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总复习
第一课时《长度单位 认识时间》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5个部分:长度单位,认识时间,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搭配。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同时注意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达到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巩固计算熟练程度的作用。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复习时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 把握复习内容的难度,不要人为地提高难度,避免增减学生学习的负担。
3. 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单元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牢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
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难点:
单个知识点中的重点。
(四)课时安排
5课时
《长度单位 认识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时间的意义,正确认识时间,知道时间的宝贵。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获得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知道1米=100厘米,会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时=60分,能准确的读出时间。
【教学难点】
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做规划;会量线段,会画线段。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和认识时间的基础上编排的,属于对已学知识的复习,要求学生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米和厘米的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用适当的测量工具量出有关物体或距离的程度,并会在某些情境下对物体或距离的长度进行简单的估计;会看钟表,能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刻,并能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方法】
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一些单位,有长度单位,也有时间单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知识梳理
1. 长度单位。(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2)
师: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师: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学生理解表象与进率,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方法。
师: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师: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五第10题的2条线段,线段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回答: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直的,能测量出长度。
2.认识时间(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3)
师:通过这学期的复习我们认识了时间,关于钟面,你知道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师:时和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1时=60分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就让我们做练习,复习学过的知识。
课堂练习
1.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4)
2.量出下面线段的长度。(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5)
3.连一连。(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6)
4.想一想,再填空。(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7)
四、巩固拓展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8)
一幢楼高20( ) 一支粉笔长7( )
一张床长2( ) 小明身高145( )
学生独立填写,同桌交流,互相检查。
2.一个小朋友唱一首歌要用3分,现在有10个小朋友合唱这首歌,需要多少分?
(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9)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10)
我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是1米=100厘米。
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
时针走过1大格表示1时,分针走过1大格表示5分,分针走过1小格表示1分。
六、作业设计
完成主题课堂作业对应内容。(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11)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 认识时间
米和厘米 时针 1大格 1小时
1米=100厘米 分针 1小格 1分钟
1时=60分
【教学反思】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的米和厘米的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量出有关物体或距离的长度,并会在某些情境下对物体或距离的长度进行简单的估测,创设有趣的教学环节,会看钟表,能正确地读钟面上的时刻,并能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发展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