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 大视野《人生的境界》 课件3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 大视野《人生的境界》 课件32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7 12:1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人 生 的 境界
冯友兰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思想家,对中国思想史、哲学史诸多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伟大学者。1919年赴美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哲学教授。
著有《中国哲学史》,代表了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历史意义,奠定了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基础,是中国哲学由近代走向现代发展的里程碑。博士学位。
什么是哲学?
※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 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地反思的思想。
※“知人则哲”
回主页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2、冯友兰说的四重境界分别是哪四重?
3、四重境界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谈谈你对这个标准含义的理解。
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觉解
觉解
回主页
“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4、因为觉解程度的不同,人生也进入了不同的境界,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四种人生境界的理解。
4、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四种境界的理解。
自然境界——最低的人生境界,这种人没有觉解或不甚觉解,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更多的表现出自然属性。
功利境界——第二等级,觉解程度较低,一切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他们会自觉地选择活动,选择的原因就是看这些活动对自己是否有利。即使他们做一些有利于他人的事,其最初的目的也是利己的。
道德境界——觉解程度较高。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自觉地为社会利益做事。他们选择活动的目的不是利己的,而是社会的需要,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天地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觉解程度最高,也叫哲学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再读课文,梳理重点
1、“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看看他们分别属于哪种人生境界。
⑴有人问三个泥水匠在干什么,
一个答道“在砌砖”,
第二个答道“做房子挣钱”,
第三个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楼,给这座城市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

后来,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⑵达尔文从小就喜欢看草间的昆虫,据说有一次,他曾趴在地上看蚂蚁搬家,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后来达尔文成为生物学家之后还长期地观察昆虫,研究着生物世界。
2、结合原文谈 到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判断下面四句话论述的各是人生的哪一种境界。
(1)“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2)“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研读课文,突破难点
1、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中国历史上还是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他们舍私利而顾大家,具有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来列出一些这样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
蔺相如:
诸葛亮:
杜甫:
2、具有道德境界的人,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如何看待"正其义不谋其利"这句话。
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捡到一些钱物,交到了警察局,并按要求做了登记。结果过了几天,失主登门造访,表示谢意之后,拿出一些钱给这个留学生。留学生一想,拾金不昧,怎么能收呢。坚决不肯。最后,失主告诉他,如果你不收这钱,自己就无法从警察局里领出失物,因为按规定,失主必须拿出丢失财物一定比例的金额给捡到东西的人作为报酬。
大家想一想,日本人为什么要这么做?日本人是怎么来看待义利之间的关系的?日本人这么做有没有道理?
在经济社会,我们应该肯定私利的存在,“有功利的意义”与“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这两者不像不相容的“水”与“火”一样,而往往是相融的。功利境界的人,其动机是利己的,但后果可能有利于他人。

对于行为功利性的承认,对于个人利益的尊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时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违背人性而追求所谓思想道德的纯粹,对个人来说难以做到,对社会来说则会导致虚假不实之风。
联系实际 提升自我
1、文章中说,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我们都是凡人,“道德境界”要求较高,“天地境界”难以企及,但为什么还要不断提高精神境界?
2、《荀子》中有一句话:“涂之人可以为禹。”(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
文章中也有一段同样意思的文字,“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这是课文中的精彩之笔。
请用辩证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引出一点为人处事的哲理。
------平凡孕育伟大,伟大寓于平凡,伟大的人和事,无不是从平凡中成就的,一个能在平凡中踏踏实实做事的人,也就是真正伟大的人。
英雄来自人民,我们要追求内心的“觉解”,而不是注重外在的“表演”“作秀”。
总结全文 延伸拓展
1、总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应明确冯友兰先生指出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境界可分为四种。在我们今后的人生当中,应尽量使我们的人生境界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发展。
2、延伸: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所要提高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还可以提高其他方面的境界,以加强完美人格的塑造。
(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向往);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追求);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顿悟)。

三种境界的区别是什么?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求学者治学之初不知真知在何处的茫然与憧憬,此第一境也;(晏殊《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描摹了求知者治学过程中的艰辛与坚定,此第二境也;(柳永《蝶恋花》)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经意间获得真知的惊喜与欢欣,此第三境也。(辛弃疾《青玉案》)
3、作业:如何理解池莉的这段文字?)
? 人生三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再见!
回主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