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讲义-2020-2021学年【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讲义-2020-2021学年【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18 18:54:05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2
0
1
4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基础知识巩固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文化的传入
(1)历程
两汉之际
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时期
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中国化
宋明时期
佛教由盛转衰,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外来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基础知识巩固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①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文学艺术、绘画建筑、音乐和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佛教思想中对宇宙、人生的分析,蕴含着独到的哲学智慧,对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具有启迪作用。
③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诗、书、画,很多都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纳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④中国的建塔造像艺术源于佛教,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
基础知识巩固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佛教石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史料探究一
材料一
2016年5月21日,广东省博物馆邀请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姚崇新教授进行了主题名为《陆道还是海道?——佛教初传中国路径问题再探讨》的讲座。他指出,据文献显示,几乎所有早期入华的佛教信徒都沿陆上丝绸之路自西北而来集中在洛阳,而非海道说者所认为的江淮地区,且佛教在西域的传播虽晚于内地,却仍较南海地区为早;此外,虽然广州和交州为佛教自海上登陆的首选地点,但于文献所见最早传入的时间也仅在东汉年间,因此,海道说并不可取。为支持陆道说,姚崇新教授还将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的早期佛像造型进行了对比,得出的结论是南北方的佛教造型风格都受到了中亚犍陀罗造型艺术的
史料探究一
影响,且南方佛教艺术来源于中原北方的可能性更大。之后,姚教授通过对于敦煌悬泉东汉浮屠简的分析,进一步充实了陆道说的证据。
——摘编自《姚崇新:陆道还是海道?——佛教初传中国路径问题再探讨》
根据材料一,指出姚教授对佛教传入中国路径的看法及其具体史料依据,若要进一步论证佛教传入中国的路径,还可以收集那些材料?
史料探究一
答案:
看法:佛教通过陆道传入中国。
史料依据:早期入华的佛教信徒都集中在北方;佛教在北方的传播比南方早;南北的佛教造型风格同源,且南方佛教艺术很可能来源于中原北方;敦煌悬泉东汉浮屠简的记载。
材料:中外文书档案;个人著述与书信;早期寺庙遗迹、碑刻等实物资料。
史料探究二
材料二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历史上真实的佛教决不是一种孤立的信仰,它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任一起。
——摘编自《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佛教传入中国的影响。
史料探究二
答案:
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文学和艺术发展提供新题材和灵感;影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和文化;影响中国伦理观念;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基础知识巩固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西方文化的传入
(1)明清之际
①明末,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徐光启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译著相继介绍到中国。
史料探究一
材料一:徐光启,英文名Paul,宗教信仰天主教,是我国明代最杰出的科学家,也是明末重要的政治家之一,在儒学、西学、天文学、数学、水利、农学、军事等领域都有建树,被称为我国中西方交流第一人。徐光启对当时上层社会空谈的风气很是讨厌,考上进士后,他专心研究天文、兵法、屯田、水利这些实际事物,也包括会用到的工艺和数学等技术。信教之后,徐光启和传教士中的学者利玛窦联手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前六卷,这本书是欧洲数学的基础,体现的演绎推理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思维里缺乏的,可
史料探究一
以说,《几何原本》搭起了中西方思想交流的第一道桥梁。翻译过程中译名从无到有,全部靠徐光启去体悟创造。不可思议的是,徐光启的许多译名十分恰当,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四边形……这些数学课本上耳熟能详的术语,都是徐光启在400年前定下来的,不但在我国沿用至今,而且还传播到了朝鲜、日本。徐光启说“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就是说要用科学思想补充儒家思想的不足,将中西文化融会贯通,最终才能超越,胜过西方文明。
——杨早《简说中国人》
史料探究一
(1)材料中说“徐光启是我国中西方交流第一人”,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贡献。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用西学补儒”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答案:(1)贡献:通过天主教学习传播西方的科学技术;与利玛窦联合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定名的几何学的术语影响到今天并传播到朝鲜、日本;不盲目排斥西方文明,主张学习西方文明,将中西方文明融会贯通。
史料探究一
(2)晚明国力衰退,君主专制的强化;统治危机严重;明代后期理学僵化,八股取士进入死胡同,士大夫们空谈心性,缺乏务实精神;新航路开辟后,西方科学随天主教传入中国
基础知识巩固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②17世纪,清政府采用太阳历,任命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擅长天文,光学、医学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2)19世纪中叶,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方文化迅速传入。
①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接着,清政府又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等成为中国第一批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
基础知识巩固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合影
基础知识巩固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②1868年,专门翻译,引进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政府创办的西书翻译机构。
史料探究一
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
——李鸿章1865年请求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的奏折
根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奏办江南制造总局的目的。
答案:目的:对外抵御外来侵略,对内镇压人民。
史料探究二
材料二:1865年李鸿章以4万银两在虹口买下美商的旗记铁厂,并将苏州洋炮局的部分机器和曾国藩派容闳从美国买回的机器,以上海洋炮局并入铁厂,成立江南制造总局。造办经费54万余两,以后屡加扩充,由清政府指拨上海海关税收的二成作为常年的经费。雇用工人2000多人。1867年搬到高昌庙镇,扩充设备,建有机器厂、洋枪楼……轮船厂等。占地70余亩。至80年代又相继建成炮弹厂、水雷厂、炼钢厂、栗色火药厂、无烟火药厂等。该局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并附设翻译馆、机械学校,培养技术人员,翻译与军事、工程有关的书籍,也有少量的史志和政法方面的书籍。
——人民网资料
史料探究二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江南制造总局对中国近代的积极影响。
答案:①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推动了中国工业近代化进程。②生产军用产品,有利于建立近代国防。③设翻译馆与学校有利于西方先进技术传播与近代教育建立。
基础知识巩固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③随着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
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展开。
(3)20世纪早期
①20世纪早期,新文化运动爆发。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旧道德、旧文化,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②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山路。五四爱国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基础知识巩固二、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1.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
(1)文化
①汉字:公元前4世纪一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的广大地区。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②儒学: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后来,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③佛教: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促进了各国佛教的发展。
基础知识巩固二、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2)社会制度:朝鲜的政制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班田制、租庸调制以及中央集权制,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其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3)其他方面: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4)14世纪,中国人不断迁徒进入全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全球传播。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基础知识巩固二、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
(1)四大发明发展的主要前提
造纸术
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火药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指南针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印刷术
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基础知识巩固二、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史料探究一
材料一白寿彝教授说:“过去,我们对于这样重要的历史问题,也说了,说的不够。比方说在北京的历史博物馆,有一个通史展览,这个通史展览,就把这四大发明放在一个不太重要的地位。其实我看,要从教育上讲,都应该有专门展览。四大发明是我们对人类史上的贡献,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四大发明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史料探究一
材料二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但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水,火药的国家,可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
——中津《中国古代科技简史》
(1)材料中的四大发明指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四大发明是如何促进人类历史发展的?
史料探究一
答案:
(1)①火药②指南针、③印刷术④造纸术
(2)①促进中国及世界文化发展;②促进人们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③促使欧洲骑士阶层衰落;④促进远洋航行,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⑤促进人类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基础知识巩固二、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2)16世纪到18世纪,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华文化在欧洲也得到传播。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历史、地理以及科技、文学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在欧洲出现了“中国热”。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传播。
史料分析
毛泽东说:“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材料反映出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课后练习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的《改新之诏》规定: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效仿唐朝制度实行“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对官吏实行“食封”和“俸禄”。这表明(  )
A.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
B.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行政体制
C.全面效仿唐朝政治制度
D.王室积极谋求中日国家对等关系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八省百官”制、“国郡里”制、“食封”“俸禄”等信息可知,日本仿效唐朝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行政体制,故B项正确;A项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全面效仿”说法绝对化,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王室对中日关系的立场和态度,故D项错误。
课后练习
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由追求“富国强兵”,到“兴民权”“开民智”,再到改造国民性和全面的文化更新。这一演变(  )
A.说明启蒙思想内涵不断深化
B.得益于资产阶级的大力宣传
C.遵循不断完善传统文化方针
D.推动了制度层面的真正转型
答案:A
解析:“富国强兵”强调器物变革,“兴民权”“开民智”强调制度变革,“改造国民性和全面的文化更新”则要求思想变革,说明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启蒙思想内涵不断深化,故选A项。
课后练习
材料一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课后练习
答案: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开辟;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谢谢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人的影响
2.掌握四大发明的作用
基础巩固
知识点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文化的传入
(1)历程
两汉之际
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时期
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中国化
宋明时期
佛教由盛转衰,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外来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①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文学艺术、绘画建筑、音乐和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佛教思想中对宇宙、人生的分析,蕴含着独到的哲学智慧,对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具有启迪作用。
③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诗、书、画,很多都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纳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④中国的建塔造像艺术源于佛教,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
2.西方文化的传入
(1)明清之际
①明末,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徐光启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译著相继介绍到中国。
②17世纪,清政府采用太阳历,任命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擅长天文,光学、医学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2)19世纪中叶,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方文化迅速传入。
①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接着,清政府又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等成为中国第一批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
②1868年,专门翻译,引进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政府创办的西书翻译机构。
③随着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
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展开。
(3)20世纪早期
①20世纪早期,新文化运动爆发。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旧道德、旧文化,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②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山路。五四爱国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知识点二、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1.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
(1)文化
①汉字:公元前4世纪一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的广大地区。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②儒学: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后来,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③佛教: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促进了各国佛教的发展。
(2)社会制度:朝鲜的政制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班田制、租庸调制以及中央集权制,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其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3)其他方面: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4)14世纪,中国人不断迁徒进入全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全球传播。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对欧洲的影响
(1)四大发明发展的主要前提
造纸术
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火药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指南针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印刷术
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16世纪到18世纪,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华文化在欧洲也得到传播。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历史、地理以及科技、文学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在欧洲出现了“中国热”。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传播。
提升优化
中国古代和近代的两次西学东渐
(1)概述: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西方学术思想的传入。
(2)表现
①第一次高潮: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西方科技,被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②第二次高潮:19世纪中叶,受两次鸦片战争刺激,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先后向西方学习,但只关注先进军事科技及器械之术,尚未涉及政治制度及思想。
③第三次高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洋务运动弊端暴露,早期维新派和康、梁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重点转向政治制度。
(3)特点: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中国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国家作为重要窗口;西方人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各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4)影响:中国思想近代化开始起步,学习层次出现了由“器物”到“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
思考探究
例1: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作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神示宗教”。伏尔泰此举主要是为了
A.抨击否定君主政体
B.为新教作舆论宣传
C.借古讽今促进启蒙
D.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伏尔泰都不反对君主制,故可排除A;伏尔泰是启蒙思想家,不是宗教改革家,他不会为新教作宣传的,故可排除B;伏尔泰推崇中国孔子的儒家学说,体现了对当时法国现实的不满,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支撑,故本题选C;伏尔泰推崇中国孔子的儒家学说,客观可能会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但这是影响,不是目的,故可排除D。
例2:颐和园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汇案了各种不同的建筑风格,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其中体现藏式寺庙建筑风格的是
A.西堤
B.谐趣园
C.四大部洲
D.白色石舫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颐和园中体现藏式寺庙建筑风格的是四大部洲,C项正确;西堤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并未体现藏式寺庙建筑风格,A项错误;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建造,B项错误;白色石舫属于西洋建筑风格,D项错误。
课后作业
1.马克思把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比作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法宝,其中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的法宝是
A.火药
B.指南针
C.造纸术
D.印刷术
2.所谓中国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涵盖范围是以下哪些地区
①朝鲜半岛
②日本
③越南
④吐蕃
⑤南诏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3.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②孕育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
③造成了西方近代工业的兴起
④促进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④
D.②③④
4.南北朝时,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反映出
A.佛教盛行
B.三教合一
C.佛寺集中化
D.佛教世俗化
5.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  )
A.东亚文化圈形成
B.造纸术传入中亚
C.佛、道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D.中华文化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
6.以下是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表,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具有连续性特点
C.中国古代科技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D.中国古代科技重视生产经验的总结
7.以下两幅图片用于研究性学习,与之最契合的主题是
A.清代建筑风格的全盘西化
B.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
C.西欧历史上的“中国热”
D.清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8.胡适指出,新文化不应用突然置换的方式取代旧文化,而要考虑“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由此可知,胡适
A.承认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B.主张全面有序借鉴西方现代文化
C.旨在强调新文化运动具有不彻底性
D.力求用科学精神弘扬传统价值观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即为新航路开辟提供技术条件的是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B项正确;火药并未给新航路开辟创造条件,A项错误;造纸术的发明并未推动大航海时代的到来,C项错误;印刷术的发明与新航路开辟无关,D项错误。
2.C
【详解】
题干所指中国文化圈限定是汉字文化圈,即其文字受到汉字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字曾经传入朝鲜半岛、日本以及越南,C正确;吐蕃文字受到梵文影响,与汉字不同,排除A、B;D概括不全,排除。
3.B
【详解】
主要考查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自然科学的兴起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故②③错误,①④正确,故B项正确。
4.A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王侯贵族纷纷将宅地建为佛寺,反映出了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盛行的场面,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儒学与道教的内容,故无法体现三教合一,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寺院的布局情况,无法反映佛寺集中,排除C项;王侯贵族的行为反映他们崇佛,佛教盛行,但不能体现佛教的世俗化,D项错误。
5.C
【详解】
依据图中的时间信息可知,空白处所对应的时间大致为宋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儒学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即理学,C正确;东亚文化圈形成是在唐代,;排除A;造纸术传入中亚是在8世纪,排除B;中华文化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排除D。
6.B
【详解】
如表中所示,先秦到两宋的一千多年间,我国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长期占优势,并呈现增长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具有连续性特点,B项正确;中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说法绝对,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国古代科技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C项错误;中国古代科技重视“生产经验的总结”与材料内容不符,D项错误。
7.D
【详解】
从材料中的建筑样式可以看出,这些建筑是融入了西方的建筑元素,因此能够反映出清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故D正确。
8.A
【详解】
胡适强调在对待现代文化时候,不能突然置换,而应当考虑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一致、协调的发展,说明胡适认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存在调和的可能性,两者不可分割,A正确;B错在“全面”,排除;胡适的言论是在寻找新文化运动如何有效进行的方法而非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排除C;胡适的落脚点是考虑现代文化在中国的适应性而非弘扬传统文化,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