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共4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2-13 17:3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
1.地域文化
(1)概念: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它是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资源,更是文化建设创新的主要源泉。
2.城乡景观是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其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审美观。
3.各大洲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不同纬度之间,不同海拔之间,城乡景观均存在显著差异。地域文化对城乡建设具有深刻影响,城乡建设反过来又影响并提升了地域文化。
【思考感悟】
我国古代有“男人养家糊口,女人生儿育女”的说法,但在云南却出现了“娃娃出门男人带”的奇怪现象。
(1)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为什么云南“娃娃出门男人带”?
提示:(1)说明了地域文化(风俗习惯)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云南处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人体力较弱,不适宜长时间的负重行走,所以出现“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
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地域文化对城乡建设的影响非常广泛,集中体现在民居特色、城市格局和建筑风格等方面。
1.在民居特色上的体现
(1)世界各地的民居为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如:光照强烈的地方需要遮阳,气候寒冷的地方需要保暖,湿润多雨的地方注重排水和通风,沙尘暴频繁的地方注重防御风沙,地震、泥石流较多的地方重点防御地质灾害。
(2)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如:产石地区多石构,产木材地区多木构,产竹地区多竹楼,黄土地区多土筑窑洞。
2.在城市格局上的体现
(1)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在功能分区上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都城以宫殿为中心并确定中轴线、构建城市的基本骨架。
(2)欧洲城市多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的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法国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
(3)美国城市中心多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并逐渐形成连绵的城市带。
3.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
(1)我国城乡建设历史悠久,“天人合一”的思想延续贯穿,砖墙木梁架结构广泛流行,斗拱飞檐和雕梁画栋是我国特有的建筑风格。
(2)西方建筑中柱廊、尖塔、喷泉、雕塑等特点明显。
(3)各地建筑风格是在各地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生动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4)当地域文化发生变化,或者受其他地域文化的渗透影响,相应地,建筑风格也会随之变化。
4.保护地域文化,将传统的、民族的文化特征融入现代建筑之中,协调好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发展关系,促成历史文化与
现代生活的和谐。
【思考感悟】
以红河哈尼村寨为例,分析它所体现的地域文化。
提示:第一步,确定梯田景观的基本功能是农田。第二步,确定该景观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州的许多山地上。第三步,确定梯田景观所在的地域范围有两个尺度,较小尺度的地域是红河州,较大尺度的地域是中国西南地区。第四步,确定该景观体现了红河州山区,乃至中国西南地区山区农业土地利用的重要形式。第五步,经调查判断,红河哈尼梯田景观象征着当地人民勤劳的品质,梯田中的水渠系统闪烁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光芒。保护这样的景观,不但是当地人的愿望,也是其他地区人们的愿望,因此该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特殊的新疆景观——坎儿井
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分布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共1
100多条,全长约5
000千米。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儿井结构示意图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渗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水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合作探究
问题引领
材料一 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客家民居、圆形围屋。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永定、漳州南靖以及广东梅州大埔、蕉岭、饶平等地。土楼,顾名思义,用土夯筑成的楼。客家土楼是客家人聚族而居,并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土楼源于客家,根在永定。据考证,中国殷商时代就有夯土建屋。唐长安的皇城、宫墙均为夯土墙,城内的里坊也是用土墙分隔。福建土楼是客家人从黄河流域辗转迁移到永定之后,历尽沧桑,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
探究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土楼的数量也相当可观。永定、南靖是
土楼最集中的两个区域,永定现存土楼超过
20
000座,南靖也有15
000多座。土楼的样
式,有人们熟知的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八
角形的、吊楼式的……总共有30多种,令人叹为观止。看过福建土楼,会让人产生“土楼归来不看屋”的感叹。客家土楼和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栏杆式建筑、云南的“一颗印”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的五大民居建筑。
(1)土楼为什么会让人产生“土楼归来不看屋”的感叹?
材料二 客家先民从西晋永嘉之乱起,开始陆续从北方向南方迁徙,福建永定是客家人的聚集地。永定境内崇山峻岭,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永定”意为永远平定。客家土楼外表宏大,内部亲切,堡垒式威严外观表现出强烈的防卫性,而土楼内部空间则是用纤细的木构件组成,并且居住空间对内院开敞,采用标准的小开间,使之接近人的尺度,从而让人倍感亲切。这种建筑体系的特点包括对外的防御性、对内适应聚族而居的血缘关联性以及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性。
(2)结合材料,说明客家人迁入永定后建筑土楼的原因。
材料三 福建土楼指分布在闽西和
闽南山区适应大家族聚居,采用夯土
墙和木梁柱共同承重的多层巨型居
住建筑。它是客家民居最典型的代
表,大土楼可住同一家族的数百人。
土楼建筑用料简单,主要有黄土、
石头、木材等,但建造时间较长且需要较多族人帮工。福建土楼体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见土楼剖面图)。
(3)从气候和劳动力角度推测建造土楼最适宜的季节并简述理由。
(4)永定高大的土楼逐渐采用石基代替土基,请分析采用石基的优势。
材料四 福建土楼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体现了客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程中匠心独运的建筑智慧和人居理念。土楼的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互相可持续依存,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作为乡土建筑,客家土楼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单体建筑的技术价值、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上,也表现在土楼之间形成的整体性的、群体性的家族聚居的模式上,这一模式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土楼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性建筑,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乡村社会。在聚族而居的土楼里,数十户、几百人同住一楼,反映出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这种人际关系的和谐,体现的是耕读为本、忠孝仁义的中国传统文化。
(5)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当地建筑传统的土楼?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数量众多,样式繁多。
(2)面对动荡的社会环境及恶劣的自然环境,土楼可防御外敌和猛兽入侵;永定多山地,土楼层数多、占地少,有利于节约土地;当地有丰富的黄土、木材、石材等资源,可就地取材。
(3)冬季。冬季干燥少雨,便于施工;正当农闲,族人可以大量参与工程建设。
(4)相较于北方,永定降水丰富、台风多发,采用石基可减少洪水、雨水的侵蚀,防洪及防潮效果更好;石基更加稳固,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小墙体的厚度,节省建筑材料。
(5)①赞同。理由:不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相较于现代建筑,土楼节能(冬暖夏凉)环保(土楼废弃的黄土、木材不会污染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传统文化保护;增加就业机会。
②不赞同。理由:土楼早期的防御功能在现代已经丧失;土楼大聚居特点与现代生活方式不符合。
归纳提升
各地建筑差异
1.窑洞。窑洞主要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的年降水量少,气候比较干旱,并且该地区森林较少,盖房子缺乏木材,就地取材打窑洞可以节约木材等建筑材料。窑洞坚固耐用,更有冬暖夏凉的作用。
2.四合院。四合院属于合院住宅,合院住宅中的庭院四周闭合而露天,可以营造出内部良好的小气候。夏天可以有效地遮阴纳凉,冬天又可以很好地采光保暖,抵御风沙和冬季风。露天通透的庭院既是入风口也是出风口。此外,庭院还有利于排水和收集雨水。
3.吊脚楼。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这些地区夏季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架空,既通风防潮,又能防止野兽和毒蛇等动物侵袭;这些地区多山地,平地少,吊脚楼多依山而建。
4.新疆阿以旺。“阿以旺”是维吾尔语,意为“明亮的处所”,它是新疆维吾尔族民居中享有盛名的建筑型式,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已有2
000多年历史。这种建筑的住房具有墙厚、窗小、拱形屋顶的特色,因为吐鲁番是著名的“火炉”,这样的建筑在当地处处可见,可见劳动人民的智慧。新疆特有的气候特征,是维吾尔族人民创造出“阿以旺”民居最深刻的源泉。新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很大,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的说法。
这种民居的房子为平顶,由于少雨,
没有排水的需要,房子周围不设排水
设施。这里湿度非常低,只要不晒
太阳,室内就非常凉爽。为了减少
过多的阳光照射,维吾尔族民居外墙很少开窗,这使得室内十分封闭,采光也不好,终日昏暗。建筑也没有一定的朝向,院落大都按地形及道路状况自由布置,院门开在对外交通方便的地方。
建筑风格地域差异的原因
自然条件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适应自然条件的特性,因此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色彩。在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生物等环境中需要建筑物有防雨、耐寒、坚固防风等特性。起初建筑的外貌仅仅是由建筑的功能而决定的,但随着时代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经济条件改善,人们对房屋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地演变,最终形成了建筑风格上的差异。
典型例题
下图中四种房屋建筑,反映了四种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建筑分布在我国    地区,它所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              。?
(2)乙建筑分布在我国    地区,它所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               。?
(3)丙建筑分布在我国        地区,它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具有              等特点。?
(4)丁建筑分布在我国          地区,它反映居住者的生产、生活方式以    为主。现在,该地区也出现了定居现象,这说明地域文化是       的。?
答案:(1)南方 气候湿润,降水丰富
(2)北方 冬冷夏热,温差较大
(3)黄土高原 气候干燥少雨,黄土直立性强且干燥
(4)内蒙古高原 游牧 不断发展、变化


练习
下图中的建筑是美国某州印第安人居住的土坯房,是一种多层多家的集合式住宅。它采用晒干的泥土砖堆砌而成,一般有5层,从内到外逐层降低,构成锯齿状的不规则金字塔形。屋顶为平面,木横梁露在墙外面。最初的土坯房没有门窗,通过梯子由屋顶的入口进入,门窗是后来才增加的。读图,完成1题。
1.依据材料和景观图可知(  )
A.当地干旱少雨
B.降水丰富,水源充足,利于泥土砖制作
C.最初没有门窗是为了防风沙
D.只用泥土建房是因为坚固
答案:A
解析:根据景观图可知,该地民居墙厚窗小,说明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平顶,说明降水少。故可判断是干旱少雨地区的民居。
北京市某校同学到门头沟区爨底下村参加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他们在考察报告中写道:“爨底下村以人文景观为主,辅以山水之趣,与自然交相辉映……这个小山村本是由古时商路上一个驿站发展而来……随着古道的渐渐没落与破败,爨底下村也陷入了一个举步维艰的境地。”据此完成2~3题。
2.下列对古村落建筑特色的描述,最可能出自上述考察报告的是(  )
A.红墙绿瓦的皇家园林
B.高低错落,利于采光通风
C.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
D.毛毡制作,利于拆卸搬运
3.考察发现,影响爨底下古村落兴衰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交通
D.政策
答案:2.B 3.C
解析:第2题,阅读材料可知,学生考察的古村是一座小山村,因而小山村最可能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有利于采光通风。第3题,材料信息显示这个小山村本是由古时商路上一个驿站发展而来,随着古道的渐渐没落与破败,该村也陷入了一个举步维艰的境地,说明影响爨底下古村落兴衰的主要因素是交通。
下图为纽约帝国大厦和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图片。读图,完成4~6题。
4.图中的摩天大楼一般分布在(  )
A.市区中心
B.市区边缘
C.河流两岸
D.郊区
5.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B.城市发展历史短
C.城市环保意识强烈
D.城市规划不合理
6.中国建筑一般都有围墙,而美国建筑绝少有围墙,这说明(  )
A.中国的发展历史比美国长
B.中国文化具有内向性,美国文化具有外向性
C.中国与美国的行政权力不同
D.美国社会比中国安全,无需围墙
答案:4.A 5.B 6.B
解析: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水平较高,市中心多现代化的摩天大楼。中国建筑一般都有围墙,美国建筑绝少有围墙,这种建筑形式上的鲜明对照,是因为中、美地域文化存在差异,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而美国文化以外向著称。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市举行。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馆由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的空间位置与取向,分别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为“天”,富有雕塑感的造型主体——“东方之冠”高耸其间,形成开扬屹立之势;地区馆为“地”,如同基座般延展于国家馆之下,形成浑厚依托之态。在这里,中国传统的斗拱造型有了大胆的革新,传统的曲线设计被拉直,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
中国馆的设计方案——“东方之冠”
材料二 在近代历史上,上海一直是打开中国的一把钥匙。而黄浦江畔的外滩,则是近代上海的城市名片。外滩东面即黄浦江,西面为新哥特式、古典式、中西合璧式等52座风格迥异的大楼,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1)材料一描述了中国文化的哪些特点?
(2)世界博览会有“经济奥运会”之称。上海世博会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分析上海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核心城市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外滩成为“万国建筑博物馆”的历史原因。从上海外滩体现的文化内涵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1)中国的天地观、斗拱结构等中国文化特点。
(2)水陆空交通便利;工业基础好;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力量雄厚;商品贸易繁荣;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国际地位高。
(3)原因: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列强在上海建立租界,进行商品和资本输出,同时也将西方建筑艺术带到上海,形成了“万国建筑博物馆”。
启示:弘扬民族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在两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提高本民族创新发展的能力。
解析:第(1)题,材料一中论述了中国古代的天地观、建筑的斗拱结构等。第(2)题,分析上海市的核心地位需要从当地的交通、产业基础、技术、市场腹地等方面来论述。第(3)题,外滩成为“万国建筑博物馆”,需要结合近代史上五口通商的知识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