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高中地理学科能力测评(三)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普若岗日冰川是地球上除南极、北极之外的最大冰川,分布区最高海拔6200米,最低海拔5350米,面积达420平方千米,冰原表面平坦。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普若岗日冰原退缩速度有加剧趋势,大量贝壳等海底动物化石不断显露出来。在普若岗日冰川西北约150千米的高原台地,布满了由火山口形成的湖泊,冬季气温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但地表温度可以在零摄氏度以上,湖泊周边水草丰美,成为藏羚羊越冬地。下图示意普若岗日冰川景观。据此完成1~3题。
1. 普若岗日冰川位于
A.内蒙古高原 B.云贵高原
C.青藏高原 D.长白山脉
2. 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对普若岗日冰川地区的影响有
A.动植物资源在减少B.可用耕地面积增加
C.周边湖泊面积缩小D.地表径流量在增加
3. 普若岗日冰川西北的高原台地冬季地表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上的原因是当地
A.地热资源丰富 B.湖泊深度较深 C.冬季风影响小 D.湖泊面积广大
近年来,浙江省安吉县因种植茶树经济效益高,部分农民开垦坡地毁林种茶,导致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4~6题。
4.安吉县毁林种茶导致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体现在
A.开垦坡地导致坡面裸露 B.砍伐森林导致土壤侵蚀加剧
C.种植茶树导致降水增多 D.土壤肥力下降导致茶园废弃
5.针对严重的生态问题,茶园实施缓坡修筑梯田的措施,主要目的是
A.增加茶园面积 B.开展机械化耕作
C.防止水土流失 D.增加植被覆盖度
6.安吉县一些地区自下而上分布的农田、茶园、竹林形成了立体农业景观。发展立体农业的益处是
①减轻低温寒潮影响?②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③优化农业种植结构?④缓解农业劳力不足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下图示意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A.气候和地形 B.地形和母质
C.母质和生物 D.气候和生物
8.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A.有机质积累多 B.自然植被茂密 C.生物残体分解快 D.矿物养分流失快
下图为长白山北坡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甲自然带是
A.高山草甸带 B.常绿硬叶林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10.高山灌丛发育在寒冷、风大的高山环境,长白山高山灌丛
①根系浅而发达 ②生长快速
③植株密度稀疏 ④植株高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茶树是一种喜温好湿、耐阴性较强、多年生的经济作物。浙江盛夏高温少雨时,有茶农给茶树撑起了黑色的遮阳棚。目前,在我国东北地区,人们探索在大棚种植茶树叶的新路子并取得成功。据此完成11~12题。
11.浙江盛夏茶农给茶树撑起了黑色遮阳棚的目的是
A.减少阳光直接照射,根治病虫害 B.遮光,阻止杂草生长
C.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减少茶树蒸腾 D.减少空气对流,防止热量散失
12.我国东北地区在大棚种植茶树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东北地区
A.冬季低温低 B.夏季光照强 C.冬季风力大 D.夏季降水少
岩石物质循环模型(如下图所示)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据此完成13~15题。
13.甲、乙、丙代表的岩石类型分别是
?A.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B.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C.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D.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
14.②代表的地质作用是
?A.重熔再生B.冷却凝固C.固结成岩D.变质作用
15.乙岩石是甲岩石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D.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我国某沿河城市,在古代是区域中心城市,各城区相对独立发展;近现代以来,该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内部联系加强;目前,该城市吸引投资和人才,扩大城市规模。下图是该城市与河流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16~17题。
16.从古至今,河流在该城市发展中
①对外交通联系地位上升②对外交通联系地位下降
③对内部联系的阻碍增强④对内部联系的阻碍减弱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7.目前,影响该城市扩大规模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 B.土地 C.产业 D.教育
7月,一艘货船从日本横滨出发,沿图中路线(如下图所示)前往瑞典的哥德堡。据此完成18~19题。
18.货船从丙至丁航段航行状况大致是
A.顺风顺水 B.顺风逆水 C.逆风顺水 D.顺风顺水
19.若一艘油轮在E海域发生石油泄漏,则油污可能漂向
A.我国东海海域 B.我国南海海域
C.印度尼西亚海域 D.菲律宾海域
下图所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据此完成20~22题。
20. 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
①地广人稀 ②气候宜人 ③交通便捷 ④矿产丰富
A. ①② B. ②③C.③④ D. ①④
21. 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①气温较适宜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④经济相对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 20世纪后期以来,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北部
A.人口密度低 B.开发了新资源
C.交通条件改善 D.市场广阔
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据此完成23~24题。
23. 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①海鲜 ②牛羊肉 ③山货 ④腌腊制品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4. 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A. 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 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C. 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D. 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25~26题。
25.图示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长江三角洲 D.珠江三角洲
26.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A.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B.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下图示意世界四地地貌景观。据此完成27~28题。
27.图中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8.②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沉积 B.冰川侵蚀
C.流水侵蚀 D.风力沉积
下图表示“三圈环流”中的北半球低纬环流圈,S代表地面。据此完成29~30题。
2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G处气压比F处低 B.G处因冷却形成高压
C.E处气温比H处高 D.H处因受热气流上升
30.下列字母代表的气压带或风带名称正确的是
A.G-赤道低压带 B.H-副热带高压带 C.②-东北信风带 D.④-盛行西风带
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霾是空气中的灰尘、硫酸和硝酸微粒等使大气混浊并造成的视程障碍。2014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一股强冷空气自西向东先后影响我国大部地区,华北地区的雾霾天气暂时消散。下图示意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关系。据此完成31~32题。
31.华北地区遭遇雾霾天气时,图中
A.①将增强 B.②将减弱
C.③将减弱 D.④将增强
32.下图中反映此次影响华北地区的天气系统过境时天气要素的变化,正确的是
台湾兰屿岛面积约46平方千米,岛上传统民居独特,房屋一般位于地面以下1.5~2米,屋顶用茅草覆盖,条件好的用铁皮,仅高出地面0.5米左右,室内配有火堂,被称为“地下屋”。左图示意兰屿岛位置,右图示意“地下屋”景观。据此完成33~34题。
33.兰屿岛民居反映当地天气与气候的突出特点是
A.降雨量大 B.台风多发 C.光照强烈 D.高温时间长
34.“地下屋”室内配有火堂是由于
A.屋内阴暗潮湿 B.冬季温度较低 C.食物需要加热 D.蚊虫侵扰频繁
海港城市秦皇岛市为响应北京城市功能的拓展,调整城市空间布局,致力于发展成为北京的又一出海大通道。据此完成35~36题。
35.在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中,秦皇岛市依托海岸线打造由北向南延伸的城市发展轴。这样做是为了
A.发挥自然环境优势 B.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C.传承悠久历史文化 D. 扩大城市土地面积
36.秦皇岛市将玻璃制品制造、食品加工、金属冶炼等企业从沿海向中部发展轴转移。这样做的作用主要是
A.转移企业污染空间 B.调整第二产业结构
C.优化城市功能分区 D.扩大农业用地范围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很多IC设计与制造、通信设备制造以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金融等信息产业的集聚,形成了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集群。据此完成37~38题。
37.信息产业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集聚的主要有利条件有
①水源条件优越②产业基础较好③科技条件良好④地价相对较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8.信息产业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集聚,其主要目的是
A.节约劳动力成本 B.承接产业转移
C.集中处理废弃物 D.促进科技创新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下图示意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分布。据此完成39~40题。
39.图中资源型城市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有
①产业结构单一 ②劳动力不足
③生态环境较差 ④资源趋于枯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0.伊春市今后林业发展的方向是
①扩大育林面积,加强生态建设 ②延长产业链,发展新兴产业
③减少林木砍伐,发展高端家具加工业 ④积极转型,建设煤化工基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60分)
41.下图为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此时北京时间为12月22日10时。据此完成下列要求。(7分)
(1)与地球四季形成有关的地球运动是地球________运动,影响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的地球运动是地球________运动。(2分)
(2)甲地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______,从冬至到春分昼夜长短变化是______________。(2分)
(3)乙地此刻的地方时是 时,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该日下列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1分)
A.北京昼长大于上海 B.南极圈以内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C.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小于上海 D.海口正午树影长度一年中最短
4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5分)
(1)美国西部森林频发山火。监测显示过火林地水土流失加剧。下图示意美国西部部分地区2013—2015年山火的分布。
简述该地区夏季易发山火和冬季易发水土流失的原因,并分析过火林地水土流失加剧原因。(5分)
(2)崇明岛(如图所示)是我国第三大岛,是我国现今河口沙洲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典型河口沙岛。
说明崇明岛形成过程。(5分)
(3)日本岐阜县白川乡的合掌村,被誉为“日本传统风味十足的美丽乡村”。该村坐落在海拔较高的山地中,冬季多暴雪.村中的“合掌屋”(如图所示)最早建于300年前,屋顶坡度达60°,状如双手合掌,因此得名。合掌屋全部采用当地木材建造,这种传统保留至今。合掌屋与穿插其间的花草植物、小溪流水,水田水车等,构成了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乡村景现。
分析合掌村独特旅游景观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4分)
4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水、热交换,对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大气、海洋相互作用而导致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典型。
说明厄尔尼诺形成发展过程(2分)
说明厄尔尼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7分)
据此概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3分)
4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水、旱灾害尤其突出,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1)概括我国水、旱灾害的分布及发生频次的特点。(4分)
(2)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灾最严重地区。从气候、地形角度分析其原因。(3分)
(3)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地区为减少水灾的影响,分别应该采取哪些措施?(4分
4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阿根廷地势西高东低,气候北热南冷,中部温和,大部分地区土壤肥沃,素有"世界粮仓和肉库"之称。潘帕斯草原是世界著名牧区,畜牧业现代化程度高。阿根廷交通运输发达,以首都为中心形成了放射状的交通网络。
简述阿根廷地理位置特征及其意义。(8分)
4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7分)
材料一 皖江城市带在长江经济带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皖江城市带区域内长江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是国家扩大内需、解决就业和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
(1)说明与环鄱阳湖城市群相比,皖江城市带发展有哪些优势?(3分)
(2)分析皖江城市带吸纳大量劳动力对城市发展的影响。(4分)
地理学科能力测评(三)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C D A B C
题号 6 7 8 9 10
答案 D D A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C A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A A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B D C C
题号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D C D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B A B A A
题号 36 37 38 39 40
答案 C B D D A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60分)
41.(7分)
(1)公转(1分) 自转(1分)
(2)昼短夜长(1分) 昼渐长,夜渐短(1分)
(3)14(1分)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1分)
(4)C(1分)
42.(14分)
(1)该地夏季炎热干燥,易发山火;(1分)冬季温和多雨,易发水土流失。(1分)
原因:过火林地地表植被覆盖低,(1分)植被对地表保护能力减弱;(1分)地表径流增大,加剧地表侵蚀。(1分)
(2)长江携带泥沙到入海口,(1分)因地势变缓,(1分)同时受海水的顶托作用,(1分)水流速度变慢,(1分)泥沙发生沉积(1分),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崇明岛。
(3)当地冬季多暴雪,形成了造型独特(合掌形)的建筑。(1分)当地森林茂密,使就地取材建造木屋的传统得以保留。(1分)依山而建,形成错落有致的村落布局。(1分)农田、房屋与山地、溪流、花草植物等交织,形成独特的山村景观。(1分)
43.(12分)
(1)厄尔尼诺现象严重的年份,东南信风减弱,(1分)太平洋南赤道暖流也相应减弱,太平洋中、东部向西流动的暖性海水明显减少,甚至东流。(1分)
(2)这一异常现象,一方面导致南美太平洋沿岸海水上涌减弱或停止;(1分)不仅导致水中营养物质大量减少,浮游生物骤减,(1分)鱼类大量死亡,鱼类资源减少;(1分)还导致热带太平洋东岸地区因海水温度升高,上升气流活跃,降水增多,(1分)引发洪涝灾害。(1分)另一方面热带太平洋西岸地区因暖性海水减弱,表层海水温度相对下降,下沉气流活跃,降水减少,(1分)导致旱灾。(1分)
(3)厄尔尼诺的形成发展说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相互作用的,(1分)大气环流的改变,引起洋流的变化,从而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1分)而洋流的改变,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有反作用于大气圈,引起降水异常。(1分)
44.(12分)
(1)分布特点:我国水、旱灾害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1分)南方以水灾为主,北方以旱灾为主。(1分)
频次特点: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次较高;(1分)发生频次由南向北减少;(1分)频次均是水灾多于旱灾。(1分)
(2)该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集中,易于引发洪涝灾害。(1分)江南丘陵地区地势起伏,易引发山洪;(1分)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内涝(或受长江干流洪水威胁)。(1分)
(3)江南丘陵地区:加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有条件的地区建造水库,削减洪峰的威胁。(言之有理即可,任答两点,共2分)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加固堤防;疏通河道;退田还湖,增强湖泊调蓄能力;河流截弯取直,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言之有理即可,任答两点,共2分)
45.(8分)
位置:阿根廷位于南美洲东南部;(1分)东濒大西洋,西接安第斯山脉,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1分)跨热带、亚热带、温带三带;(1分)西邻智利,北与玻利维亚、巴拉圭交界,东北与乌拉圭、巴西接壤(或与众多国家接壤)。(1分)
意义:纬度跨度大,地表热量迥异,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1分)与多国接壤,利于与邻国的交往与合作;(1分)海岸线长,利于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运输;(1分)距离南极近,成为南极科学考察休整、给养补充的基地。(1分)
46.(7分)
(1)毗邻长三角;产业基础良好;交通条件优越;环境容量大。(任答3点即可,共3分)
(2)积极影响:提供充足劳力;促进三大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任答2点即可,共2分)。
不利影响:资源供给压力加大;环境污染加剧;产生社会、治安等问题(任答2点即可,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