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英才学校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段考
高 一 历 史
选择题(30×2=60)
1、古代埃及、印度、希腊、中国等文明呈现出独立发展的多元特征,这主要是因为( )
A.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 B.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
C.生产力发展水平低限制交流 D.政治动荡导致文明交流受阻
2、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说:“它不提供集中的权力,这是古希腊‘民主制度’的致命伤。……当它试图用武力输出‘民主’、用‘民主’去征服希腊世界时,它最终摧毁了‘民主’。”这说明雅典( )
A.直接民主有制度缺陷 B.民主政治富有强烈的侵略性
C.民主政治具有欺骗性 D.民主制度因战争频繁而覆灭
3、古希腊社会是由600-700个星罗棋布的纤芥城邦构成的,这些规模有限的纤芥小城邦却是一个具有独立的政治生活,丰富的文化生活的城邦共同体。由于山多地海不足以供养迅速增长的人口,这些纤齐小城邦往往派出殖民者去找海外新定居地。这可以说明
A.自然地理环境决定希腊文明 B.人地矛盾使希腊人殖民掠夺
C.殖民活动是城邦体制的产物 D.殖民活动带来了民族大迁徙
4、亚历山大的东征,从西方到东方,从希腊到印度,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直到今天,他的名字还被很多人传颂,这是因为东征和帝国的建立( )
A.使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 B.削弱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
C.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5、“身在罗马,就像罗马人一样行事”,这个西方谚语可以转意为成语“入乡随俗”。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该西方谚语的形成说明了( )
A.罗马帝国为了向外扩张修建了许多道路B.当时有很多外国人在罗马学习、生活
C.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 D.罗马文化渗入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6、“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B.中古时期确立了日耳曼人在欧洲的统治
C.西欧封建制度既有罗马帝国特征又有日耳曼人传统
D.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保留了农奴制
7、“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这反映了西欧封君封臣制度( )
A.是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的产物 B.国王或皇帝是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
C.封臣的主要义务是向封君进贡财物 D.封君封臣以契约关系明确权利和义务
8、中古时期西欧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自由”是市民阶层的合法身份,农奴一旦进入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市民身份,领主无权强迫他们变回农奴。这反映出( )
A.农奴是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 B.城市中人人都有自由的身份
C.自治城市与封建势力的对峙 D.封建领主势力遭到空前削弱
9、“(在西欧)被城市居民的丰盛礼物所征服的国王,也同意宣誓保障这些权利(即自由或自治权利)……可是他们接受了市民的赠礼和发誓保证公社的权利之后不久,就破坏这些权利……”这段话说明( )
A.封建国王是愿意市民阶级重获自由的 B.市民阶级只能通过金钱赎买获得自由
C.市民阶级争取自由的道路是曲折的 D.民阶级要定期向封建国王赠送礼品
10、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炼铁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这表明( )
A.古代文明的多元性 B.古代文明的统一性
C.古代文明的神秘性 D.古代文明的独特性
11、桑海时期,廷巴克图依然是著名的文化中心,有180多所学校,其中该城的桑科尔学校,有来自北非各地的几千名学生学习法律、文学、修辞和地理学等。从材料可分析得出桑海( )
A.文化教育事业推动了北非文化的发展 B.是非洲文化最昌盛的国家
C.统治者重视对外文化交流 D.奉行友好交往的对外政策
12、印第安文明大多起源于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因为交通不便,印度安文明内部之间基本没有交流,印第安文明发展相对缓慢。这反映了( )
A.印度安文明内部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B.印度安文明内部之间战争频繁
C.地理环境是印第安文明发展相对缓慢的重要原因
D.地理环境导致了印第安文明的发展相对缓慢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兹特克人与印加人不同,并不试图使他们的臣民受阿兹特克人的生活方式的同化,为所有人都享有公民权作准备。”这说明在阿兹特克人国家中( )
A.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的控制 B.被征服者由原部落管理
C.被征服地区对国家没有义务 D.所有人都可享有公民权
14、钱乘旦认为:1415年起历次重大探险活动,绝大部分是在国王或在政府有关部门委派、支持下进行的。15世纪开始的探险队领导人大多数是贵族,到达印度的达伽马,发现太平洋的巴尔沃亚,首次环球航行的麦哲伦都是贵族,形成了商人出钱,国王牵线组织,贵族冲锋陷阵的扩张格局。据此,新航路开辟( )
A.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B.是新旧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
C.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 D.促进了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
15、17~18世纪的英格兰人们曾以喝啤酒和麦芽酒的形式喝掉他们谷物总产量的一半,后来他们又转向喝中国茶,茶水里还要添加从牙买加舶来的食糖,从最低层的农民到最高层的贵族,英格兰人普遍消费茶叶,而且消费量极大。材料反映了当时英格兰( )
A.生产力水平和消费水平较高 B.开始崇尚东方人的生活方式
C.贵族与平民的界线日益模糊 D.积极发展与东方的海外贸易
16、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对西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增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B.使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
C.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
17、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同时,殖民掠夺开始,殖民制度建立。美洲和非洲几乎都成了列强的殖民地,大部分亚洲国家也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亚非拉的正常历史进程被中断。材料主要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使世界发生灾难性变革 B.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C.对世界产生了多元化影响 D.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
18、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
A.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B.“价格革命”的影响
C.“商业革命”的影响 D.“商业战争”的失利
19、玉米在16世纪中期,即明朝传入中国。据学者研究认为,“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分为海路和陆路。陆路又分为两条:一条由印度、缅甸入云南的西南路线,另一条经波斯、中亚到甘肃的西北线。海路则经东南沿海省份再传入到内地。”玉米传入中国可以反映出
A.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空前盛况 B.奴隶贸易与新航路的开辟如影随形
C.世界重要大洲间都已经有了联系 D.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物资物种交流
20、所谓全球史观,简而言之就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客观公平地看待、评价历史。如果以这种角度看殖民扩张,应该是( )
A.“带着血泪的进步” B.“既生瑜,何生亮”
C. 给亚非拉造成了无穷尽的苦难 D.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1、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场所,这一切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马克思的观点是( )
A.批判殖民掠夺的罪恶黑暗 B.揭示资本主义诞生的残酷性
C.点明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 D.彰显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
22、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以上观点反映了( )
A.反对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 B.反对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C.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 D.维护教会的神学和世俗权威
23、马丁路德曾说:“除了以《圣经》为根据证明我是错误的以外,我将永不改悔。”“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罚。”这表明该宗教改革家( )
A.批判神权统治,否定宗教礼仪,鼓吹人性解放
B.否定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要建立本民族教会
C.使人们以本民族语言解读《圣经》,与上帝直接对话
D.主张“信仰得救”,给人以精神的自由
24、《大国崛起?激情岁月》解说词:“伏尔泰和所有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如同冲破重重黑暗的亮光,打破了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枷锁,开启了科学和理性之门。”那么,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核心思想是( )
A.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 B.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C.推翻等级制度,倡导君主立宪 D.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25、有学者称,在近代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中,18世纪在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中,解决了一个很多国家都容易忽视的问题。即社会从革命向平稳的和平发展过渡的权力再分配问题,以及大众如何被和平地纳人新的体制的问题。能够反映这种观点的事件是( )
A.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光荣革命”
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议会改革
26、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构就是议会。下列有关近代西方议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英国“光荣革命”开创了议会制 B.法国总统任命内阁需经众议院同意
C.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对议会负责 D.德意志帝国议会掌握完整的立法权
27、有人认为,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人则认为,这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也有人在肯定农奴制改革促进俄国现代化的同时,又指出改革使农民背负了沉重的债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是对农民的严重不公。这些认识说明( )
A.从不同评价中可以发现真相 B.历史事实随史料变化而变化
C.研究者叙述历史的主观性 D.历史评价缺乏一定的标准
28、奇波拉在《欧洲经济史》中写道:“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17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作者在此要表明的是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B.海外市场的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
C.血腥的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资本
D.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条件
29、有学者认为:“到19世纪中叶……大量数字说明工业革命造成的贫富距离在拉大,财富的分配极不合理。社会的人文纽带被工业化完全拧断。英国人花了好长时间才意识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 B.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扩大
C.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D.社会文明进步应注重社会整体均衡发展
30、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出现各主要先进国家“竞相开放”的局面。这一变化( )
A.巩固了英国世界强国的地位 B.促进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C.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D.导致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二、非选择题
31、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 000万到2 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摘编自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9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工人阶级从切身经历中认识到: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要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英国一些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科贝特、伍勒韦德等人坚决抨击现实社会的不平等。
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他们一致认同,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评析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要求:可以对上述材料中的主要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提出新的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15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10: BACDD;CDCCA。
11~20:ACBBD;CCCDA。
21~30:BCDBC;BCADD。
二、非选择题
31、(1)后果: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新疾病肆虐;非洲黑人被贩卖;种植园经济出现。(6分)
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4分)
(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6分)
(3)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9分)
32、(15分)示例一
观点: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
理由:工业文明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或出现社会的贫富分化);生产力迅速发展,但工人阶级丧失劳动权利,产品分配不平等,人权受到侵犯;工业文明带来环境的破坏;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西方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
示例二
观点: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福祉。
理由:工业文明带来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和市场竞争;生产力的发展,能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进步;工业文明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它的扩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示例三
观点: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共存。
理由:利,主要表现为促进生产力和自由经济的发展,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文明的进步;弊,主要表现为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造成社会的不平等和国家地区发展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