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 :读诗始怜梦里人,且以诗词话钗黛(课件3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 :读诗始怜梦里人,且以诗词话钗黛(课件34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7 11:2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统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
读诗始怜梦中人 且以诗词话钗黛
——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
导 读
《红楼梦》是一部充满诗情画意的经典杰作。周汝昌先生说:“过去小说里的诗词,多属附加物的性质,出自旁人或者说书者的口吻,到了《红楼梦》里,诗词,才正式成为小说内容的有机部分。”诗词是《红楼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命运的重要手段,也预示着大观园百花凋零、风流云散的最终结局。

要想深入理解《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
我们须得从他们的“才华”入手,深入
研读作品中人物创作的诗词。我们在本
专题中该学习哪些诗词?又如何学习呢?
同学们在课前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
小组合作的方式,将作品中人物创作的诗词(如咏海棠、菊花诗、
螃蟹咏等)都梳理出来,通过泛读——精读——研读逐步深入,
有所侧重地进行鉴赏与探究。
鲁迅先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由于与大量古典诗词的巧妙融合,《红楼梦》的人物都洋溢着浓厚诗情,《红楼梦》这部写实性作品也处处流露出诗情雅韵,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本专题我们将以薛宝钗和林黛玉为例,去尝试深入研读小说中人物创作的诗词,发掘其作用。在此也提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钗黛二人是全书最重要的女性形象,可是其他人物都各有判词,此二人却合用一首判词,这样的“惜墨如金”实在不符合常理,作者这样设计会不会另有深意?
如果经过阅读探究,我们明白了诗词对塑造钗黛二人形象的作用以及作者在诗词中寄托的深层意蕴,同学们能继续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书中其他人物的诗词作品的作用吗?相信在诗词的点化下,同学们对《红楼梦》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德才不兼是钗黛,一曲红楼各自哀
——从判词说起
请同学们根据之前的阅读与学习,回忆钗黛二人的判词,明确她们的不同性格与命运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林黛玉——世外仙姝,聪明灵秀,才华横溢,惹人怜悯。
薛宝钗——山中高士,德行无双,质品高洁,令人叹惋。
一片丹心因结社,诗词愈谱情愈真
——因结社见性
1.海棠诗社咏海棠
⑴浏览小说第37回的相关内容,找出大观园结社咏海棠诗的写作背景。
《红楼梦》第37回因探春提议创建大观园诗社开社时的首场集体作诗。因恰好有人送入白海棠两盆,就吟咏此物,诗社遂命为“海棠社”。此次赛诗,由探春限韵,探春、宝钗、宝玉、黛玉每人一首,后来湘云又来补作两首。
⑵比较阅读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咏白海棠》,交流分享相关诗词短评。
咏白海棠
蘅芜君(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短评分享
李纨评“含蓄浑厚”,认为在众人中当居第一。古人借物咏志,所咏之物的品格就是写诗人的品格。薛宝钗就是这“珍重芳姿”掩门不出的矜持小姐,“冰雪影”正是这服食“冷香丸”的“雪”姑娘的真实写照。“罕言寡语”,淡极而艳,这位熄灭内心火焰、恪守封建妇德的豪门千金默默坚守着清洁的品格,承受着无痕的愁苦,不怨不尤。
咏白海棠
潇湘妃子(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短评分享
李纨评这首诗说“风流别致”,探春说“潇湘妃子”当居第二,让与蘅芜君(薛宝钗),独宝玉偏爱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开篇就写出了林黛玉栖居世外、冰清玉洁的品性。月窟、缟素、秋闺、怨女,虽是写花,终“不脱自己”,是其人格的象征,也是其命运的暗示。心事无人诉说,生命日渐殒亡。
众人对薛林二人不同的评价,也说明了二人的际遇。薛宝钗虽为众人赞赏,但终为宝玉所弃。宝玉虽然钟爱黛玉,但在众人的压力面前,他还是选择“只得罢了”,令人感叹唏嘘。
01
⑴浏览小说第37回的相关内容,找出大观园结社咏菊的写作背景。
《红楼梦》第37-38回写贾母领着众女眷在藕香榭赏花,饮酒,吃螃蟹,欢乐非凡。宝玉和众小姐们诗兴大发,分题作了十二首咏菊诗。
2.菊花螃蟹皆风骚
⑵比较阅读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咏菊花诗,交流分享相关诗词短评。
忆 菊
蘅芜君(薛宝钗)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迟。
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
⑵比较阅读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咏菊花诗,交流分享相关诗词短评。
画 菊
蘅芜君(薛宝钗)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短评分享
《忆菊》一首,闷思、断肠,活脱脱的闺怨,“秋无迹”,唯“梦有知”,空闺寂寥,此诗中的宝钗已经没有了“随分从时”的淡定从容,只落得个“人比黄花瘦”的形单影只,岂不正是其命运的写照。《画菊》一首写作画泼墨千点,画得栩栩如生,神思飞扬。前几句写自己画菊花,兴来不知狂,也许正是这不知狂的偶然间一松懈才是宝钗的真性情——豪气洒脱,有男儿风骨。但结尾以画粘屏来慰重阳,岂不就是其寂寞心灵的写照。此次咏菊花,这两首诗竟被评在最末,可见宝钗所为人赏者在德行,德行一失,幽怨、飒爽一露则为贾府难容。宝钗的从容大度、德高冷静是被环境改造出来的品格。
咏菊
潇湘妃子(林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
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
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
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
千古高风说到今。
问菊
潇湘妃子(林黛玉)
欲讯秋情众莫知,
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
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
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
解语何妨话片时。
菊梦
潇湘妃子(林黛玉)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结社咏菊花,《咏菊》《问菊》《菊梦》三首让黛玉赋得,已见
作者让其夺魁的用心。后李纨公评,果然《咏菊》第一,《问菊》
第二,《菊梦》第三。这三首诗既可以分为三首,也可以合为一首。
先咏,再问,后梦,终于幽怨,无人可诉。咏物抒情,恐怕没有
谁能比林黛玉的身世和气质与菊花更合契的了,三首诗不仅写出
了林黛玉超逸灵秀的才思、孤标傲世的人格,也写出了梦境和实
境、理想和现实之间距离,预示了黛玉的悲剧命运,令人产生出悲凉之雾笼罩心头之感。这三首诗虽是黛玉所咏,也可以看出是作者的精神追求与现实处境。“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难道不就是作者写在小说开头那首“自题绝句”在具体情节中所激起的回响吗?慕陶令,说高风何尝不可以看作是作者真实情怀的映照。
短评分享
2.菊花螃蟹皆风骚
(3)精读小说第38回的相关内容,找出咏螃蟹诗的写作背景。
《红楼梦》第38回,评议菊花诗毕,众人食蟹,宝玉、黛玉、宝钗因各作螃蟹咏一首,这组诗中,前两首是衬托,精神都在宝钗的第三首当中。
2.菊花螃蟹皆风骚
(4)赏读薛宝钗的《螃蟹咏》,分享相关诗词短评。
螃蟹咏其三 薛宝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短评分享(见超链接)
3.可叹谁是咏絮才
(1)浏览小说第70回的相关内容,找出咏柳絮词的写作背景。
小说第70回史湘云见暮春柳絮飞舞,偶成小令。诗社就发起填词,每人各拈一小调,限时作好。
(2)比较阅读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咏柳絮词,交流分享相关诗词短评。
唐多令(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短评分享:
黛玉这首词众人评“太作悲了,好是固然好的”。全词皆是身世之感,也是那种预感到爱情理想行将破灭而发自内心的悲愤呼声。
(2)比较阅读薛宝钗和林黛
玉的咏柳絮词,交流分享相关
诗词短评。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临江仙(薛宝钗)
短评分享(见超链接)
4.分享你的诗词短评写作心得,明确诗词短评写作要求
诗词短评一(点击打开)
诗词短评二(点击打开)
诗词短评写作一定要透过语言媒介,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领会作品的意境美,应注意作家的炼字、炼句、炼意。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认真诵读作品,努力挖掘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选好评论点,不要全面开花,要一事一议,议深议透;
第三,用语要精炼,鉴赏要公正客观,评价要有力。
是非缘来本一身,无关风月说红楼
——到判词结束
1.处处有别处处愁
——结合小说情节,从诗词入手总结钗黛的不同
合作探究:根据钗黛二人诗词的比较阅读,深入探究二人诗词作品中显露出来的不同情趣和性格。
分析示例(点击打开)
2.是非缘来本一身——一点大胆猜想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回忆小说第42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第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结合二人创作的诗词,思考小说处处刻意突出钗黛的不同与对立,却又安排二人尽释猜嫌,同心共戚的原因。
一点大胆猜想(点击打开)
曲散人亡情犹切,剥开诗词始见心
——说诗词缘起
合作探究:结合课堂所学,尝试探讨《红楼梦》中
人物创作的诗词的作用。
1.以诗见性——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2.以诗伏笔——暗示人物命运,预设小说情节。
3.以诗言志——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
课后阅读指导
结合课堂研读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总结。
选择你喜欢的角度写一篇人物诗词短评,可以借诗词分析人物形象或小说主旨,也可以单纯鉴赏诗词的好坏。
尝试利用课余时间召开《红楼梦》诗词朗诵鉴赏会,进一步交流讨论阅读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