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 相关读物《童心说》教学课件2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 相关读物《童心说》教学课件23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7 12:1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童心说
李贽
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回族。福建泉州人。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26岁时中福建乡试举人。后历任河南共城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万历二十九年(1602)被捕入狱,自刎死。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它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创始人王艮,明代哲学家,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安丰)人,人称王泰州。泰州学派的影响超过了王守仁后学的各个学派,门人上自师保公卿、下逮士庶樵陶农吏,成为晚明显学。
泰州学派
李贽是明代思想史上最奇特的人物。他的思想体现了传统观念压抑下知识分子要求返归本真自我,还人性以自由的时代潮流。
李贽思想的基本特征就是反道学。他揭露了当时社会上虚伪、丑陋的道学先生,批判了儒家所尊奉的孔子及六经,颠覆了宋明理学家所深信不疑的道统,这些言论和行为都是十分大胆的。他所谓的“童心”,其实就是指未经理学思想所戕害的人的真实本然的状态。他反对虚伪的世风,主张言行出于真性情,这些都显示出他突破旧有规范,突出个体原则的意图。他的思想与正统儒学格格不入,因此也遭到了统治者的嫉恨。
明代初期是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但是,当被立为官学,取得了学术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以后,它就逐渐走向僵化,并成为明朝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工具之一。明初思想界的沉闷,正是明中后期王学兴起的背景。王阳明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与朱熹同时的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使心学成为理学内部与程朱一派相对立的另一主要思潮。与程朱理学相比,心学更重视心性问题,更关注人的主体性问题,它经王阳明的提倡,一时间在思想界所向披靡,从者众多。其中受王学影响的泰州学派就是明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学派。泰州学派的学者大多来自社会下层,他们倡导“百姓日用之道”,对正统儒家思想作了不同程度的改造,提出了背离正宗儒学的“异端”思想,反映了平民的要求和特点。
《焚书》,哲学、文学性著作,明朝晚期思想家李贽著。收录了作者生前所写的书信、杂著、史评、诗文、读史短文等,表明了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是我们研究李贽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著作。
龙洞山人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腐门徒云耳。药医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自读课文,完成练习: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2.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
1.龙洞山农叙《西厢》
“叙”通“序”,此处作“写序文”。
“辩”通“辨”,辨别。
二、解释句中标记的字词:
1.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2.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
3.假人之渊薮也。
遽,贸然。
障,堵塞。
渊薮,聚集的地方。
三、指出下列“而”字的用法和意义:
1.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2.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3.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之为心也。
而:表假设的连词,如果。
第一个,表修饰关系,不译;
后两个表承接关系,不译。
而:表转折关系,反而。
李贽认为,只有童子才保持了人心纯真的本来面目,童子之心是未受外在污染的纯真之心。而本真自我在人接受了闻见道理以后便丧失了,这就是文中所说的“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人的道理闻见,主要是从读书识义理而来,因此读书识义理便是造成童心丧失的主要原因。
文章大意及主旨
第二部分:分析丧失“童心”的原因,指出丧失“童心”的危害。
第一部分:指出什么是“童心”。
第三部分:抨击虚伪世风和俗儒,指出天下至文皆出童心。
第四部分:抨击儒家经典。
本文的主旨是对人们丧失本真自我,以后天习染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行猛烈抨击,主张人应该保持童心,保持本真自我。


思考辩论
李贽的《童心说》批评了“多读书识义理”对人的消极影响,这是针对盲目信从儒家经典的态度而言的,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童心说》以其强烈地反对道学教育及封建名教的束缚,反对权威和僵化,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特征,具有了近代启蒙思想的色彩。它是对封建专制主义压制人的个性和情感的抗争,是对程朱理学摧残人们精神和理智的抗争;是对个性的自由解放、自由发展的人本主义的呼唤;是躁动于封建名教重压下的人的主体自觉的渴求和觉悟;是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的。这种见解在当时的确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无论是对文艺批评,还是对教育的理论与实施,都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
其实,李贽所谓的读书识义理便会丧失童心,并非叫人闭目塞听,不读书,不与外界接触,他主要是抨击当时虚伪的世风和俗儒。陋儒对经书的迷信盲从,食而不化,甚至以之文过饰非的丑陋现象。因此,李贽提倡童心说,就是要人们返回赤子之心,重现本真自我,以纠正虚伪的世风。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贽的美学思想,他主张自然为美。他认为,自然的东西出于人的真性情,它在形式上是美的,在内容上是善的,自然的东西,就是真善美的合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