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课件-第一单元学习任务: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课件-第一单元学习任务: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7 15:0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
写作文章要懂得亮出自己的观点态度,并力求使他人信服、接受。人都是有独立思想、个人见解的,因此,要想文章中的思想观点让人信服,要明确中心观点,同时把观点阐述清楚,思路清晰。
1.针对问题,确立观点
观点,是一篇文章的统帅和灵魂,观点的正确、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一篇文章的成败。针对某个问题,确立自己的观点,就是要让人了解你的写作意图,知道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观点。交代清楚,论点摆出来,文章的主旨也就有了。如2019年上海卷优秀作文《在比较中认识自我》的开头:
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事物的特点在互相比较中得到凸显,而通过比较,人们也往往能更好地认识自我。
本文的标题和开头针对材料非常清楚地展示了考生所要论证的中心,开门见山,观点明确,便于阅卷老师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多面思考,纲举目张
阐述观点要努力做到“纲举目张”。“纲”是观点,“目”就是阐述观点的若干依据。所谓纲举目张,就是指议论文在展开论证时,应确立准确、鲜明的中心论点,并能根据论证的角度与重心,将中心论点分解为若干分论点进行论证。如2019年北京卷优秀作文《文明的韧性》: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何为韧性?
第二部分,分析问题:具体分析中华文明韧性之内涵。
分论点一:文化之韧,在于海纳百川。
分论点二:历史之韧,在于烈火真金。
分论点三:品格之韧,在于不屈的民族之魂。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已然越走越宽,作为青年的我们,就应传承这种民族韧性,向心中的理想迈进。
全文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逐层递进地行文。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第二部分,分析问题;第三部分,解决问题(结合青年使命,提出要传承中华民族的韧性)。全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3.比较探究,突出优势
阐述自己的观点有时需要和其他不同观点比较,说明自己观点的不同之处,以及这种不同是出于什么考虑,采纳自己观点的好处或者优势是什么。如果他人的观点也有合理之处,则考虑是否可以吸收其合理部分以丰富自己的观点。观点的不同往往源自看问题的角度有异,阐述自己的观点也要顾忌所选择角度的优劣,说明这个角度是否可以更全面地看问题,据此而提出的观点与办法为何利大于弊,有利于解决问题。如2019年全国卷Ⅰ优秀作文《高举劳动的火炬》的片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不论是举于版筑之间的傅说,还是发于畎亩之中的舜,他们都经历了艰辛的人生历练,所以当时机来临之时,他们有足够强大的意志去完成生命中的涅槃。相反,湖南天才少年魏永康,十三岁考进湘潭大学,十七岁进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院,但最终因为缺少基本的生活技能而被劝退,其根源就是他的父母包揽了他的一切劳动。试问,一个四体不勤的人,能成为国家的栋梁吗?劳动是新时代青年应该崇尚的品质,必要的劳动能够给予我们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
文段将傅说与舜的正面事例和天才少年魏永康的反面事例进行对比分析,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梳理思路,确定结构
把自己的观点变为文章,要有明确的思路,也就是要对全文进行总体设计。这个总体设计的前提,是认真分析和研究文章中所要阐述的观点和材料,弄清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这个材料与那个材料之间的联系,然后形成一个合乎逻辑的思路,进而合理安排文章的论证结构。如优秀作文《说“疑”》的片段: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往往是从疑开始的。“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
“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个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的原理。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唯有具有探究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索,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这段文字开头就提出论点,然后过渡勾连,接着列举了两个事例,在每个事例之后,均有一句分析,指出其共同点,最后是对共同点的归纳,文章虽短,但思路明晰,结构合理,大大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中国何必在“舌尖”
林少华
我虽不看电视,但也晓得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播出当下搅得举国谈舌尖——我仿佛看见13亿人正飞快掀动着13亿枚鲜红亮丽的舌尖大谈舌尖。刹那间,我甚至产生了一种恐慌感,觉得自己正在被无数舌尖包围和淹没……常言道:哪壶不开提哪壶。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忽然接到媒体电话,一位编辑轻摇舌尖,要我以“舌尖上的……”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我郑重地谢绝:“我是舌尖反对派,写来岂不扫人雅兴?何况所有市民正在兴头尖上……”
是的,我是舌尖反对派。反对,缘于我根深蒂固的美食偏见或饮食观念——如果不能称之为信念、理念——我认为国人自古以来就对吃太看重了,太执着了。诸如“民以食为天”“食不厌精”“食色性也”等说法简直数不胜数。总之,在吃字上面投入的精力和时间过多,远远超出维持自身生命的需要。值得么?
说句未必纯属笑话的话吧,中国人之所以总是眼巴巴地看着别人一个又一个捧走诺贝尔奖,原因除了以前我说过的学英语耗掉过多脑细胞之外,此刻我还想加上两个:机心、吃心。国人机心太重,几乎个个老谋深算、老奸巨猾。官场、职场自不用说,甚至学府之人亦城府极深。
如果说西方人富于野心,总想称王称霸,日本人富于匠心,多有能工巧匠,那么国人则富于机心,为此活得焦头烂额纠结万分,哪有多少心思干正经事?此外就是舌尖过于敏感,吃心太重。要么“机心”,要么“吃心”。众所周知,西餐就那么几个菜式,往往一个汉堡包就把肚皮打发了;至于“日本料理”,常规性的也不外乎那么几样,即使是市县长官或企业老总,中午也常常吃完酸梅干盒饭就一抹嘴干活去了。餐馆菜单也足够简单且长年不变。哪里像吾国这边不断花样翻新,一个星期不去就发现已然“莫名其妙”了?说得夸张些,看菜谱活像看学术专著,边看边猜,边猜边看,光点菜就耗掉半个小时,一顿饭吃完不耗掉小半天或小半夜才怪。啧啧!
所谓“舌尖上的中国”,换成鲁迅先生的说法就是:中国不过是一个巨大的厨房。若让我“翻译”一下,中国是个超大的饭局。无论达官贵人还是警察老板,抑或学者教授,无不是这个厨房这个大饭局的食客。既是饭局,那么必有局外工夫——心尖与舌尖的完美结合,机心与吃心的高度和谐!于是乎,官员忘了公务,警察不抓小偷,学者无暇著书。恕我偏激,当下中国社会种种弊端,恐怕舌尖难辞其咎。
也许你说,文化名人中不是也有看重舌尖感受的吗?梁实秋、汪曾祺、王世襄等人好像都专门写过谈吃的文章。但相比之下,对吃不那么津津乐道的人绝对是大多数。
其实,纵使是对健康来说,舌尖太挑剔也没什么益处。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的养生之道——吃得简单,越复杂越活不长。“王永庆从不吃山珍海味,而是以小菜为主,有时候吃一个鱼头,几片藕,一碗稀饭。”结果,同是巨富,王永庆仙风道骨,自有一种清癯、清虚、清高之美,而大陆巨富哪个不油光满面、肥头大耳?
当然,我不反对美食本身,更不反对富有人文情趣的美食、民间美食。我只是不赞成过度追求舌尖感受,忧心由此衍生的种种社会弊端。为今之计,敝人斗胆建议,较之“舌尖上的中国”,莫如来个“笔尖上的中国”——人人妙笔生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或者来个“脑尖上的中国”——削尖脑袋钻进诺贝尔奖获得者行列。果真如此,何其快哉!没准全国人民为之“三月不知肉味”!
一句话,中国何必在舌尖?
(选自《东方早报·文化专栏》,有删改)
【赏析】首先,作者不人云亦云,而是敢于大胆亮出自己的观点。当举国之民都在为《舌尖上的中国》而啧啧称美时,作者不但直言“我是舌尖反对派”,而且大呼自己“感到恐慌”。
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又将西餐和“日本料理”的简单与中国人在“吃”上不但用心太重,而且费时太多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出中国“吃文化”的劣根性。此外,本文在用语上的尖刻犀利,也为文章营造了强大的论述气势,比如“当下中国社会种种弊端,恐怕舌尖难辞其咎”一句,直接将“吃”与社会弊端联系起来。最后,直言将“舌尖上的中国”变为“笔尖上的中国”“脑尖上的中国”,不但十分中肯,而且体现出作者极强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自尊心。
修好劳动这门必修课
一考生
各位同学:
大家好。这几天大家一定累坏了吧!为了让广大学生能有更舒适的考试环境,我们对教室进行了彻底清理,搬桌椅,扫地、拖地,转移堆积如山的书本、资料,这种“酣畅淋漓”的劳动体验给整日学习、“手无缚鸡之力”的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然而在这场劳动中,我却听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这些想法并非没有道理,劳动确实既苦且累,又占时间,但我想借此机会告诉大家,不要只看到劳动的苦,而要看清劳动的意义。
在我看来,劳动和学习一样,都是我们的必修课,我们有多热爱学习,就该有多热爱劳动!
学习是不是又苦又累?是不是很占时间?为什么大家都心甘情愿地在我们复兴中学忍受数年辛苦?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学习的意义!但很遗憾,我们忽略了“劳动”这门必修课。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最原始也最艰难的岁月里,人类就是依靠各种艰辛的劳动在自然中开辟出自己的生存空间的;小到“夙兴夜寐,洒扫庭内”,大到建造万里长城、金字塔,人类也正是通过劳动创造出了文明史上的奇迹。我们如今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无一不是由劳动得来的。劳动如此重要,我们为何视而不见?
也有同学认为,科技有进步,社会有分工,劳动之事大可以交由科技去解决,或交由他人去完成。斯言大谬!科技进步了,就可以完全取代人类的劳动吗?自己应做的事可以完全交给他人吗?维特根斯坦说:“体力劳动意味着对灵魂的拯救。”时至今日,劳动的意义已经不止于创造财富,更在于让我们产生成就感与满足感。人类科技越是发达,文明越是昌盛,我们就越需要劳动来充实我们的灵魂。那种劳碌过后才会产生的“健康的疲惫”,要远比科技包办一切更能让人感受到自身存在的意义。
昔日陶渊明舍弃名利,选择“种豆南山下”,虽然“草盛豆苗稀”,但于他而言,劳动的具体成果如何并不重要,他在劳动中寻找到了官场上无从体验的充实感,并甘之如饴;梭罗放弃上流社会的各种文化沙龙,远离人群,在瓦尔登湖畔筑木屋而居,造木舟而行,在劳动中融入自然,净化了自己的心灵。他们尚且如此,我们平凡人更应尊重劳动,修好“劳动”这门必修课。
同学们,不管是为了物质的丰裕还是精神的慰藉,劳动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都该是必不可少的。劳动与学习并不矛盾,相反,劳动正是我们必须学习的重要一课!任何一个具有责任意识、实干精神的人都会尊重劳动。昔日子路问路,有隐者不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夫子之尴尬,也正是我们的尴尬。
修好“劳动”这门课吧,同学们!就从当下做起,在学校的每一次值日,在家的每一次家务,假期的每一次社会实践,我们都认真对待。让我们借劳动锤炼体魄,体味充实,更好地调剂我们的生活,成就我们的人生!
【点评】文章由劳动之事引入,贴切自然,巧妙地契合材料提出的写作要求;主题部分以驳论为主,在驳斥不正确观点的过程中阐明劳动的意义;论述时从物质到精神,自浅而深,又辅以陶渊明、梭罗等人的事例,道理论证与事例论证相结合,内容充实,结构完整。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
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
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
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
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丰子恺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感悟或思考呢?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提炼出材料的观点,并介绍你的写作思路。
【思路点拨】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审题时当深入分析材料寓意,抓住材料主题确定作文立意。丰子恺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漫画大师,他极其倡导的世间真善美的“人间情味”,也为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所喜爱和接受。“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丰子恺先生对生活的热爱,穿越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依然带着满满的光亮,不曾褪色。
在读此诗时,我们能看到诗中蕴含着健康向上的情怀,洋溢着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情趣。为此,我们在思考写作角度的时候,要侧重于针对诗中的美好,进行思考和领悟,然后认真地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表达确定的主题。
参考立意:善待他人;付出与收获;与人为善;懂得回报;成才的邂逅;从容自信;懂得选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