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02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黄河二首》
【唐】杜甫
国海拾贝
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交界处,是我国第二大瀑布(仅次于贵州黄果树大瀑布)。浩渺的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忽然收束,河水流速陡增,势若万马奔腾,并从二十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奔泻于十里龙槽,故名曰“壶口瀑布”。
17.壶口瀑布
活动一
CONTENTS
01
作者简介
03
释题
02
背景介绍
04
生字词
作者介绍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新闻理论家、作家。曾荣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其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人杰鬼雄》《只求新去处》等。
壶口瀑布为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最大黄色瀑布,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河床至此收束,形如“壶口”,河水急跌而下,汹涌奔腾,声震天地,本文描绘的就是这一胜景。
创作背景
游记三要素
游记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学体裁,内容非常广泛,写法比较自由,一般包括三个要素——所至、所见和所感。
(1)“所至”即作者的游踪。
(2)“所见”即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目睹的风貌。
(3)“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引发的所思所想。
所至(游踪)是骨骼,是基础;所见(风貌)是血肉,是主体;所感(感想)是灵魂,是生命力所在。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感不活,三者构成完整的格局。
知识迁移-游记
标题“壶口瀑布”简洁明了,直接交代了本文的写作对象和主要内容。
文题解读
告诫( ) 霎时( ) 漩涡( )
寒噤( ) 迂回( ) 汩汩( )
潺潺( ) 湿漉漉( )
震耳欲聋( ) 推推搡搡( )
前呼后拥( )
jiè
shà
wō
jìn
yū
ɡǔ
chán
lù
lónɡ
sǎnɡ
yōnɡ
字词学习
告诫:警告劝诫。
霎时:极短时间。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千军万马:形容雄壮的队伍和浩大的声势。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01
整体感知
02
精读文本
03
拓展延伸
04
随堂检测
活动二
探究文本
初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季节?
整体感知
第一次是雨季
第二次是枯水季节
2.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
雨季的瀑布
枯水季的瀑布
惊心动魄
气势磅礴、雄伟壮大
坚韧不拔、刚中带柔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
第三部分(3—5)
概括交代了壶口的位置和“我”到过的次数,引起下文。
略写“我”第一次游览壶口瀑布,采用俯视角度描写壶口瀑布之险,表现了雨季时瀑布给人的汹涌可怕、迷蒙疏离之感。
详写“我”第二次游览壶口瀑布,定点观察,转换视角,具体刻画了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壮美景象和作者的感受。
第四部分(6)
结尾以抒情议论点明主旨——概括黄河伟大的性格,赞扬民族精神。
文章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精读课文
点明游览的地点和次数,引出下文对“我”两次观看壶口的具体描述。
2.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3.作者第一次来到壶口瀑布看黄河是在雨季,根据文章说一说雨季的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作者当时是怎样的感受。
水声
隐隐如雷
氛围
雾气弥漫
水的状态
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汹涌可怕
迷蒙疏离
作者的感受
感到可怕
匆匆逃离
4.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河心
俯视龙槽
仰观河面
(随河水)由上而下
平视龙槽两旁
细观脚下
奇
雄
险
多姿多彩
震撼人心
定点换景
5.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民族精神。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6.请同学们勾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赏析作者从不同观察角度描绘的景物的独特特征。
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示例:
赏析:
作者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介绍壶口瀑布的形状,交代“壶口”得名的原因,表现了景物之“奇”。
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瀑布之“雄”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景物之“险”
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多姿多彩
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
力量美
板书设计
壶口瀑布
雨季气势磅礴
枯水季刚柔相济
黄河水
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自强不息
百折不挠
勇往直前
本文作者以形象生动的笔触,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的情状和态势,热情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同时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的精神,表达了对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
课文主旨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鹤雀楼》
积累拓展
古诗词中的“黄河”
C
随堂检测
2.在下列句子的括号中填上适当的动词,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 )石( )缝,汩汩如泉;
或( )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 )在石间,哀哀打旋。
这些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黄河水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慢慢散开的情态,突出了河水纤细、柔和的特点。
钻
觅
淌
夹
3.(大连中考)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①古人云:“上善若水。”②世上之人,没有谁不感慨水中蕴藉着的无穷力量,没有谁能说清水包含着怎样的处世智慧?③水很刚劲,遇到岩石,它能努力地将其洞穿;水很懂迂回,________,________;水很识时务,遇到堤坝,它能理智地止步。④止步不是不前,而是蓄势。⑤当蓄势到一定高度,它就会气势汹涌、无法阻拦地倾泻而下。⑥人,要学会像水一样蓄势。
(1)第②句中有一处标点使用有误,你的修改建议是: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的句式、句意,把第③句补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一个成语替换第⑤句中画线部分。
_____________
把问号改为句号
遇到高山 它能巧妙地绕过去
势不可当
4.(兰州中考)依次填空,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许才配得上一个民族的母亲河的称号。
①那种永不回头的姿态 ②那种席卷天地的气势 ③那种摧枯拉朽的威力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