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件+讲义-2020-2021学年【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件+讲义-2020-2021学年【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18 19:24:01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2
0
1
4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基础知识巩固一、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1)时间:公元前138年。
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基础知识巩固一、丝绸之路
(2)目的:计划联合大月氏等政权攻击匈奴。
(3)影响:获得大量西域资料,这次出使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
通和贸易的繁荣。
2.丝调之路
(1)概况: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进通欧亚大陆的商道,最具代表性的商品是丝
绸,因此被后人命名为“丝绸之路”,它是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史料探究一
材料一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
《汉书·西域传》记载,安息:“其地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它兵器。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28卷记载,“杂记言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然今处田野有之,陕陇人亦有种者”。同时,西域的各种观赏动物和牲畜,也随着丝路的开通而传来中原。西域的“天马”、驴、骡、牦牛、骆驼的引进,为内地社会生产和交通运输带来了明显的效益。
史料探究一
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动力。而西方犀牛、大象、狮子、鸵鸟、大狗、鹿等观赏动物的输入,则为中原人民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乐趣。
——据陈频《张骞凿空西域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述论》整理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条件以及张骞通西域后中原与西域交流的突出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骞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贡献。
史料探究一
(1)条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武帝宣扬大汉威德的政治需要;匈奴对西域、中原的威胁;汉武帝的雄韬武略;张骞本人不畏艰险、忠贞不屈的意志和坚毅的品质等。
特点:双向交流;中原输入西域的主要是先进的技术和制度,西域传到中原的多为地方特产;中原先进文化发挥中心辐射的作用;影响深远,开辟了中西方之间的直接交流等。
(2)贡献:沟通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联系;促进西域地区的开发和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弘扬了汉朝文明;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中西交流;对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起到催动作用。
基础知识巩固一、丝绸之路
(2)路线:东以中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穿越河西走廊,西出阳关或玉门关后,分
为南道、北道和中道三条支线。南道和中道大体上形成于汉朝,北道则是隋唐时期新开辟的。
(3)衰落:唐朝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
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丝绸之路
史料探究一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丝绸之路是中国融入世界,并渐而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一条大国之路
——穆涛:《丝绸之路是世界观》,载《文汇读书周报》,2017年7月3日
(1)结合汉、唐史实,说明丝绸之路是一条“中国融入世界”之路。
(2)历史上,丝绸之路虽多次受阻,但在更长时间内保持通畅。以唐代为例,简要概述丝绸之路保持畅通的原因。
(3)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地位有所下降,简析其下降原因。
史料探究一
答案:(1)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和思想文化向西传播,西方的物品(可以回答具体的农作物品种)以及艺术、科技、历算、宗教向传播。借助丝绸之路以及东西方交流的枢纽长安,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进行广泛的交流。
(2)畅通原因:中原国力强盛;西域少数民族势力相对式微;统治者重视;人民生活文化需要。
(3)中国的对外政策由开放转为封闭;海上贸易的优势逐渐显现。
基础知识巩固二、欧亚大陆其他东西交通线
1.“草原丝绸之路”:在丝绸之路北面,穿行草原地区的东西交通线。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道路进行的。
2.“西南丝绸之路”:经由中国西南地区南行,再折而向西的交通线。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西向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
亚、西亚等地。自唐宋时起,中原以茶
基础知识巩固二、欧亚大陆其他东西交通线
叶换取青藏高原的良马,形成茶马互市,大都也沿这条道路及其分支展开。
3.“海上丝绸之路'
(1)开辟及发展
①西汉时,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②宋元时期,能够制造排水量巨大、乘载数百人的巨舟,采用了先进的帆索和指南浮针,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
基础知识巩固二、欧亚大陆其他东西交通线
叶换取青藏高原的良马,形成茶马互市,大都也沿这条道路及其分支展开。
3.“海上丝绸之路'
(1)开辟及发展
①西汉时,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②宋元时期,能够制造排水量巨大、乘载数百人的巨舟,采用了先进的帆索和指南浮针,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
基础知识巩固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③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2)作用: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海上丝绸之路
基础知识巩固三、古代商道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物质和技术交流方面
(1)中国物质、技术的外传。
①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②瓷器主要经由海路外销,瓷器上的传统纹饰也随之传入西亚和北非,青花瓷器是当地工匠竞相仿制的重要产品。
③茶叶也大量从海路向西销售,引发了西方的饮茶风气。
④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基础知识巩固三、古代商道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2)外来商品的传入
①西汉一度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了当地出产的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首蓿,以及葡萄等水果。
②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曾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③宋元时期,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传入内地,以后发展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④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朝起基本来自海路。
基础知识巩固三、古代商道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2.精神文化方面
(1)佛教在汉代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
(2)西亚的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欧洲的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3)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4)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史料探究一
材料一: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传递着东方的风物人情和社会景象。它们走进西方的日常生活,融入了欧洲的饮食、服饰文化。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被中国同行所按受。……纵观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尽管中国文化曾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
——摘编自吴建《请前别中西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台》等
史料探究一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1)特点:以商业活动为依托;双向交流;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限于表层。
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推动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对西方文化的片面认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史料探究二
材料二: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象首先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1955年,中国艺术团访问了法国、比利时、荷兰、意人利、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同年7月,日本松山芭舞团首次来华演出。……1956年和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主、巴西、阿根廷等国。……“这段时间的对外文化交流往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开路先锋和外交先行官的角色。
——摘编自张德《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史料探究二
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答案:变化:对象从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转向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在内的更多国家;范围从以东欧为主扩大到世界范围。
原因:国际形势的变化;巩固政权和建设国家的需要;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史料探究三
材料三:在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东亚在世界上崛起,增强了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东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使东亚地区的国家更坚定了对自身文化的信心。这种自信更促进了一种“亚洲意训”的觉醒。1996年首届亚洲儿童权利与传煤公议通过的《马尼拉宣言》指,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向儿童提供非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
——摘编自关世杰《试论·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
史料探究三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
答案:世界各种文化相互理解、借鉴、交融加强: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增强;立足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拓展
莫高窟是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
课后练习
亚历山大征服战争后,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的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后来的丝绸之路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实际上已经开通。这表明(  )
A.张骞对丝绸之路开辟作出决定性贡献
B.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C.希腊文明的传播对丝绸之路开通的贡献
D.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
课后练习
答案:
C
解析材料指出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丝绸之路西段已经开通,这一部分交通体系是希腊文明的传播范围,希腊文明的传播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故C项正确。材料指出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丝绸之路西段实际上已经开通,不是在强调张骞的贡献,也没有指出开辟丝绸之路势在必行,故A、B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故D项错误。
课后练习
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不仅使中国的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贡献还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下列选项中反映东西方交流的有(  )
①中国造纸术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②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 ③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日本 ④中国瓷器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课后练习
答案:
D
解析中国造纸术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和中国瓷器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反映出东西方的交流,①④说法正确,故D项正确。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是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日本是东方国家之间的交流,均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含有②或③的A、B、C三项。
课后练习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曾长期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但是自从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到15、16世纪,这条曾经为古代文明建立过丰功伟绩的陆上丝绸之路,伴随着东西方海上直接贸易的开始,终于变成了象征中西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历史遗迹了。
材料二 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
课后练习
响、相互交融。
——摘编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三 习近平提出,要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一个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中国,可以更直接细致地感知和了解优秀的中华文明,进而接纳甚至吸收其优秀的成分。
——摘编自张勇《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陆上丝绸之路衰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亚欧文明交流方面归纳丝绸之路所带来的影响。
课后练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历史基础和时代背景。
答案:(1)原因:海上丝绸之路的日益兴盛;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2)影响:丝绸之路影响文明进程;经济文化交往联系密切;物种和人员的相互传播流动;科学技术交流。
(3)历史基础:古代丝绸之路。
背景: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的需要。
谢谢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学习目标
掌握丝绸之路的概括
了解外来商品传入的影响
基础巩固
知识点一、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1)时间:公元前138年。
(2)目的:计划联合大月氏等政权攻击匈奴。
(3)影响:获得大量西域资料,这次出使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
通和贸易的繁荣。
2.丝调之路
(1)概况: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进通欧亚大陆的商道,最具代表性的商品是丝
绸,因此被后人命名为“丝绸之路”,它是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路线:东以中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穿越河西走廊,西出阳关或玉门关后,分
为南道、北道和中道三条支线。南道和中道大体上形成于汉朝,北道则是隋唐时期新开辟的。
(3)衰落:唐朝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
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知识点二、欧亚大陆其他东西交通线
1.“草原丝绸之路”:在丝绸之路北面,穿行草原地区的东西交通线。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道路进行的。
2.“西南丝绸之路”:经由中国西南地区南行,再折而向西的交通线。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西向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
亚、西亚等地。自唐宋时起,中原以茶叶换取青藏高原的良马,形成茶马互市,大都也沿这条道路及其分支展开。
3.“海上丝绸之路'
(1)开辟及发展
①西汉时,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②宋元时期,能够制造排水量巨大、乘载数百人的巨舟,采用了先进的帆索和指南浮针,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③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2)作用: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知识点三、古代商道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物质和技术交流方面
(1)中国物质、技术的外传。
①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②瓷器主要经由海路外销,瓷器上的传统纹饰也随之传入西亚和北非,青花瓷器是当地工匠竞相仿制的重要产品。
③茶叶也大量从海路向西销售,引发了西方的饮茶风气。
④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2)外来商品的传入
①西汉一度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了当地出产的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首蓿,以及葡萄等水果。
②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曾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③宋元时期,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传入内地,以后发展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④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朝起基本来自海路。
2.精神文化方面
(1)佛教在汉代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
(2)西亚的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欧洲的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3)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4)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提升优化
比较“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对中外文化、物质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外友好的象征;都是建立在中外交往的愿望之上的,是和平的交流通道;开辟道路,地理意义重大;中国都处于相对的优势地位。这是因为古代中国无论在物质上,还是文化上都较为先进。
不同点
(1)“陆上丝绸之路”:以长安为出发点;主要是东西商业贸易之路,是中国和亚欧各国间政治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中亚地区的衰弱和地理变迁而衰落;陆上丝绸之路的作用与影响相对大于海上丝绸之路。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天文、历算、医药等科技知识,佛教、祆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先后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的纺织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制瓷等工艺和技术,绘画等艺术,儒家、道教等思想,也传向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
(2)“海上丝绸之路”:以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等地为出发点;主要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的交流通道;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而逐渐为西方列强的侵略途径所替代。
思考探究
例1: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不仅使中国的丝绸远销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贡献还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下列项中反映东西方交流的有
①中国造纸术经丝路传到欧洲
②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
③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路传到日本
④中国瓷器经丝路远销欧洲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详解】
中国造纸术经丝路传到欧洲和中国瓷器经丝路远销欧洲,反映出东西方的交流。①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是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路传到日本是东方国家之间的交流,均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含有②或③的A、B、C项。
例2:如图菩萨像取自敦煌莫高窟壁画,画像衣纹线条非常柔软,好像被风吹起,一叠一叠的,这种线条完全脱离了印度的画法,而接近于顾恺之的“春蚕吐丝”。这反映了唐朝
A.儒学深刻影响佛教发展
B.佛教文化开始了本土化
C.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融合
D.绘画注重意境忽视法度
答案:C
【详解】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菩萨像完全脱离了印度的画法,接近于顾恺之的“春蚕吐丝”,说明唐朝国家统一,促进了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儒学对佛教的深刻影响,排除A;B项错在“开始了”,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开始了佛教文化的本土化,排除;唐朝绘画重视法度,文人画注重意境,排除D。
课后作业
1.下面关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演变说法正确的是(  )
A.形成于秦朝时期
B.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可到达欧洲
C.广州、泉州、长安是重要的交易枢纽
D.郑和下西洋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2.草原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更加畅通,其原因可能是(  )
A.辽朝政府建立后采取了有利的措施
B.沿途国家需要在经济方面互通有无
C.宋元时期的政治形势较前相对安稳
D.草原丝绸之路比其他路线环境优越
3.以下数个地方,是西汉丝绸之路必经之处,如果你带着一批丝绸从中原到大秦去,正确的走法是(  )
①葱岭 ②长安 ③于阗 ④安息 ⑤楼兰 ⑥阳关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①→③→⑥→⑤→④
C.②→⑥→⑤→③→①→④
D.①→⑤→⑥→③→②→④
4.下图为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491—518)的金币。这可以用来研究当时的
A.货币信贷
B.商业贸易
C.商业规模
D.商人地位
5.下图为甘肃居延出土的西汉晚期丝织墨书“张掖都尉棨信”。“张掖”别称甘州,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镇。“都尉”汉朝官名。“棨信”为古代传递命令的信物或过关凭证。从这件文物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①汉朝疆域西至陇西地区②汉代用丝绸作为书写材料③汉代丝绸之路存在军事保障④汉朝公文用隶书书写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④
6.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本国医官用朝鲜文翻译或注释中国医书,收集了中朝两国医书153种,尤其是收集了在中国已失的医书40余种。他们还模仿中国的医方著作,组织本国的医师编撰医方著作。1445年,朝鲜医官金蒙礼等人仿照中国宋朝的《太平圣惠方》,编算成《医方类聚》365卷。这反映出
A.“西学东渐”的局面已出现
B.明代医学成就已领先于世界
C.中医学引起了东方国家关注
D.中朝交流利于保留医学文化
7.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中西交往频繁
C.中华帝国的强大
D.新航路的开辟
8.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参考答案
1.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初郑和下西洋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故D正确;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朝时期,排除A;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非洲,无法到达欧洲,排除B;长安属于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不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排除C。
2.A
【详解】
草原丝绸之路在北方,主要穿行于游牧民族地区,宋朝时期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即位于此地区,它采取主动措施,推动了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故选A项;B项不是宋元时期独有的经济特征,排除;C、D两项与史实不符。
3.C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西出阳关,经西域各国和中亚,最终达到大秦,所以正确的走法应该是②⑥⑤③①④,C项才是西汉丝绸之路的正确路线,故选C;ABD都和丝绸之路的走法不符,排除。
4.B
【详解】
材料中的中国地区出土他国货币反映的当时中外的商业交流,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5.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形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题中“都尉”“汉朝官名”可知汉代在张掖地区实行行政管辖;张掖都尉棨信”
由汉代丝织品书写而成,说明汉代丝绸品也作为一种书写材料,故②③正确。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汉代的成就
6.D
【详解】
15世纪中期,朝鲜政府组织医官翻译、注释和模仿中国医书,使40余种在中国已失传的医书得以保存下来,让我们可以通过朝鲜的医书,了解宋朝时期的医方著作,反映出中朝交流利于保留医学文化,D项正确;材料与“西学东渐”无关,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明代医学成就领先世界,B项错误;中医学引起了“东方国家”关注夸大了事实,C项错误。
7.A
【详解】
丝绸之路开通之后,题干所列地区的商人相互来往,中原文化、印度文化以及希腊和伊斯兰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实现了交汇,A正确;中西交往是在丝绸之路基础之上实现的,排除B;中华帝国的强大是间断性的,并不构成文化交汇的主要原因,排除C;新航路开辟是在17世纪末开始的,但是不同文化的交汇在这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D。
8.D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大宛等国都属于中亚,据材料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在于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说明了张骞所获得信息的重要性,但并不意味着直接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和建立西汉与西方的联系,AB错误;汉宣帝时,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C项无法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