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

文档属性

名称 诗五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5-17 13:41:00

文档简介

《诗五首》之一
——《饮酒》、《行路难》
教学目标
体味诗歌内涵,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品味语言,领悟诗歌的意境,学会读诗,诵诗。
课前准备
预习五首诗歌,做到流利朗读,并能基本成诵。
查找资料,准备诗歌的有关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
《饮酒》
导入:今天我们先来填一张卡片,看看我们对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了解多少?
(由学生交流后,整理出一份“名人知多少”的知识卡片)(PPT课件)
今天,让我们再来拜读陶大诗人的一首诗《饮酒》,再次走进这颗高洁恬淡的心灵。
看画面,听朗读。
问题探讨:
1、请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说说作者这里所指的“车马喧”是不是有特别的含义?
(讨论:联系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当今某些政府官员的宅第门庭若市的现象等等)
2、请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来理解诗中的“心远地自偏”?
(讨论:联系诸葛亮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俗语“心静自然凉”等等)
3、“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是指什么?
(讨论:联系上文)
总结:1.“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也就代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2.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3.从大自然当中获得恬静,回归自然的本性。
名句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切入点:由采菊想到了诗人的生活是怎么样?
“见“字能否改成“望”字?
点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整体把握,指导朗读。
《行路难》
导入:趣味一读(创作背景小故事)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喻,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有一天,皇帝召见李白,请他起草一份诏书,李白刚喝完酒,便趁着酒性,告诉皇帝说不能像平常那样恭敬地写文章,想穿戴随便一点,才能把诏书写得更符合要求。皇上便让人取了双便鞋来换,李白趁机向站在一旁的高力士,把脚一伸,给我把鞋脱了。高力士平时作威作福惯了,没想到李白会来个突然袭击,当惯奴才的膝盖便自然而然地跪了下去,竞给李白把鞋子脱了,这下,本来就对备受宠爱的李白看不惯的高力士便更加怀恨在心,不断在得宠的杨贵妃和当权奸相李林甫面前说李白的谗话,终于李白不容于朝,…被迫离京。李白在长安求仕无路的时候,写了许多抒发怀才不遇的诗作,行路难……
看画面,听录音。
问题探讨:
1)“拔剑四顾心茫然”,结合李白的生平经历,能说说李白为什么“心茫然”?
(怀才不遇)
2)“欲渡黄河冰寒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有什么比喻意义?
(比喻朝中奸佞当道,求仕艰难。)
3)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有什么的目的 ?
(希望自已能够重新被任用的愿望.)
名句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问:有同学在毕业留念册上写上,你认为妥当吗?
整体把握,指导朗读:(
   诗人剧烈情感起伏的线索
“金樽清洒”、“玉盘珍羞” ——欢乐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
“冰塞川”、“雪满山”    ——内心苦闷抑郁
?“垂溪碧钓”、“乘舟梦日” ——昂扬、明朗
“行路难……” ——阴沉、低落,再度 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长风破浪”、 “济沧海” ——复又振起,表示了对美好前景的热忱希望和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重新唱出高昂乐观的调子。
纵深挖掘:
陶渊明和李白饮酒的心情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唯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士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竞背诗歌:
《诗五首》之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体味诗歌内涵,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品味语言,领悟诗歌的意境,学会读诗,诵诗。
课前准备
预习五首诗歌,做到流利朗读,并能基本成诵。
查找资料,准备诗歌的有关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走进作者
公元760年春天,几经颠沛流离的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好不容易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年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四,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修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第二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要重买这些茅草对诗人来说中,是一笔很大的负担,大雨淋漓之中,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题本身就很有趣。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歌诗一首”?是什么牵动了诗人的诗情呢?
二、看画面,听录音:
三、读准字音:
四、品析语言:
作者把茅屋被秋风所破这件事写得非常生动,能举例说说你喜欢的句子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已认为用得精当的词语,并谈谈自已的理解。)
总结: “八月秋高风怒号”一句中“怒号”用得好,写出了秋风的肆虐,声响宏大。
“卷我屋上三重茅”中“卷”用得好,写出了风势之大。
“布衾多年冷似铁”写得好,写出了被子又冷、又硬、又旧。
五、疑点探讨:
1、作者的叹息包含了哪些内容:
叹息 南村群童,暴寡欺弱
自身际遇,困顿失意
当时世风,日渐衰薄
2、能联系我们学过的杜甫的其它诗歌所描绘的现实社会?谈谈你对长夜的理解吗?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指当时的动荡不安的时局。
六、思想挖掘:
1、面对被秋风吹破的茅屋,你会怎么办?诗人发出了怎么样的联想,你怎么来评价诗人的这种思想?
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民生疾苦的济世情怀。
2、你还能举出一些中国古代具有的这种优良传统的知识分子的例子吗?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可见.忧国忧民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七、朗诵指导,整体把握:
自己 风 八月 卷茅飞 自叹息
童 公然 抱茅去 少睡眠 现实
雨 屋漏 无干处 济世情怀
庐 独破受冻 死亦足 理想
天下寒士 厦 千万间 安如山 俱欢颜
课外延伸:
把敬意留给这位老人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郭沫若
《诗五首》之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亥杂诗》
教学目标
体味诗歌内涵,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品味语言,领悟诗歌的意境,学会读诗,诵诗。
课前准备
预习五首诗歌,做到流利朗读,并能基本成诵。
查找资料,准备诗歌的有关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积累考查,集体背诵:
王之涣《凉州词》 王昌龄《出塞》
王翰《凉州词》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听录音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题目看出,作者在这首诗里写了哪两方面的事?
2、运用“我从 中,感受到了 ”来点评作者写雪景的句子。
3、你向往这样的生活边塞吗?为什么?感受到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
总结:这首诗表现的情调是豪放的。诗人描绘了边塞的大风雪和气候的早寒,可是在他笔下着重表现的不是将士生活的艰苦,而是西北边塞奇异雄伟的雪景
四.名句赏析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物梨花开。
(讨论要点:作者将北风比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表现出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
“千树万物画出一种怎么样的意境?)
点评:“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讨论要点:李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者写送别有什么相同的味道?
点评:是别有意味的送别图,虽无一字言别,但惜别之情尽跃然上,好似撞钟犹闻余音,让
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五.难点探讨:
雪景和送别之间有关系吗?
(讨论要点:比较一下,王维也写送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者所流露的送别之情有差别吗?)
点评:在小雨微润的驿道边,一杯一杯地劝饮,伤感之情越发滋生,不免缠绵绯恻,而在西北边塞奇异雄伟的雪景的映衬之下,岑诗中虽也写了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却丝毫没有伤感的情绪。在西北大风雪背景下,连送别的场面也有雄浑豪壮的色彩。
《已亥杂诗》
作者小贴士
龚自珍少有大志,博学多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他在清王朝还金玉其外之时,就敏锐地感到内忧外患对这个庞大帝国的威胁。诗中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衰”,他幻想着像北宋的王安石一样,发动一次社会改革,挽回清朝颓败的命运。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但不幸的是,他首先不能挽救自己仕途坎坷的命运,也就无从为国效力。他二十七岁中举,却三十八岁才中进士。尔后的十年,他不屑于做知县那样的小小地方官,苦心经营,千方百计留在朝中,但始终沉顿下僚,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无从施展。龚自珍不满于死气沉沉的礼部衙门生活,毅然辞去礼部主事之职,准备回家乡杭州干一番事业,龚自珍虽说是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但小时候在北京住过,又在礼部和其他机构做了十余年京官,京城早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虽然龚自珍是主动要求辞职,但辞职的原因却是因为沉沦下僚,生活拮据,事出无奈,客观上是被迫离京出都的。
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作者离开京城时的心情怎么样?
诗人离开京城,是载着“浩荡离愁”,多少含有仕途不顺,不为世用的孤独感。
2、作者笔下的落红有一种怎么样的精神?它实际上有什么含义?
落红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作者以落花自喻,表达了虽然辞官,但仍会
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名句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比一比,作者笔下的“落红”形象和下面诗文中的“落红”形象有何不同?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词:”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杜牧《金谷园》
点评:前者伤春,惜时,感叹自家身世,更把落花比作美人堕楼,则未免凄楚肃杀,充满浓郁的感伤之情了,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飒衰中现出昂奋,境界上更胜一筹。
五、竞赛背诵
课件33张PPT。陶渊明潜、元亮、靖节、五柳先生公元365年公元427年汉族东晋江西九江浔阳柴桑田园诗人、隐者《五柳先生》、《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饮酒,读书,写文章世外桃源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奇文共赏析,颖义相与析。不为五斗米折腰东晋名门之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 酒“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也就代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问题探讨: 1、请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作者这里所指的“车马喧”是不是有特别的含义?
(讨论:联系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某些政府官员的宅第门庭若市的现象等等)问题探讨: 2、(讨论:诸葛亮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俗语“心静自然凉”等等)3、“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是指什么?
(讨论:联系上文)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从大自然当中获得恬静,回归自然的本性。名句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切入点:由采菊想到了诗人的生活是怎么样?
“见”字能否改成“望”字?
点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整体把握,指导朗读结庐人境
无车马喧菊、南山、气、山、鸟、东篱南山真意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喻,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有一天,皇帝召见李白,请他起草一份诏书,李白刚喝完酒,便趁着酒性,告诉皇帝说不能像平常那样恭敬地写文章,想穿戴随便一点,才能把诏书写得更符合要求。皇上便让人取了双便鞋来换,李白趁机向站在一旁的高力士,把脚一伸,给我把鞋脱了。高力士平时作威作福惯了,没想到李白会来个突然袭击,当惯奴才的膝盖便自然而然地跪了下去,竞给李白把鞋子脱了,这下,本来就对备受宠爱的李白看不惯的高力士便更加怀恨在心,不断在得宠的杨贵妃和当权奸相李林甫面前说李白的谗话,终于李白不容于朝,…被迫离京。李白在长安求仕无路的时候,写了许多抒发怀才不遇的诗作,行路难…… 趣味一读 行 路 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问题探讨: 1)“拔剑四顾心茫然”,结合李白的生平经历,能说说李白为“什么”而心茫然? 怀才不遇2)“欲渡黄河冰寒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有什么比喻意义? 比喻朝中奸佞当道,求仕艰难。3)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有什么的目的 ? 希望自已能够重新被任用的愿望.——欢乐内心苦闷抑郁——昂扬、明朗——阴沉、低落,再度
陷入苦闷彷徨之中——复又振起,表示了对美好前景的热忱希望和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重新唱出高昂乐观的调子。“长风破浪”、
“济沧海”“行路难……”?“垂溪碧钓”、“乘舟梦日”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
“冰塞川”、“雪满山” “金樽清洒”、“玉盘珍羞”诗人剧烈情感起伏的线索:朗诵指导:纵深挖掘:
陶渊明和李白饮酒的心情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唯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
《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士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比一比,看谁能最快地背熟这两首诗!一、 走进作者
公元760年春天,几经颠沛流离的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好不容易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年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修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第二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要重买这些茅草对诗人来说中,是一笔很大的负担,大雨淋漓之中,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诗题本身就很有趣。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歌诗一首”?是什么牵动了诗人的诗情呢?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读准字音沉塘坳俄顷布衾丧乱何由彻大庇天下寒士chèq?ng挂罥bìjuànqīnàosāng“八月秋高风怒号”一句中“怒号”用得好,写出了秋风的肆虐,声响宏大。
“卷我屋上三重茅”中“卷”用得好,写出了风势之大。
“布衾多年冷似铁”写得好,写出了被子又冷、又硬、又旧。品析语言:
作者把茅屋被秋风所破这件事写得非常生动,能举例说说你喜欢的句子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已认为用得精当的词语,并谈谈自已的理解。)南村群童,暴寡欺弱
自身际遇,困顿失意
当时世风,日渐衰薄疑点探讨:
作者的叹息包含了哪些内容:叹息能联系我们学过的杜甫的其它诗歌所描绘的现实社会?谈谈你对长夜的理解吗?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指当时的动荡不安的时局。面对被秋风吹破的茅屋,你会怎么办?诗人发出了怎么样的联想,你怎么来评价诗人的这种思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可见.忧国忧民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民生疾苦的济世情怀。你对举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具有的这种优良传统的例子吗?思想挖掘:七、朗诵指导,整体把握:
风 八月 卷茅飞 自叹息
自己 童 公然 抱茅去 少睡眠 现实
雨 屋漏 无干处
庐 独破受冻 死亦足 理想
天下寒士 厦 千万间 安如山 俱欢颜
?
济世情怀把敬意留给这位老人!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郭沫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王之涣《凉州词》 王昌龄《出塞》
王翰《凉州词》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积累考查,集体背诵: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 参由题目看出,作者在这首诗里写出哪两件事?
运用“我从 中,感受到了 ”来点评作者写雪景的句子。
你向往这样的生活边塞吗?为什么?感受到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总结:这首诗表现的情调是豪放的。诗人描绘了边塞的大风雪和气候的早寒,可是在他笔下着重表现的不是将士生活的艰苦,而是西北边塞奇异雄伟的雪景名句赏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物梨花开。
(讨论:作者将北风比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表现出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
“千树万物画出一种怎么样的意境?) 点评:“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名句赏析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讨论要点:李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
天际流”,两者写送别有什么相同的味道?
点评:是别有意味的送别图,虽无一字言别,但惜别之情尽跃然上,好似撞钟犹闻余音,让
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难点探讨:
雪景和送别之间有关系吗?
(讨论要点:比较一下,王维也写送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者所流露的送别之情有差别吗?)
点评:在小雨微润的驿道边,一杯一杯地劝饮,伤感之情越发滋生,不免缠绵绯恻,而在西北边塞奇异雄伟的雪景的映衬之下,岑诗中虽也写了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却丝毫没有伤感的情绪。在西北大风雪背景下,连送别的场面也有雄浑豪壮的色彩。一. 作者小贴士
龚自珍少有大志,博学多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他在清王朝还金玉其外之时,就敏锐地感到内忧外患对这个庞大帝国的威胁。诗中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衰”,他幻想着像北宋的王安石一样,发动一次社会改革,挽回清朝颓败的命运。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但不幸的是,他首先不能挽救自己仕途坎坷的命运,也就无从为国效力。他二十七岁中举,却三十八岁才中进士。尔后的十年,他不屑于做知县那样的小小地方官,苦心经营,千方百计留在朝中,但始终沉顿下僚,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无从施展。龚自珍不满于死气沉沉的礼部衙门生活,毅然辞去礼部主事之职,准备回家乡杭州干一番事业,龚自珍虽说是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但小时候在北京住过,又在礼部和其他机构做了十余年京官,京城早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虽然龚自珍是主动要求辞职,但辞职的原因却是因为沉沦下僚,生活拮据,事出无奈,客观上是被迫离京出都的。《己 亥 杂 诗》 龚自珍






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作者离开京城时的心情怎么样?诗人离开京城,是载着“浩荡离愁”, 多少含有仕途不顺,不为世用的孤独感。落红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作者以落花自喻,表达了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作者笔下的落红有一种怎么样的精神?它实际上有什么含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点评:前者伤春,惜时,感叹自家身世,更把花落比作美人堕楼,则未免凄楚肃杀,充满浓郁的感伤之情了,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飒衰中现出昂奋,境界上更胜一筹。四、 名句赏析:比一比,作者笔下的“落红”形象和下面诗文中的“落红”形象有何不同?“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词)“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杜牧《金谷园》)比一比,看谁能最快地背熟这两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