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讲义-2020-2021学年【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讲义-2020-2021学年【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18 19:27:24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2
0
1
4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基础知识巩固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1)官学
①中国先秦时期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
②汉代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最初名为国子学),代表了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③中央官学之外,还有自汉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
(2)私学
①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唐代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基础知识巩固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②书院制度的建立,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朱熹所纂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后世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白鹿洞书院
基础知识巩固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3)作用: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中国的儒家经典得以传承。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2.近代大学的建立与发展
(1)西方近代大学的起源与发展
①现代大学的起源,一般认为是欧洲的中世纪大学。
②法国拿破仓建立的“大学区”制度,奠定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③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基础知识巩固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④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美国大学不仅创造知识、传播知识,还致力于服务社会,使更多人接受大学教育。
欧洲的中世纪大学
基础知识巩固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2)近代中国大学的创立与发展
①戊戌维新中应运而生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和综合大学,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大学定位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京师大学堂
基础知识巩固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②1912年创办的清华学堂,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梅贻琦1931一1948年任职校长期间,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高水平的大学。
蔡元培
基础知识巩固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3)大学建立的意义:大学的建立,确立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体制,在传承文化、发扬科学、培养人才等环节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梅贻琦
史料探究一
材料一
进入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最重要的场所。现代大学的起源,一般认为是欧洲的中世纪大学。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奠定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美国大学不仅创造知识、传播知识,还致力于服务社会,使更多人接受大学教育。近代大学的建立,尤其是确立从小学、中学、大学的学校教育体制意义重大,在传承文化、发扬科学、培养人才等环节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等
史料探究一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大学建立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
历史意义:为学校教育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人才;有利于发扬人类文化;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史料探究二
材料二
虽然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没有一个确定日期,但一般认为,最早的大学是建于12世纪的博洛尼亚大学,著名的还有后来建立的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欧洲中世纪大学多采用自治的方式管理,拥有教学自由,也拥有一些特权,比如大学不受城市普通司法体制的管辖,大学有自己一套独立的司法程序。这些大学教授神学、天文学、数学医学、法学,后来增加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解剖学等,学生学完课程经考试合格可以获得“硕士”、“博士”等学位。欧洲中世纪大学推动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是近代西方大学的雏形

史料探究二
——摘编自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等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答案:特点:培养专业实用人才;有比较大的自由和特权;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发展为近代大学。
基础知识巩固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3.留学教育的发展
(1)日本派到中国的“遣隋使““遣唐使",每次带来许多留学生。中国的律令制度,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产生了重大影响。
(2)近代,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产生。
(3)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留学日本的热潮。
(4)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培养了一大批中国革命的中坚量。
史料探究一
材料一
近代中国的留学教育,与近代曲折的文化转型过程同始终。洋务时期留学教育的核心是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和“养兵练兵之法”。1901年,清廷实行新政,中国留学教育出现了留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高潮。“五四”前后留学教育,则表现为大批留学生转向探求西方文化精神层面的内容。……留学生对西方物质文化的引入,改变了传统中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使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成为中国社会生产方式的组成部分。留学生对西方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引入,直接导致了传统文化受到怀疑和冲击,加快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灭亡。可以说一部
史料探究一
留学史便是一部文化开放史。
——摘编自张应强《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与留学教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留学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
答案:特点:与文化转型过程同步:深受政治环境影响:学习内容逐渐深入(学习内容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西方的先进文化;有助于民主制度的建立(加快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灭亡);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史料探究二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留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50-1965年,我国共向苏联、东欧、朝鲜等29个国家派出留学生一万余人,其中78%派往苏联。在留苏学生中,2/3的人学习理工科。文革时期,与我国各项社会事业一样,留学教育事业遭到了空前浩劫。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大派出留学人员数量,并确立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
——蒋凯、徐铁英《近代以来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变迁》
史料探究二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留学教育的变化。
答案:1950一1965年:向社会主义国家派遣大量理工科留学生。文革期间:留学教育事业遭到了空前浩劫。改革开放后:大力支持留学,主张来去自由。
基础知识巩固二、印刷书的诞生
1.书籍的起源
(1)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对书籍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一般认为这是书籍的雏形。
古埃及纸草文书
基础知识巩固二、印刷书的诞生
(2)中国最早的书籍,是约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出现的用竹片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后来,人们又用嫌帛来书写,称为“帛书”。
帛书
基础知识巩固二、印刷书的诞生
2.造纸业的发展
(1)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见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
(2)105年,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
(3)纸的出现,大大促址了文化的传播。
3.印刷术的发展
(1)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印刷术,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2)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古腾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发明金属活字
基础知识巩固二、印刷书的诞生
印刷,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出版。
(3)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典籍的翻译
①佛经的翻译:从东晋至隋代,梵文佛经大量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得到官方支持。唐代,译经活动的规模更加宏大。玄奘组识的译场最为著名。
基础知识巩固二、印刷书的诞生
②明末清初来到中国的耶稣会士,翻译,撰写了许多介绍天文、历算等方面的书籍。同时,耶稣会士把中国文化的优秀典籍介绍到西方,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进入近代以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深入,更促成翻译活动的频频展开。
玄奘
史料探究一
材料一
在隋唐发明印刷术的基础上,北宋时期,中国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其“一板印刷,一板已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而且原材料消耗大为降低。元朝时,王祯又发明了木活字,并创造了排字“转盘”。明清时期,还出现了锡活字、铅活字、铜活字等印刷技术的新尝试。1440—1448年之间,德国人谷腾堡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
——摘编自黄悦翎、匡导球《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影响》等
史料探究一
材料二
①1550年欧洲学者约维斯说:在广州的印刷工人采用与我们相同的方法,印刷各种书籍。②20世纪出土的敦煌回鹘文木活字,据考证,这些“字母活字”实物出现的年代大约为12世纪末到13世纪上半叶。③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向西是经过西域传到波斯、埃及直至欧洲的。
(1)材料一中,隋唐发明的“印刷术”指什么?“胶泥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
(2)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活字印刷术具有什么优点?
史料探究一
(3)要批驳西方学者提出的“德国谷腾堡是第一个用字母活字印刷”的论点,材料二提供的3个论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哪一项?并说明你的理由。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印刷术世界地位的认识。
(1)雕版印刷术;毕昇。
(2)提高了印刷效率,节省了原材料消耗。
(3)②;考古材料最可信,是第一手资料。
(4)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为印刷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基础知识巩固三、图书馆、博物馆的成长
1.图书馆的发展
(1)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
(2)古代中国图书文献的保存
①官藏;政府任命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建立“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②私藏:私学出现,私家藏书随之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明代中期范钦主持建造的天一阁,成为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
基础知识巩固三、图书馆、博物馆的成长
(3)西方图书馆的发展
①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
②19世纪下半叶,在英、美等国家还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面向所有的人开放。
(1)近代中国图书馆的发展:清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度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基础知识巩固三、图书馆、博物馆的成长
(3)西方图书馆的发展
①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
②19世纪下半叶,在英、美等国家还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面向所有的人开放。
(1)近代中国图书馆的发展:清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度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基础知识巩固三、图书馆、博物馆的成长
中国国家图书馆
2.博物馆的发展
(1)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缪斯神庙,后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
(2近代西方博物馆的发展
①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看作第
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②到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步伐,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基础知识巩固三、图书馆、博物馆的成长
卢浮宫
(3)中国博物馆的发展:①1868年,法籍神父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中国人自建的博物馆,肇始于1905年张謇在南通建立的“博物苑",这是中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②1912年,
教育部决定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1年正式开馆。1933年蔡元培等还曾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1950年3月9日经文化部批准,国立中央博物院正式改为“国立南京博物院",现为南京博物院。
拓展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今天仍在使用的汉语数学专有名词,如点、线、面、锐角、钝角和三角形,都首次出现在《几何原本》的译作当中。
课后练习
北宋初期,朝廷重视科举选士,但无力大规模发展学校教育,学者纷纷创办私人讲学的书院,在民间兴学热潮以及官方扶持的共同推动下,创办书院蔚然成风。据此可知,宋代(  )
A.书院担起了培养治国人才的责任
B.理学兴起推动了书院发展
C.书院兴起促成教育形成完整体系
D.书院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
课后练习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无力大规模发展学校教育”“创办私人讲学的书院”可知,宋代在无力大规模发展学校教育的背景下,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为朝廷选士服务,即担起了培养治国人才的责任,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不能看出理学兴起与书院发展的关系,故B项错误;教育形成完整体系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C项错误;书院成为学术研究中心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故D项错误。
课后练习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以上材料反映了(  )
①竹简和丝帛是重要的书写材料,但使用不便 ②“蔡侯纸”材料易得且便宜 ③汉代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④造纸术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之一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课后练习
答案:
B
解析:材料“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反映了使用竹简和丝帛有一定的弊端;“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等,反映了“蔡侯纸”原料易得且便宜,故①②符合题意,B项正确。汉代虽然发明了纸,但主要的书写材料以竹木质地的简牍为主,故③错误;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故④错误。因此,排除带③④的A、C、D三项。
课后练习
材料一 卢浮宫的历史始于13世纪初,起初是一座存放王室档案和珍宝的城堡。14世纪,查理五世将其改为王宫并进行扩建。然而,在路易十四看来,即便扩建,卢浮宫仍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与荣光。于是,他斥巨资新建凡尔赛宫,卢浮宫不再是法国政治中心,但依旧是王室收藏艺术珍品的地方。1791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居所,也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进行公共教育的场所。
1792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1793年,卢浮宫正式向公众开放。19世纪初,卢浮宫的扩建规模空前,在拿破仑的东征西伐中,被征服国家的大量艺术珍品变为卢浮宫的藏品。滑铁卢战役失败
课后练习
后,约有5
000件艺术品物归原主,但仍然有很多掠夺而来的艺术珍品留在了卢浮宫。第三共和国时期,共和派特别重视利用各种平台与途径开展公民教育。为此,他们通过收藏并展示《自由引导人民》之类的作品,将卢浮宫打造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摘编自吕一民《卢浮宫:“法国的象征与骄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19世纪卢浮宫博物馆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答案:主要变化:从凸显王权的政治中心到成为公共文化教育的场所;馆藏规模扩大(藏品日益丰富)。
谢谢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习目标
掌握大学建立的意义
了解印刷术的影响
基础巩固
知识点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1)官学
①中国先秦时期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
②汉代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最初名为国子学),代表了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③中央官学之外,还有自汉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
(2)私学
①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唐代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②书院制度的建立,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朱熹所纂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后世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3)作用: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中国的儒家经典得以传承。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2.近代大学的建立与发展
(1)西方近代大学的起源与发展
①现代大学的起源,一般认为是欧洲的中世纪大学。
②法国拿破仓建立的“大学区”制度,奠定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③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④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美国大学不仅创造知识、传播知识,还致力于服务社会,使更多人接受大学教育。
(2)近代中国大学的创立与发展
①戊戌维新中应运而生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和综合大学,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大学定位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②1912年创办的清华学堂,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梅贻琦1931一1948年任职校长期间,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高水平的大学。
(3)大学建立的意义:大学的建立,确立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体制,在传承文化、发扬科学、培养人才等环节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留学教育的发展
(1)日本派到中国的“遣隋使““遣唐使",每次带来许多留学生。中国的律令制度,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产生了重大影响。
(2)近代,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产生。
(3)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留学日本的热潮。
(4)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培养了一大批中国革命的中坚量。
知识点二、印刷书的诞生
1.书籍的起源
(1)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对书籍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一般认为这是书籍的雏形。
(2)中国最早的书籍,是约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出现的用竹片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后来,人们又用嫌帛来书写,称为“帛书”。
2.造纸业的发展
(1)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见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
(2)105年,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
(3)纸的出现,大大促址了文化的传播。
3.印刷术的发展
(1)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印刷术,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2)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古腾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成
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
籍”的“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出版。
(3)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典籍的翻译
①佛经的翻译:从东晋至隋代,梵文佛经大量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得到官方支持。唐代,译经活动的规模更加宏大。玄奘组识的译场最为著名。
②明末清初来到中国的耶稣会士,翻译,撰写了许多介绍天文、历算等方面的书籍。同时,耶稣会士把中国文化的优秀典籍介绍到西方,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进入近代以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深入,更促成翻译活动的频频展开。
知识点三、图书馆、博物馆的成长
1.图书馆的发展
(1)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
(2)古代中国图书文献的保存
①官藏;政府任命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建立“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②私藏;私学出现,私家藏书随之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明代中期范钦主持建造的天一阁,成为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
(3)西方图书馆的发展
①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
②19世纪下半叶,在英、美等国家还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面向所有的人开放。
近代中国图书馆的发展:清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度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2.博物馆的发展
(1)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缪斯神庙,后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
(2近代西方博物馆的发展
①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看作第
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②到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步伐,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3)中国博物馆的发展:①1868年,法籍神父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中国人自建的博物馆,肇始于1905年张謇在南通建立的“博物苑",这是中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②1912年,
教育部决定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1年正式开馆。1933年蔡元培等还曾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1950年3月9日经文化部批准,国立中央博物院正式改为“国立南京博物院",现为南京博物院。
提升优化
近代中国留学教育发展的特点
(1)留学人数由少变多。起初留学风气未开、招生规模不大,每年赴外留学人数较少;后因清政府政策支持,留学风气渐盛,赴外留学人数逐渐增多。
(2)留学生所前往的留学目的国由少变多。起初留学的国家仅有美国,后续增加了日本、英国、法国、俄国等国家。
(3)留学生所学习科目由少变多。初期的留学生所学科目限于船政、军事,后期所学内容涉及文学、哲学等。
(4)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生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通过学生赴外留学的途径主动引进西学。随后,在戊戌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这一时期,留学生学习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在民国初期至五四运动时期,留学生学习了西方的启蒙思想与文化精神。1915年爆发的新文化运动,将“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插在了人们的心中。随着法国与苏联留学生的学习与回国传播,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也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
思考探究
例1:规范汉字书写已成为今天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提出汉字是封建时代的旧文化应予废除,这种观点产生的原因是
A.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B.白话诗歌的负面影响
C.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
D.新文化运动中的偏激倾向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汉字是封建时代的旧文化”为由,主张废除汉字的观点,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的偏激倾向,D项正确;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是文学体裁的变化,不是提倡废除汉字的原因,A项错误;白话诗歌的负面影响不是废除汉字主张产生的原因,B项错误;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与废除汉字的主张无关,C项错误。
例2:2020年5月7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北京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认为,“遗址呈现出的景象与内涵,契合了《易经》‘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记载。”因此,不排除双槐树遗址是黄帝时代的都邑所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黄帝时代的传说在历史上都是真实存在的
B.中国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进入了信史时代
C.历史文献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D.考古发掘是研究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方法
答案:D
【详解】
通过材料叙述可以看出,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发掘验证了《易经》的记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掘是研究人类历史的重要方法,故D正确;A说法过于绝对,错误;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我国开始进入信史时代,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考古发掘的重要作用,排除C。
课后作业
1.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
A.京师图书馆
B.巴尼拔王图书馆
C.亚历山大图书馆
D.天一阁
2.1810年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时,秉承的精神是
A.研究教学合一
B.分权与集权相统一
C.权力与权威相统一
D.自由与民主相统一
3.下图是位于牛津大学的阿什莫林博物馆,关于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B.通过接受英国贵族阿什莫林的捐赠建立
C.与大英博物馆同一时期建立
D.收藏有很多动植矿物标本
4.《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此后,我国政府(  )
A.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恢复高考制度
C.提出“双百”方针
D.提出“二为"方向
5.如下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某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他的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
(一)性质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二)价值
(1)带动民间积极向学风气。
(2)少数出身社会下层的人也能得到入仕机会。
A.孔子创办私学
B.齐国设“稷下学宫”
C.汉武帝设立太学
D.隋朝开创科举制
6.约15世纪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由铅、锡、锑的合金制成的金属活字,当时用金属活字印出了《圣经》。事实上,约11世纪中国已经有了类似的技术,它的发明者是
A.蔡伦
B.毕昇
C.文天祥
D.辛弃疾
7.电影《风筝》是新中国第一部中外合拍电影。影片中以法国孩子的视角展现了20世纪50年代末北京街景市情和传统文化,影片上映后的三十多年里一直作为法国学校儿童了解中国文化的电影素材。这表明电影艺术
A.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交流
B.加强了世界各地区的联系
C.是世界影响最大的媒体
D.成为渗透意识形态的工具
8.在大萧条来临前夕,每20个成年人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数大约在200万~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当时(深度解析)
A.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藉
B.文化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
C.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D.科技革命推动出版业发展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图书馆,故B正确;AC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可排除。
2.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时,秉承“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A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
3.C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阿什莫林博物馆建立于1683年,而大英博物馆建立于18世纪,故C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牛津大学的阿什莫林博物馆阿什莫林博物馆,通过接受英国贵族阿什莫林的捐赠建立,收藏有很多动植矿物标本,ABD的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4.A
【详解】
根据“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是1992年,所以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我国于1995年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故选A;恢复高考制度是在1977年,提出“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二为”方针是在1979年,排除BCD。
5.C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故C正确;ABD项都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排除。
6.B
【详解】
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到世界各地,约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故本题选B;A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7.A
【详解】
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的三十多年里,法国儿童一直通过电影《风筝》了解中国文化,
表明电影艺术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交流,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电影艺术加强了“世界各地区的联系”,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电影艺术是世界影响“最大”的媒体
,C项错误;电影艺术成为渗透意识形态的工具与材料内容不符,D项错误。
8.A
【详解】
从1929—1933年,“新增的借书人数大约在200万~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面对经济危机,美国阅读书报的人数显著增多,这表明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藉,A项正确;B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经济大危机时期,书报阅读无法实现国民素质的“大幅提升”,C项错误;当时没有出现新的科技革命,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