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 11.2《与妻书》课件26 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 11.2《与妻书》课件26 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7 12:13:56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二课时
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
第五段
【译文】我确实是希望跟你共同生活到老,但拿今天的形势看来,天灾能够造成死亡,盗贼能够造成死亡,国家被列强瓜分那天起能够造成死亡,贪官污吏虐待平民百姓能够造成死亡,我们这代人身处今天的中国,国内每个地方,每时每刻,都可能造成死亡,到那个时候使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这样做么?还是你能这样做么?即使能够不死,而我们夫妻离散不能相会,白白地使两人望眼欲穿,化骨为石,试问,自古以来有几对夫妻离散而又重新团聚?生离是比死别更为痛苦的,该怎么办呢?今天我跟你有幸健在。
解析文本——第五段
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幸甚,幸甚!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第五段
【译文】全国人民中不当死而死、不愿分离而被迫分离的,多得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感情浓挚的人,能忍看这种惨状吗?这就是我断然干脆地为革命而死、舍你不顾的原因。我现在为革命死毫无遗恨,国家大事成与不成自有同志们在。依新现已五岁,转眼就要成人,你可要好好抚育他,使他像我一样也以天下国家为念。你腹中怀着的孩子,我猜是个女孩,女孩一定像你,(如果那样)我的内心感到非常宽慰。或许又是个男孩,那么也要教育他,以父亲的志向为志向,那么,我死了以后还有两个林觉民呢。幸运极了,幸运极了!我家以后的生活肯定非常贫困;贫困不要紧,清静些过日子罢了。
解析文本——第五段
本段首句由对妻子的回忆叙事过渡到“舍汝而死”的说理层面。找到说理内容,分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句式?
思考探究
论说
“就死”?
当时国家腐败,社会黑暗,灾难深重。
假设了人们命运的两种情况
“死”
“离”
启发妻子深思,让妻子理解、谅解自己的行为和心情。
本段首句由对妻子的回忆叙事过渡到“舍汝而死”的说理层面。找到说理内容,分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句式?
思考探究
分析现状黑暗,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文字亦文亦白,通俗典雅,用了“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的典故,但却融入通俗的语言中,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而又不觉艰深费解。
望夫石(来自网络)
对妻子的叮嘱有哪些?
思考探究
希望妻子将儿子和遗腹子养育成人,完成自己的志愿。
清净过日。
林觉民全家福(来自网络)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第六段
【译文】
  我现在跟你再没有什么话说了。我在九泉之下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应当也用哭声相应和。我平时不相信有鬼,现在却又希望它真有。现在又有人说心电感应有道,我也希望这话是真的。那么我死了,我的灵魂还能依依不舍地伴着你,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伤了。
解析文本——第六段
本段提到了作者的三愿是哪“三愿”?其中第二愿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探究
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
二愿真有鬼
三愿心电感应有道,灵魂常相依


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第七段
【译文】我平素不曾把我的志向告诉你,这是我的不对的地方;可是告诉你,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忧。我为国牺牲,死一百次也不推辞,可是让你担忧,的确不是我能忍受的。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替你打算的事情只怕不周全。你有幸嫁给了我,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有幸娶到你,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终究不忍心只顾全自己。唉!方巾短小情义深长,没有写完的心里话,还有成千上万,你可以凭此书领会没写完的话。我现在不能见到你了,你又不能忘掉我,大概你会在梦中见到我吧,写到这里太悲痛了!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四更,意洞亲笔。
解析文本——第七段
作者在倾诉自己“至爱汝”的衷情是列举了哪些“幸”与“不幸”?
思考探究
汝幸而偶我;吾幸而得汝。



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
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卒不忍独善其身:舍汝而就死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第八段
【译文】
  家中各位伯母、叔母都通晓文字,有不理解的地方,希望请她们指教。一定要完全理解我的意思,这是我最后的希望。
行文结构
第一部分
“忍悲为汝言吾衷”——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
(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
从情理、事势、后事等几方面具体阐述“吾衷”。
(第2—6自然段)?
第三部分
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舍汝而死”的衷肠。
(第7—8自然段)?
小结
【总纲】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三忆、三愿
“爱汝”之情
国家灾难
、人们命运——为天下人谋永福
“就死”之理
爱国之情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夫妻之情

融合
升华
主旨

对妻子的爱恋和怀念之情
死别的悲哀和伤痛之情
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
献身革命的豪迈之情
写作特色
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抒情是这封遗书的主要表达方式,因为这首先是一封写给妻子的书信(结合课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理解)。
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记叙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
看似是儿女情深缠绵悱恻,实质上正是对作者豪迈气概和宏伟志愿的烘托和反衬。写对妻子之爱愈深愈真,作者的舍爱就死,义无返顾的精神就更悲壮感人。
写作特色
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在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
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憎所爱的感彩。作者在分析现状的黑暗时,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
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说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述革命之理,正因为烈士对妻子的“情”是那样深挚,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共26张PPT)
为推翻清王朝腐朽的统治,公元1911年4月27日,革命志士炮轰两广总督府,遭遇清军围攻,死伤惨重,其中一位24岁的青年林觉民,留下了一封荡气回肠的《与妻书》,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感动天下。


第一课时
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林觉民(1887—1911)
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侯人。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作者简介
林觉民
林觉民(1887—1911)
林觉民受伤被俘后,有人以保存国家元气劝说两广总督张鸣岐对林觉民刀下留情,张鸣岐说:“此人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也称得上奇男子……这样的人才留给革命党,为虎添翼,这还了得。”临刑时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4岁。
作者简介
林觉民
林觉民(1887—1911)
林觉民《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踏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他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这封信言简意明,充满了他热爱祖国,为争取独立而勇踏死地的崇高精神。
作者简介
他给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神秘地将这两封信在半夜塞在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发现了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两年后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
《与妻书》手稿,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献给人民政府,(长子依新后夭折)现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
作者简介
陈意映


黄花岗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党人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担任总指挥。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黄兴负伤撤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牺牲,其中七十二人的遗体由潘达微寻获安葬于广州红花岗。潘达微将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此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背景知识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背景知识
孙中山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搁笔
称心
不能禁
肖我
旁汝
一恸

jīn
xiào
bàng
tòng
chèn
读文正音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第一段
【译文】
意映爱妻如见: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远分别了!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人世间一个人;你看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为阴间一鬼。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起洒落下来,不忍写完而想搁笔,又担心你不能体察我的衷情,以为我忍心抛弃你而去死,以为我不了解你是多么希望我活下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写下去。
第一段
林觉民在起义前夕在绢帛上留下了一封《与妻书》,这是一封情书,还是一封遗书呢?用意是什么?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文本解析
遗书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情书
林觉民说深怕妻子不能体会“吾衷”,吾衷即我的心意,林觉民有怎样的吾衷呢??
文本解析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这个说法不是自相矛盾吗?既然“至爱汝”,又为什么能“勇于就死”呢?既然“至爱汝”,又为什么舍得“勇于就死”呢?我们来看看林觉民是怎么解释的?请大家一起来读第二段。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解析文本——第二段
【译文】我非常爱你,也就是爱你的这一意念,促使我勇敢地去死呀。我自从结识你以来,常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结为夫妇;然而遍地血腥阴云,满街凶狼恶犬,有几家能称心满意呢?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啊。古语说:仁爱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及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及爱护别人的儿女”。我扩充我爱你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顾你呀。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人,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你不要悲伤!
解析文本——第二段
林觉民说因为我深深地爱着你,所以我以这份心去爱天下人,我愿意牺牲自己的幸福,帮天下人谋幸福。就是将爱妻之情与报国之志统一起来,即舍小我以成大我。
思考探究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解析文本——第三段
【译文】
你还记得吗?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你刚听这话就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说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话可答。我的意思是说凭你的瘦弱身体,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内心不忍,所以宁愿希望你先死,让我来承担悲痛吧。唉!谁知道我终究比你先死呢?
解析文本——第三段
解析文本——第四段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译文】
我实在是不能忘记你啊!回忆后街我们的家,进入大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厅和后厅,又转三四个弯,有一个小厅,小厅旁有一间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刚结婚三四个月,正赶上冬月十五日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筛下月影遮掩映衬;我和你并肩携手,低声私语,什么事不说?什么感情不倾诉呢?到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只剩下泪痕。
解析文本——第四段
解析文本——第四段
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译文】
又回忆起六七年前,我背着家里人出走又回到家时,你小声哭着告诉我:“希望今后要远走,一定把这事告诉我,我愿随着你远行。”我也已经答应你了。十几天前回家,就想顺便把这次远行的事告诉你,等到跟你面对时,又开不了口,况且因你怀孕了,更怕你不能承受悲伤,所以只天天要酒求得一醉。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解析文本——第四段
思考探究
林觉民的小我,也就是对妻子的深爱之情,即“至爱汝”在下文是通过追忆的夫妇生活中几件事体现的?找到相应的标志。
“汝忆否”……
“回忆”
……
“又回忆”
林觉民全家福(来自网络)
小结
三忆
夫妻谁先死的谈话
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
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
对妻子眷念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论说“吾至爱汝”
忆往事
抒爱妻之至情
寄情于事
作者通过追忆生活琐事表达了对妻子的挚爱深情和不忍离别的内心痛苦,将“小我”之情,即对妻子的挚爱深情抒发的淋漓尽致。
结语
生离
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