________,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球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2)他们先用钢卷尺对轨道的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记,因________的测量误差较大,故需多次测量。为保证小球每次通过A点的速度相同,必须用同一小球从左边斜面的________高度由静止释放。
(3)从A点开始计时,用电子秒表分别测量小球经过B、C、D、E各点的时间,整理实验数据并记录在上表中,分析表中数据可知,vBC________vCD。
(4)小球在BD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四、计算题(第23小题8分,第24小题9分,共17分;解答要有必要的公式和过程)
23.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09时30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00分。求:
(1)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2)轿车若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的时间。
24.有经验的火车司机听火车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就能判断火车的快慢,小敏同学也想通过听声测匀速行驶的火车的速度,已知单根钢轨的长度为25 m,听到撞击声开始计时,当听到第16声时用时15 s。火车全长150 m(v声=340 m/s)。求:
(1)火车的速度为多少?
(2)火车以该速度完全通过一座800 m的桥需要多长时间?
(3)在行驶过程中,火车距离隧道某处鸣笛,司机经过2 s听到回声,问鸣笛时火车距离隧道多远?
答案
一、1.mm;μm;min;km/h 
2.乙 点拨:图甲中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侧没有紧贴被测物体,故甲不符合要求,符合要求的是乙。
3.真实值; 0.009;选用更精密的仪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4.167;1.965 5.1.1×104;0.12
6. 点拨:由图可知,汽车在1、4两点之间通过的路程s=s1+s2+s3,时间为t=3T,则图中1、4两点之间汽车的平均速度大小为v==。
7.2?5 8.16;6.25
二、9.D 10.D 11.D 12.C 13.C 14.D 15.D 16.C
17.C 点拨:2~4 s内,乙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误;4 s时,乙处于静止状态,而甲为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甲、乙速度不相等,故B错误;3 s时,甲运动,乙静止,所以甲的速度大于乙,故C正确;0~2 s内,乙通过的路程为8 m,其速度为v===4 m/s,故D错误。故选C。
18.D 点拨:根据速度公式v=可知,路程的计算公式是s=vt,冰壶以1.6 m/s的速度被掷出时,在冰面上滑行了8 m;由于冰壶的平均速度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冰壶的滑行时间也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此时速度变为原来的二倍,则平均速度会变为原来的2倍,运动时间也会变为原来的2倍,根据s=vt可知,路程为原来的4倍,即4×8 m=32 m。
三、19.B;2.46 cm;L=≈2.46 cm;337.5
20.(1)卷尺 (2)停表;40 m (3)8 (4)5
21.(1)BCA (2) (3)5.00;0.16 点拨:(1)正确的步骤是:B.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地排绕成一个线圈,共n圈;C.测出线圈的总长度s;A.求出铜丝的直径。故其正确顺序为B、C、A;(2)用总长度除以圈数就等于细铜丝的直径,即细铜丝的直径:D=;(3)图中1 cm的长度分成了10个小格,则其分度值为1 mm,图示物体的长度是15.00 cm-10.00 cm=5.00 cm;其圈数为32圈。则铜丝的直径为:L=≈0.16 cm。
22.(1)v= (2)时间;同一 (3)> (4)0.74
四、23.解:(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t=10时00分-09时30分=30 min=0.5 h,由图知,轿车从A地到B地的路程:s=120 km-70 km=50 km,则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v===100 km/h;(2)轿车从B地到南宁的路程:s′=70 km,轿车若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的时间:t′===0.7 h。
24.解:(1)当听到第16声时用时15 s,
此过程中火车行驶的路程:s=25 m×(16-1)=375 m,
则火车的速度:v===25 m/s。
(2)火车完全通过大桥时,火车通过的总路程:s′=L车+L桥=150 m+800 m=950 m,
火车完全通过这座桥需要时间:t′===38 s。
(3)在t″=2 s的时间内,火车行驶的路程:s1=vt″=25 m/s×2 s=50 m,声音传播的距离:s2=v声t″=340 m/s×2 s=680 m,设司机鸣笛时火车到隧道的距离为s3,则有:2s3=s1+s2,所以s3===365 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