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碰撞
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学习目标
了解称为“希腊化世界”的原因
学习蒙古三次西征的影响
基础巩固
知识点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1.亚历山大远征
(1)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2)亚历山大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在埃及,他自称法老之子。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装,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任用波斯人为官员,推广波斯礼仪。他还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
2希腊化世界
(1)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3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
(2)在希腊化世界中,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他们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占
有大量土地,并享受税收优惠,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作为殖民者,他们
生活于希腊风格的城市中,保持着希腊人的生活方式。被征服地区的原有的上层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他们说专腊语,模仿布腊人的工活方式,部分人跻身统治阶级行列,成为国王的顾问和官员。
3.希腊化时代
(1)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的时期,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2)在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
①卡利马库斯等学者首次系统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基本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
②欧几里德编写的《几何原本》流传后世,阿基来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定理。
③埃拉托斯提尼利用探险家们提供的资料,对地球周长作出了精确的计算。
④希腊化时代的医生通过解制尸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
知识点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1.蒙古三次西征
阶段
时间
征服活动
第一次
1218年
灭掉花剌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
第二次
灭亡金朝之后
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一带
第三次
13世纪中叶
以西亚、中东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
2.影响
(1)给被征服地区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同时推动了东西方的互相了解。
(2)蒙古西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徒,使欧亚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提升优化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发展历程
(1)公元前334—前323年属于“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接触”时期。文化上的碰撞以武力征服为先导,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汇合尚未开始。但亚历山大对亚非广大地区的征服以及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的建立,不仅为欧、亚、非大陆间各主要文化的接触交流提供了可能,从而奠定了希腊化时代文化产生的基础,而且仅就文化交流而言,亚历山大远征的过程,也是传播希腊文化、吸收东方文化,并使两者合流的过程。
(2)公元前4世纪末—前3世纪属于“希腊化文化的形成与繁荣”时期。亚历山大死后,在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足鼎立的希腊化王国。希腊化王国时期,国际局势相对稳定,有利于各希腊化王国采取各种方式加强文化渗透、倡办文化事业,从而在客观上进一步扩大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希腊化文化在此时不仅形成,而且日臻成熟、繁荣。
(3)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属于“希腊化文化的余波与渗透”时期。从东地中海地区看,文化创造的势头似已过去,但从整体看,希腊化文化还在四周扩散。罗马人在军事上征服了希腊化王国,却成了希腊化文化的俘虏;巴克特里亚失去了与地中海的联系,却把希腊文化带入了印度。昔日的文化中心也并非死水一潭,某些分支如宗教、史学也正是在地中海及其周边国家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才得到进一步发展的。
希腊化文化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以及其他东方文化与希腊文化相互交汇、融合的产物,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成果之巨、影响之深前所未见。它揭开了欧、亚、非大陆间人类文化大交流、大汇合的序幕,在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思考探究
例1: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东征”、“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来华”等素材,请你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A.帝国的扩张与崛起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中华文明的吸引力
D.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是一次掠夺性远征,但是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体现了文化的冲撞;需注意的是,这次远征与中国无关。“丝绸之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之间的友好往来;“马可·波罗来华”是指元朝时期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元朝游历,归国后有人根据其经历写成《马可·波罗行纪》,记录了马可·波罗在元朝的所见所闻,引起了当时西方对中国文明的向往和学习的热潮,体现了文化的融合。研究的主题是文明的冲撞与融合,故D项正确;“亚历山大东征”、“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来华”分别对应的是ABC项,因此不能作为其共同点,不能定为主题,排除。
例2:19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中吟咏的特洛伊战争以及其他相关传说,先后对小亚细亚及南希腊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了惊人的成果。谢里曼的考古发掘
A.证明了《荷马史诗》是一手史料
B.丰富了研究古罗马帝国的史料
C.说明特洛伊是当地最早的城市
D.显示了《荷马史诗》的史料价值
答案:D
【详解】
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的记载取得了惊人的考古成果,由此说明《荷马史诗》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并不能因此说明《荷马史诗》就是一手史料,故选D项,排除A项;谢里曼考古研究的是古希腊文化,而不是古罗马帝国,故排除B项;谢里曼的考古取得了惊人成果,但并不能因此证明特洛伊是当地最早的城市,故排除C项;
课后作业
1.在希腊化世界中,被征服地区的原有上层人士接受希腊文化,说希腊语,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说明了
( )
A.在希腊化世界中地域文化的变化
B.被征服地区居民完全希腊化
C.希腊人的生活方式具有吸引力
D.亚历山大帝国实行专制统治
2.亚历山大的东征,从西方到东方,从希腊到印度,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直到今天,他的名字还被很多人传颂,这是因为东征和帝国的建立
A.使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
B.削弱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
C.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3.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开创蒙古帝国基业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忽必烈
D.成吉思汗
4.有学者指出,《马可·波罗行纪》是一部中世纪以传递香料贸易相关新闻为核心,辅以东方世界各种奇闻趣事的“新闻书”,成为当时人们获得跨地域消息的媒介。这位学者认为
( )
A.威尼斯是当时世界新闻中心
B.该书起到了新闻传播媒介的作用
C.马可·波罗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D.该书直接服务于欧洲的殖民扩张
5.公元前4世纪,一个庞大的帝国建立起来。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该帝国是
A.罗马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波斯帝国
6.亚历山大的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下列对这段叙述的理解有误的是
A.和平往来促进了各地经济文明交流
B.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要道
C.暴力冲突有助于打破世界相互隔绝的状态
D.暴力冲突比和平交往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7.(成吉思汗的大将)哲别和速不台的侵入波斯、高加索和罗斯“不过是一次长途奔袭。他们去后,这些地方的人民可能以为是做了一场噩梦,而蒙古人留在这些城市里面下来的冒烟的瓦砾场以及堆积如山的尸体证实他们经过这里是可怖的事实。”材料说明蒙古西征
A.是一次正义的战争
B.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
C.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灾难
D.推动欧洲城市发展
8.林承节在《论二十世纪初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指出,20
世纪初亚洲革命虽告失败,但它所体现的“亚洲觉醒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对亚洲、对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这里“亚洲觉醒”主要是指(
)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的到来
B.无产阶级开始承担领导革命的责任
C.亚洲国家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D.亚洲国家意识到联合斗争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材料中强调的是“被征服地区的原有上层人士”主动接受希腊文化,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希腊与被征服地区文化、生活方式等不断趋同,不断融合,说明了在希腊化世界中地域文化的变化,因此A正确;B说法过于绝对,错在“完全”,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2.D
【详解】
亚历山大的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开辟了东西方的贸易通道,开阔了人们的眼界,D正确;亚历山大时期罗马帝国尚未建立,A错误;B说法违背史实;C不是材料主旨。
3.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吉思汗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为蒙古帝国开疆拓土奠定了基础,D正确;根据题干信息“蒙古帝国”可排除A、B;忽必烈建立元朝,排除C。故选D。
4.B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马可·波罗行纪》……成为当时人们获得跨地域消息的媒介”可知,该学者认为《马可·波罗行纪》起到了新闻传播媒介的作用,B符合题意;A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排除;C表述正确,但材料内容没有涉及;D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排除。故选B。
5.B
【详解】
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强大起来,于公元前4世纪后期打败希腊联军,控制了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继位后,出兵远征,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然后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故B正确;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排除A;7世纪阿拉伯帝国建立,排除C;公元前6
世纪建立波斯帝国,排除D。
6.D
【详解】
材料“罗马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反映了暴力冲突有助于打破世界相互隔绝的状态,而和平交往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友谊,传播了先进的文化与生产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A、B、C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和平交往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故D项理解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7.C
【详解】
蒙古西征本身是对这些国家的武装入侵,大肆屠杀当地居民,给当地带来深重灾难,故AB错误,C正确;材料未涉及城市发展问题,故D错误。
8.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初的“亚洲觉醒”指的是亚洲国家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故选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首先在欧洲到来,排除A;多数亚洲国家还是资产阶级承担领导革命的责任,排除B;20世纪初的亚洲国家没有实现联合斗争,排除D。故选C。(共27张PPT)
2
0
1
4
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碰撞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基础知识巩固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1.亚历山大远征
(1)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2)亚历山大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在埃及,他自称法老之子。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装,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任用波斯人为官员,推广波斯礼仪。他还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
史料探究一
材料一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公元前356—前323)继承王位之后,于公元前334年春天率领希腊联军东征。经过多场激烈的战斗后,他于公元前330年灭亡了领土范围包括埃及和巴比伦在内的波斯帝国。此后,亚历山大的军队一直进军到了印度河流域,建立了一个以巴比伦城为中心,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朱汉国主编《世界历史》
史料探究一
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是以何种方式进行文明扩张的。为了巩固统治,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
答案:亚历山大率领希腊联军东征,以武力征服的方式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为了巩固统治亚历山大帝国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
史料探究二
材料二 亚历山大东征使东西方文化在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冲撞和交融,这使得富于理性和逻辑的希腊哲学与古代埃及、西亚的知识相结合。东西方的艺术也相互影响,出现了崭新的艺术风格。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根据史料二,指出亚历山大东征有什么历史影响。
答案:亚历山大的东征使东方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但是客观上促进了希腊文化与东方诸文明的交流和融汇。
基础知识巩固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骑在马上的亚历山大
2希腊化世界
(1)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3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
基础知识巩固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2)在希腊化世界中,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他们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占
有大量土地,并享受税收优惠,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作为殖民者,他们
生活于希腊风格的城市中,保持着希腊人的生活方式。被征服地区的原有的上层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他们说专腊语,模仿布腊人的工活方式,部分人跻身统治阶级行列,成为国王的顾问和官员。
3.希腊化时代
(1)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的时期,
基础知识巩固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2)在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
①卡利马库斯等学者首次系统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基本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
②欧几里德编写的《几何原本》流传后世,阿基来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定理。
基础知识巩固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欧几里德“几何之父”
③埃拉托斯提尼利用探险家们提供的资料,对地球周长作出了精确的计算。
④希腊化时代的医生通过解制尸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
史料探究一
材料一
“有个地方叫做克里特(希腊最大岛屿),在酒绿色的海中央……那里居民稠密,有数不清的数量,九十个城市(邦)林立在岛上。”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迎来了它的“古典时代”,其中尤以雅典为著。雅典成为修昔底德口中“希腊的学校”。所有重要人士都曾在此生活。
——摘引自吴于廑《古代的希腊和罗马》等
史料探究二
材料二
丝绸之路
亚历山大帝国
依据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说出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对外交往方式有何不同。
答案:中国:和平交往;西方:暴力冲突(战争)。
史料探究三
材料三
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材料三中对古代的征服和扩张战争是怎样评价的?你对这种评价有何看法?“丝绸之路”和“亚历山大帝国扩张”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史料探究三
答案:
评价:古代的征服和扩张战争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
看法:同意,因为虽然在征服和扩张这个过程中伴随着暴力、奴役和压迫,但是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共同作用: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基础知识巩固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1.蒙古三次西征
阶段
时间
征服活动
第一次
1218年
灭掉花剌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
第二次
灭亡金朝之后
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一带
第三次
13世纪中叶
以西亚、中东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
基础知识巩固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2.影响
(1)给被征服地区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同时推动了东西方的互相了解。
(2)蒙古西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徒,使欧亚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史料探究一
材料1867年在英国的支持下,阿古柏制造分裂新疆敌对活动。1874年日本进攻我国福建省和台湾府。面对这样的复杂形势,当时大臣的主张有三种:大多数主张塞防、海防并重;一种以湖南巡抚王文韶为代表,主重防俄;另一种以李鸿章为代表,以“海防、西征,力难兼顾”为由,公然主张放弃新疆。光绪皇帝的父亲虽承认防俄是“不刊之论”,但又认为“李鸿章之请罢西征为最上之策”。一时间“边疆无用”“出兵必败”等议论甚嚣尘上。但是,陕甘总督左宗棠对新疆危机有深切的感受,对于李鸿章“减西边之饷以济东南”很不以为然。光绪元年(1875)三月初七他上奏密陈,提出自己规复新疆的意见。
史料探究一
他首先肯定了乾隆收复新疆的历史贡献。同时他认为新疆是中国整体中的一部分,失手脚而伤全身,因此是否收复新疆,不仅关系到新疆本身的得失,而且关系到“保蒙古”“卫京师”,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他批驳李鸿章“画地自守”“停兵节饷”的主张,认为若不收复新疆,则给俄国人有视可乘。左宗棠对李鸿章等海防论的批驳,抓住了时局要害,符合清政府“立国重开边”的传统和全民族根本利益,得到举国上下的广泛同情。最终,清政府下定收复新疆的决心。
——摘编自罗文华《清政府收复新疆再评》
史料探究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左宗棠提出收复新疆论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左宗棠提出收复新疆论的历史意义。
答案:(1)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边疆无用”“出兵必败”观点逐渐占据上风等。
主要内容:新疆是清政府“立国重开边”的典范;新疆事关国家危亡。
(2)意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促使清政府下定收复新疆的决心;间接打击了英、俄两个殖民大国的阴谋,遏制了它们掠夺我国西北边疆的野心等。
史料探究二
材料二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材料三元朝时期,蒙古人的西征和南下,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大批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因此来到中原定居,并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逐渐形成一些统称为“回回”的穆斯林少数民族,使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获得了可靠而
史料探究二
广泛的群众基础。
——摘自刘杰《试析元朝时回族的社会地位及其形成原因》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民族交融的特点。
答案:(1)状况:北方战乱;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民族交融加强;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2)特点:规模扩大,表现为外来民族与中华民族的交融;民族交融的程度加深,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影响更深远,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拓展
马可.波罗约于1275年由陆路来华,根据他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欧洲航海、探险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马可.波罗
课后练习
19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中吟咏的特洛伊战争以及其他相关传说,先后对小亚细亚及南希腊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了惊人的成果。谢里曼的考古发掘( )
A.证明了《荷马史诗》是一手史料
B.丰富了研究古罗马帝国的史料
C.说明特洛伊是当地最早的城市
D.显示了《荷马史诗》的史料价值
课后练习
答案:
D
解析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依据的史料,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的记载取得了惊人的考古成果,由此说明《荷马史诗》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并不能因此说明《荷马史诗》就是一手史料,故D项正确,排除A项;谢里曼考古研究的是古希腊文化,而不是古罗马帝国,故排除B项;谢里曼的考古取得了惊人成果,但并不能证明特洛伊是当地最早的城市,故排除C项。
课后练习
孩子……二十岁刚步入成年,便成为马其顿国王。……征服波斯帝国,逼死大流士;直逼印度恒河……建立起地跨亚、欧、非庞大的帝国。这一“帝国”指的是( )
A.罗马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课后练习
答案:
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马其顿国王”“征服波斯帝国”“直逼印度恒河”“地跨亚、欧、非庞大的帝国”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希腊爆发了城邦之间的战争,雅典衰落。希腊北部的城邦马其顿强大起来,征服并统一了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4年率领军队开始远征,历时10年,灭亡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了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故D项正确。
课后练习
材料一 (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丝织品)与之交市,故遮阂(阻碍)不得自达。
——《后汉书·西域传》
根据材料一,简述大秦的社会经济状况。
答案:经济繁荣,物产丰饶;使用金银货币,市场管理规范,商品经济发达;交通发达;对外贸易频繁。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