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转变,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这些改变主要体现在( )
①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②疾病和饥荒盛行
③人口得以加速增长 ④手工业劳动出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在早期区域文明的诞生中,人类创造了诸多成就,如古代西亚的楔形文字、恰塔尔·休于遗址,古代中国的殷商文字、河南二里头宫殿遗址,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卫城等,据此判断,人类文明的显著标志是( )
A.国家机器的出现和法律的出现 B.阶级的出现和文明的多元
C.文字的出现和城市的兴起 D.文字和国家机器的出现
3.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也不断扩大,下列能正确体现文明联系的是( )
A.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
B.东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入中亚、欧洲和北非地区
C.冶铁技术起源于中亚,并扩散到西亚、北非和希腊等地
D.埃及最初的雕刻特别是人像雕刻,很多方面都模仿希腊
4. 假如你是生活在10世纪某个时期的一家庄园的农奴,那么下述生活场景中,你最不可能遇到的是( )
A.自备农具和耕畜,在领主直领地上每周无偿劳动3天
B.除了拥有一定的耕地使用权外,还可以耕耘一片自己的草地和牧场
C.自己要的生活物品均可以自己生产,如盐和铁
D.和庄园领主或其他农奴发生诉讼纠纷,经庄园法庭审理
5. 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 )
A.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 B.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权国家
C.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 D.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
6. 在西欧封建制度下,封君为取得更多的封臣,封臣为取得更多的封土,以及封土的世袭,使封君封臣关系日益复杂化。某甲可以是某乙的封君,某乙的封臣又可以是某甲的封君。这反映了在西欧封建社会( )
A.封君封臣的身份划分明显 B.教会势力被日渐削弱
C.政治分裂和国家权力分散 D.王权得到进一步发展
7.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这体现 了阿拉伯帝国( )
A.商业贸易极其繁华 B.是东西方商路的中心
C. 与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紧密 D.奴隶制是阿拉伯人扩张的基础
8.1633年德川幕府发布锁国令,规定:“一、除特许船外,严禁其它船只驶往外国,二、除特许船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外国。如有偷渡应处死罪,偷渡船及其船主,一并扣留。……外国船到来,应即呈报江户。并应按往例……派遣监视舰船。”据此可知,日本锁国令( )
A.严禁海外贸易 B.基本阻隔了日本民间和外国的往来
C.是为了巩固海防安全 D.巩固了封建幕府的统治
9. 关于马铃薯的传播,某同学搜集到以下信息,据此判断他的结论可能是马铃薯( )?
16世纪中期
欧洲
马铃薯传入欧洲,起初被用作饲料和观赏、药用植物
1770年
法国
科学家帕门尔发表科学论文,详细分析马铃薯的营养优势
1795年
英国
泰晤士报刊出食谱,教人蒸煮马铃薯汤,用马铃薯做面包
1650—1850年
中国
人口增长了两倍(明末清初,马铃薯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
①用途广泛,是世界市场中的重要商品 ②改变了当地人民的食物结构
③营养价值高,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主食 ④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0.《马可波罗行纪》是一部关于亚洲的游记。但其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游记中以100多章的篇幅,记载了中国40多处城市景观,对当时中国自然和社会情况做了详细的描述,这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它向整个欧洲打开了神秘的东方之门。《马可波罗行纪》( )
A.首次让欧洲人从地理上知道了中国 B.加强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的统治
C.开启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之路 D.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的新时代
11. 14—16世纪,远洋航行在葡萄牙等西欧国家颇为流行。贵族们希望通过海上征服战争建功立业,赢得君主欢心,从而获取俸禄、封地和职位;商人们希望开拓新的商路和市场,获得发财致富的机会;普通民众则希望获取新的土地。据此可知,在当时葡萄牙等西欧国家( )
A.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多元化 B.海外扩张成为社会共识
C.阶层间流动受到了严格限制 D.开始利用海洋获取权益
12.许多欧洲观察家认为,“新航路开辟不仅给世界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在美洲和欧亚大陆之间交换了物种和新发明,而且还给许多没有信仰的民族带去了基督的福音”。站在他们的理解角度,世界贸易( )
A.改变了人们的精神信仰 B. 传播了欧洲先进的制度
C.成为了连接新旧社会的桥梁 D.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13. 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14. 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要求追求个人的充分发展。他们崇尚“全才”,不仅重思辨和理论,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服务”。这( )
A.标志欧洲进入手工工场阶段 B.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C.体现其反对禁欲主义的要求 D.深受古希腊罗马文化影响
15. 陈乐民在《欧洲文明十五讲》中写道:“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宗教改革的影响是社会性的。”下列选项不能为此佐证的是( )
A.宗教改革改造了西方人的信仰 B.宗教改革参与的社会阶层广泛
C.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 D.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16. “它的首都位于欧亚两大陆间的海峡的岬角上。……几个世纪中,帝国发展起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由希腊、罗马、基督教及东方诸成分混合而成的文明。”文中的“它”是( )
A.拜占庭帝国 B.俄罗斯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世界历史进程中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相影响,共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①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是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②他先后统一希腊全境,进军中东地区,占领埃及全境,征服波斯帝国,大军开到印度河流域。③此后,希腊文化传入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以色列和埃及。④亚历山大加速了希腊文化向印度和中亚地区的传播,但文化决非是单向传播的事。⑤在希腊文化时代(亚历山大征服后的几百年间),东方思想,特别是宗教思想就传入了希腊世界。
——摘编自(英)麦克卡提《亚历山大传》
材料二 18世纪,“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在西方启蒙运动那里,东方是一个重要参照,孔子成为理性主义的代言人和领路人,东方世界为西方启蒙思想家提供了所向往的理性精神。伏尔泰表现出对孔子思想的极大认可和欣赏,号召西方,尤其是欧洲的君主们应该认真向孔子、向中国学习。
——摘自曾顺庆《世界多元文明史实与西方中心文明观的破除》
(1)写出材料一中属于史实的句子序号,并简要说明史实间的内在联系。(4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对孔子思想的态度,并简要说明。(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 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 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3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黑格尔在提到古希腊自然环境时说:“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关系和联系又靠大海来沟通。我们在这个地方碰见的是山岭、狭窄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历史哲学》)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生产、生活方式多样,航海交通和商业贸易发展。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往流动,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政权、财权、神权分立,又联合起来共同推翻“一元化”的族权,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血族共产制,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格外安土重迁。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治水、对外征战等公共事务的需要,导致氏族首领的权力、地位不断加强,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血缘组织与国家形态融铸一体的格局。在文化渊源方面更多地呈现出群体和集权的倾向。
——岳麓版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要史论结合)
2020-2021学年高一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48分)
1
2
3
4
5
6
7
8
C
C
A
B
D
C
A
B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D
B
D
D
B
B
A
二、材料题(52分)
17. (10分)
(1)史实:②③⑤(2分)。
联系:武力扩张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传播,而文明的交流与传播又推动了地区发展。(2分)
(2)态度:推崇并号召学习孔子思想。(2分)
说明:伏尔泰目的是利用孔子思想的理性精神反对欧洲君主专制,宣传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利于启蒙运动发展和中国文化的传播。(4分)
18. (15分)(1)(3分)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一点1分)
(6分)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共三大点,每点2分)
(2)(6分)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19. (15分)(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3分)
作用:使大豆成为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使大豆成为备荒物资之一。(3分)
(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6分)
(3)意义: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3分)。
20. 【答案只作为参考示例】
论题:地理环境对文明的类型产生了一定影响。
论述:(1)濒海居民面向大海,形成开拓、自由、冒险的民族性格,以发展工商业和海外贸易为主,如希腊人.
(2)而大陆居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形成封闭、依赖和安土重迁的民族性格,以农耕经济为主,如中华文明。
总之,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结合材料可得知,材料强调的是地理环境对文明的类型产生了一定影响。可结合古代中西方的基本史实进行概括。西方概括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中国概括古中国的专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