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学习目标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与农村改革的主要过程;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3.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新课导入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与农村改革的主要过程;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3.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新课讲解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
(1)农村改革以前,中国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在这一体制下,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2.目的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新课讲解
3.过程
(1)尝试: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
亏。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
(2)推广: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4.作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5.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越性
微 拓 展
(1)责任到户(或责任到人)。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性和积极性,促使农民关心生产、关心市场。
(2)三者得利。农民生产的产品“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兼顾了国家、集体、生产者三方面的利益。
(3)切合实际。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农民劳作的个体差异大,分户承包符合大部分地区的实际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及给我们的启示
微 拓 展
(1)四次调整:
①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②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③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方式 ,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及给我们的启示
微 拓 展
(2)启示:①政策必须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从农村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要注意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维护农民的利益。
农民领取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
山东邹平农民刘宗水在1981年10月23日的日记中写道:“到二队分地,过午四时,大片地已分完,只有自留地和饲料地未分……”材料中的“分地”( )
A.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B.消灭了地主阶级
C.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保障了“一五”计划的进行
C
例
典例分析
新课讲解
【解析】 根据“1981年10月23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一政策使得农业获得大丰收,随后这一政策在全国推行。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分地”指的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择C项。
新课讲解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2.全面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3.内容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所有制
结构
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职权划分
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分配制度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新课讲解
4.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5.意义
(1)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的经济利益、职工的经济收入与企业经营成果相联系,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就多,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这就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2)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1987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祥 对 比
经济体制改革前后的对比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项目
经济体制改革前
经济体制改革后
表现
弊端
表现
优点
所有制
结构
单一的公
有制经济
过于单一,不利于经济发展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形式多样,扩大经济发展途径
职权划分
政府统领
政企职责不分,政府统得过多过死
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政府宏观指导,企业经营管理更灵活、及时
分配制度
平均主义
抑制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激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980年12月11日,温州市鼓楼工商所向章华妹颁发了由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盖章的营业执照。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第一份个体工商营业执照。这表明(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国有企业改革起步
C.个体经济取得合法地位 D.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
例
典例分析
新课讲解
【解析】 个体工商业属于私营经济,改革开放后允许它的发展,说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个体经济取得合法地位。故选择C项。
新课讲解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建立过程
(1)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意义: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祥 对 比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项目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资
源配置方式
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影响
积极
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与财力,恢复和发展经济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消极
权力高度集中,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导致经济危机爆发
认识
两种体制各有优缺点,随着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阻碍经济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势在必行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体制
D.建立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体制
B
例
典例分析
新课讲解
【解析】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择B项。
课堂小结
当堂小练
1.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的一副春联写道:“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副春联说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人心
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已成过去
C.对过去丰衣足食生活的怀念
D.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的喜悦心情
A
当堂小练
2.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农民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提高了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
D.有利于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A
当堂小练
3.根据国务院1986年颁布的规定,企业拥有了生产计划权、产品购销权、定价权、资金使用权、工资奖金分配权、劳动人事权等一系列生产经营自主权。这些规定( )
A.推动了农村改革
B.增强了企业活力
C.扩大了对外开放
D.完善了分配制度
B
当堂小练
4.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它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实行公私合营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国有企业改革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