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一、选择题
1.《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载,居民“徙居”,要申请办理“更籍”,未经官府批 准,不得随便迁徙;外出要持有“符”之类凭证,否则便为“阑亡”,“捕阑亡者”政府有赏; 对于脱籍逃亡的人,国家惩办很严。据此记载,可以推断出秦时( )
①政府重视户籍管理 ②客观上限制了商业
③用法律管理老百姓 ④奖励战功以此为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后,“(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 律令图书藏之。??汉王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 得秦图书也”。萧何搜集秦朝版籍的影响包括( )
①了解秦朝的山川险要和郡县人口 ②客观上促进了咸阳城市的发展
③为“汉承秦制”提供了参考文献 ④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古代政府加强户籍管理的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征发赋役。下列户籍管理的 措施,开始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为户籍相伍”,以五家为“伍”来编排户口
②丞相主管全国户籍,“编户齐民”以征派赋役
③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进行比对,“大索貌阅”
④按职业登记户口类别,“诸色户计”,世代相袭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①③②④ D.④①②③
4.清朝前期,赋役实行固定的丁银,并实行摊丁入亩。这些赋税制度改革对户籍制度 的影响是( )
A.强化了户籍作为征收赋税的参考标准 B.开创了户籍分类登记的管理制度 C.实行“主户”“客户”分籍管理办法 D.削弱了户籍在赋税管理中的作用
5.阅读下表,其中基层管理职务与管理职责对应符合史实的有( )
历朝基层管理职责
序号
职务
管理职责
①
秦朝的三老
负责一个乡的百姓教化
②
秦朝的亭长
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③
唐朝的坊正
负责都城建设与治安
④
明朝的里长
负责一百一十户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清朝文献通考》卷 19 载:“(1757 年,顺天府更定保甲法规定)士民公举诚实识字 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 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材料体现 了顺天府基层管理的特点是( )
A.职业划分和赋税征收相统一 B.基层教化与兴办教育相统一 C.户籍管理与维护治安相统一 D.社会救济与狱讼赋税相统一
7.钱公辅《义田记》载: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 咸施之。方贵显时,于其里中买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材料表彰了 范仲淹( )
A.均衡地方赋税 B.兴办学校教育
C.推动保甲自治 D.实施宗族救济
8.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记载:“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在十八 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作出决定?? 如果投票结果认为他没有自由民身份,他得向陪审法庭申诉。”这体现了雅典村社( )
A.登记公民,实行自治 B.组织生产,征收地租
C.分区管理,救济居民 D.维持秩序,保障就业
9.西欧封建庄园是主要的基层管理单位,庄园主管理的事务包括( )
①组织生产活动
②负责征收地租
③主持庄园法庭
④规范行会管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20 世纪 30 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英国政府颁布了《家庭补助法》《国民 保险法》《国民救济法》等法案;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又陆续颁布了《工资委员会法》《劳 动合同法》《就业保障法》等法案。这些法案的实施( )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 ②消灭了资本主义的弊端
③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④保障了低收入者的生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普通民户(即区别于“贱民”的良民)不分城乡,实行统一的九等户籍制, 也称税户,即依据资产多少分为九等纳税。宋朝政府为了便于统治坊市制破坏的城区,更为 了对繁荣的城镇工商业增加税收,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城乡分治的制度。将县城以下的乡村经 济中心设立为镇,由中央直接委派“监镇”治理和收税。镇内的市区与乡村也实行分治。镇因 此由唐代的军事要地,变为宋朝的乡村经济中心。一种新的以经济地位,即有无常产区分的 主户、客户制,以及根据城镇与乡村经济发展程度,城镇坊郭户与乡村的乡村户分开的新制 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乡村主户的五等户籍制度和城镇主户的十等户籍制度,先后产生,这在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摘编自陈振著《宋史》
(1)宋朝户籍管理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为进一步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朱元璋采纳了户部尚书范敏的建议,于洪 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
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里编为册,册首总为一图”,“每十年
有司更定其册,” “册凡四:一上户部,其三则布政司、府、县各存一焉。上户部者,册面黄纸, 故谓之黄册。年终进呈,送后湖东西二库庋藏之。”南京的后湖(玄武湖)黄册库,就是明王朝 推行黄册制度之后,为收贮全国赋役黄册而建造的专用库房。
——摘编自董俭《明代后湖黄册库》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黄册库建立的历史意义。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依据 1215 年《大宪章》,国王须承认伦敦等城市已有的自治权,尊重市民利益, 保护商业自由。据此,各城市进一步扩大自主权,体现为:第一,根据租地法,承认房主有 权自由买卖城市的土地。第二,市民通过每年缴纳固定的税额换取财政上的独立和自由,国 王不得于固定税金之外横征暴敛。第三,城市享有自己选择官员的权利和司法自主权,并有 权按照自身习惯对此类事务做出决定。
1835 年,英国议会颁布的《市政法》,进一步将城市的自治权置于立法议程中,规定自 治市政府由选举产生。根据这一法律,在较大的市镇建立了 178 个由选举产生的市议会,议 员由纳税 3 年以上的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任期 3 年。该法剥夺了地方教会的行政管理权,由 市议会总揽地方事务,并接受居民监督,建立综合性的地方政府。1835 年的《市政法》标 志着英国现代地方政府体制的初步形成。
——孙宏伟、谭融《论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的发展与变革》
(1)19 世纪与 13 世纪相比,英国在城市自治方面有哪些变化?简要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此前,美国的法律和政府在工资谈判中总是站在有产者一边。《瓦格纳法》和
《社会保障法》是新政的永久性的社会创新。
1935 年的《瓦格纳法》(即《全国劳工关系法》)是《国家工业复兴法》第 7A 款的再版 和补充。法案规定,劳工有权建立自己的组织,有权(以不记名投票)选举代表与雇主进行集 体谈判;雇主不得干涉上述活动;设立国家劳工关系委员会负责进行相关仲裁。
1935 年的《社会保障法》是联邦政府进一步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的重大举措。该法案 规定,为老年人提供一份收入;由雇主预先支付劳工的失业救济金;对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提 供救助。事实上,在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中,美国是最后一个引入全面社会保障的国家。人们 认为 1935 年的《社会保障法》是一项伟大而又必不可少的社会进步。一些新计划,例如医 疗保险制度,也加了进来。社会保障始终是各种政治演说的重要话题。
——摘编自[美]乔纳森·休斯等著,杨宇光等译《美国经济史》(第八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新政中通过的这两部法律的历史作用。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50 年 6 月,政务院发布《关于救济失业工人的指示》,指出:“目前失业现象最为严重 的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广州五城市应即组织救济失业工人委员会和失业工人救济处, 拟定救济计划和预算,报告本院批准实行。” 同年 7 月,劳动部公布《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 法》。政务院为此拨出 4 亿斤粮食作为救济失业工人基金,并让举办救济失业工人事业的地 区所有工商业企业及所有在业工人和职员按月缴纳一定的失业救济金,然后通过以工代赈,
辅之以生产自救、转业训练、还乡生产、发给救济金的策略,对失业工人进行救济。到 1952
年,全国 152 个城市经常得到救济的有 120 多万人,冬季达到 150 多万人,占各城市人口的
20%—40%。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 70 年发展(1949-2019):回顾与展望》 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城市救济的措施及效果。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本题以全新情境考查秦时的户籍管理,题目难度较大。但通过题干中“徙居”“更 籍”“不得随便迁徙”“脱籍逃亡”等法律规定,可推导出秦时社会管理的相关细节。秦实行 重农抑商,材料中的信息显示出当时规定百姓不能随便迁徙,客观上对商业有限制;奖励军 功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但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佐证。正确答案选 A 项。
2.C
解析:本题以全新的情境考查历史思维能力,难度较大。刘邦军队进入咸阳,萧何不像 其他人那样去搜寻财宝,而是把秦朝留下的律令图书户籍等资料收集起来,了解秦朝统一全 国后天下的地理、人文等情况。题目要求分析萧何这一行为的影响,则需要阅读提取材料信 息,通过“阸塞”“户口”“疾苦”等关键词,能判断其搜寻版籍的意义。项羽进入咸阳后, 大火烧毁了咸阳城宫殿,西汉定都长安,②不符合史实。正确答案选 C 项。
3.A
解析:本题考查历代加强户籍管理实施措施的时序。“为户籍相伍”,以五家为“伍”来 编排户口,是战国时期秦献公编排户籍的办法。西汉时,丞相主管全国户籍,“编户齐民” 以征派赋役。隋朝建立后,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进行比对,称“大索貌阅”。元朝按职业 登记户口类别,“诸色户计”,各安生理,职业世代相袭。正确答案选 A 项。在平时学习中, 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小专题,要用大事年表或时序图的形式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了解历史发 展的时序和阶段特征。
4.D
解析:题目考查清朝摊丁入亩措施的影响。清朝这一措施的实行标志着人头税废除,户 籍的作用大为削弱。正确答案选 D 项。在学习历史中,需要把地方管理机制设置、监察、法 律、教化、基层管理、户籍、赋税等紧密相关的内容,融合起来理解历史发展和变化。
5.D
解析:本题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古代基层管理。秦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基层管理,三老负 责教化,啬夫负责狱讼赋税,游徼负责捕盗。乡的亭长,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唐朝坊正, 是城市内管理一坊的基层官员,并不是负责整个都城的相关事务,长安城中共 108 坊,有东 市和西市。正确答案选 D 项。
6.C
解析:本题情境材料引用自教材,要求平时学习时重视教材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通 过提取材料的关键词“查报”“户口”等,可以判断清朝顺天府更定保甲法的管理特点是把 户籍管理与维护治安统一起来。明以前户籍登记与赋役征发是一致的,清朝废除人头税,户 籍作为赋税征收依据的作用削弱;材料未提及基层教化和教育。故排除 A、B、D 项,正确 答案选 C 项。
7.D
解析:本题情境材料引用自教材,要求平时学习时重视教材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提 取材料信息,可以判断“施与”“义田”“养济族群”等与宗族救济相关。正确答案选 D 项。
8.A
解析:本题情境材料引用自教材,要求平时学习时重视教材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提 取材料关键词“登记”“投票”等,可以判断村社是组成雅典城邦的基层组织,对公民登记 和村社自治有重要作用。正确答案选 A 项。
9.B
解析:中古时期,庄园是西欧农村社会的基本单位。行会一般是城市工商业者组织起来 的。正确答案选 B 项。
10.C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成为福利国家,是以一系列社会保险和保障立法作为基 础。但福利政策不可能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正确答案选 C 项。
二、材料解析题
11.(1)变化:由区别良民和贱民登记户籍,变为分主户和客户登记户籍。由城乡不分 登记户籍,变为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由良民九等户籍制变为主户乡村五等户籍制和城镇十 等户籍制。
原因:北宋社会经济发展,租佃制生产关系已占统治地位。北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 到了迅速发展,城市和镇市十分繁荣,坊市制破坏。政府为了增加财政税收。
(2)意义:统一全国户籍登记和赋役管理,完善地方里甲管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 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户籍管理的变化,试题情境陌生,有一定的难度。 隋唐时期户籍档案更加健全、完备。隋文帝统一后,就大力整理户籍,目的是增加中央
直接控制的人丁。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大索貌阅”,即派遣官吏,将户籍档案与本人体貌核 对,如有不实,地方官吏要流配还乡。同时,还实行“输籍法”,即定户等上下,规定应纳 税额,写成簿籍。唐初,又每年实行“团貌”户口,以防作伪,以后每 3 年“团貌”一次, 编制户籍和赋税档案,详细登录户主信息、本户人口、年龄以及受田数等信息。隋唐对户籍 档案的重视与租庸调制直接有关,租庸调制是以人丁为本,以授田纳税,因此对户籍档案的 编制十分严密。
宋朝严格地编订了户籍,根据土地和资产分为主户和客户两类。主户分为五等,其户籍 称“五等簿”或“版籍”,主要记载户口、资产和户的等第,所谓“其乡县版籍分五等”。宋 朝规定每 3 年修造一次户籍,作为征收赋税和征派力役的依据。而客户成为编户,交纳身丁 税和负担徭役。宋朝大力整顿户籍,以使封建政府直接掌握承担国家税收和徭役的征发,并 以户口的增减作为地方官升迁的根据和考查政绩的标准。
元朝按职业固定户籍类型,职业世代沿袭。 明朝建立黄册制度,形成了黄册和鱼鳞图册两种档案。黄册是户口清册,详细登记了各
地居民的丁口和产业;鱼鳞图册是土地清册,详细记载各乡各户土地亩数和方圆四至。并且, 这两种档案交织在一起,户口册上有田赋,田赋册上有人户。
12.(1)变化:法律依据上,国王与贵族的协议,发展为英国议会通过法令。自主权方 面,承认城市享有财政自主、税收独立和司法自主,发展到选举产生自治市政府和市议会, 还废除了教会的行政管理权。方式上,向国王购买特许状的方式获得自治权,发展到建立民选 的自治市议会,提升了自治市的地位。1835 年的《市政法》确立了英国自治市制度。
原因: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工业革命发 展,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1832 年议会制度改革,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 的地位,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权,通过立法加强了城市自治。
(2)作用:两个法律调整了美国的劳工与雇主之间的关系,进行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 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开创了美国资产阶级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进 行了社会制度的革新,有进步意义。(也可回答“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政府承担了社 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的责任”和“美国引入全面社会保障,进行了社会制度创新”。)
解析:本题以全新的情境考查基层管理、社会救济的内容。 英国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通过《市政法》进一步加强了城市自治。美国罗斯福新政通
过法律调整了美国的劳工与雇主之间的关系,实行社会保障,缓和社会矛盾。
13.措施:出台专门办法,成立专门救济机构,制定救济计划与预算;通过发放食物和
救济金、组织生产自救、以工代赈等多种形式救济城市失业工人。 效果:大批失业工人得到救助;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稳定了城市社会秩序,巩固了新
生的人民政权。 解析:分析时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思考问题,更要明确题目立意和相关问题思考的价值。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在城市实行企业福利政策,同时在农村建立了“五保”制度,这 是第一项中国特色的乡村社会集体福利保障制度。其基本内容是对于缺乏劳动力、生活没有 依靠的鳏寡孤独的农村社员实行统一筹划,指定生产队或者生产小组在生产上给予适当的安 排,使他们能够参加力能胜任的劳动;同时在生活上给予适当的照顾,做到保吃、保穿、保 烧(燃料)、保教(儿童和少年)、保葬,使他们的生养死葬都有保障。“五保”制度让广大农 村居民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