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记金华的双龙洞
【简案】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听写课后词语,自查并订正巩固。熟读课文4-8自然段。
教学内容
抓住重点句段,概括内外洞的特点;视频欣赏、圈划重点语句、朗读了解作者如何写出孔隙狭小的特点;探究课文的隐形写作线索。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7自然段,抓住重点句段,概括内外洞的特点。2.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通过视频欣赏、圈划重点语句,交流体会孔隙的狭小和作者的亲身体验,了解作者如何写出景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第4、6、7自然段,抓住重点句段,概括内外洞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通过视频欣赏、圈划重点语句,交流体会孔隙的狭小和作者的亲身体验,了解作者如何写出景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导入
1.温故知新,听写词语。
杜鹃
额角
石钟乳
石笋
浙江
臀部
肩部(1)请两个学生写黑板上,其他学生写本子上。(2)批改,反馈。特别是“臀”的上半部分是“殿”,不可写成“辟”。(3)订正。2.接下来我们继续来学习叶圣陶爷爷的《记金华的双龙洞》。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叶圣陶爷爷是按照游览顺序,即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游览顺序来介绍。一路上,春光明媚,鸟叫虫鸣,泉水潺潺。这节课我们来欣赏双龙洞的景色。
新授
探究一:学习课文第4、6、7自然段,探寻内外洞景致师:请孩子们默读课文4-8自然段,找出描写外洞与内洞的相应段落。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1)师:请孩子们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说说外洞给你怎样的感受?可以圈划关键词,写写批注。(2)生准备(3)抓住关键字词交流反馈:围绕宽大、雄伟(板书)展开(4)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3.师:外洞是那么宽大、雄伟,那么内洞又是怎样一番景致呢?下面请孩子们默读课文6、7自然段,圈划关键词,找找内洞的特点。探究二: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探究独特进洞方式师:刚才我们看了外洞,赏了内洞,而由外洞进内洞的方式更特别,我们一起来看视频。观看视频看了视频,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师:是的,从外洞进内洞,要经过狭小的孔隙。请你读读第5自然段,找关键句,想想哪些内容让你感受到了孔隙的狭小?预设1:洞小船小预设2:进洞方式独特师:作者不仅直观写了孔隙的狭小,还写了自己进洞的感受,请孩子们读读这两句,边读边记录感受。
4.总结:这个自然段,作者抓住了孔隙狭小的特点,既有直观的描写,也有自己身临其境的感受描写,我们一起来回顾完成课作上的练习。探究三:回顾全文,寻找隐形线索师:沿着叶圣陶爷爷的旅游路线,我们一起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但你们知道吗?文中其实还有一位小导游,你知道它是谁吗?没错,就是溪流。1.请找出有关描写溪水的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位隐形的导游贯穿整个行程的。2.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小溪流呢?
练习
1.听写词语。2.完成《课堂作业本》相关练习。
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叶圣陶爷爷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写一个地方,可以按游览的顺序来写,这样游览的经过就清楚明了。还可以把特别吸引你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比如这篇课文就重点写了外洞和内洞之间的孔隙。你们也可以把这些方法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作业
1.读《颐和园》《七月的天山》,思考作者是怎样把游览顺序写清楚的。2.选择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绘制一张简易的参观路线思维导图,在下节课与大家一起交流。
【详案】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
听写课后词语,自查并订正巩固。
2.
熟读课文4-8自然段。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7自然段,抓住重点句段,概括内外洞的特点。
2.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通过视频欣赏、圈划重点语句,交流体会孔隙的狭小和作者的亲身体验,了解作者如何写出景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第4、6、7自然段,抓住重点句段,概括内外洞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通过视频欣赏、圈划重点语句,交流体会孔隙的狭小和作者的亲身体验,了解作者如何写出景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1、导入
1.温故知新,听写词语。
杜鹃
额角
石钟乳
石笋
浙江
臀部
肩部
(1)请两个学生写黑板上,其他学生写本子上。
(2)批改,反馈。特别是“臀”的上半部分是“殿”,不可写成“辟”。
(3)订正。
2.接下来我们继续来学习叶圣陶爷爷的《记金华的双龙洞》。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叶圣陶爷爷是按照游览顺序,即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游览顺序来介绍。一路上,春光明媚,鸟叫虫鸣,泉水潺潺。这节课我们来欣赏双龙洞的景色。
设计意图:
这一课词语比较多,可以选择一些容易错的词语利用较短的时间听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实际情况中,“臀”字的上半部分很多孩子容易写错,所以在这个字词复习环节要根据班级孩子情况多加关注。
二、新授
探究一:学习课文第4、6、7自然段,探寻内外洞景致
1.师:请孩子们默读课文4-8自然段,找出描写外洞与内洞的相应段落。
(1)生默读。
(2)板书,反馈:
第4自然段:外洞
第6-7自然段:内洞
2.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
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1)师:请孩子们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说说外洞给你怎样的感受?可以圈划关键词,写写批注。
(2)生准备
(3)抓住关键字词交流反馈:围绕宽大、雄伟(板书)展开
“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描写出洞口的雄伟气势。
“一千或是八百人”通过列数字的方式,更直观地向我们介绍了外洞的宽大。
(4)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
3.师:外洞是那么宽大、雄伟,那么内洞又是怎样一番景致呢?下面请孩子们默读课文6、7自然段,圈划关键词,找找内洞的特点。
特点1:漆黑
特点2:石钟乳、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1)
石钟乳、石笋的图片欣赏及介绍
石钟乳又称“钟乳石”。当含有碳酸钙的水从洞顶往下滴时,水中的碳酸钙淀积下来,并自上而下增长而成,其状如钟乳,如与地上石笋相接,就形成石柱。
石笋,指在溶洞洞底的尖锥体。石笋形如竹笋出土,自下向上生长,与钟乳石成长缓慢,一万年约长高一米。石笋是由于含碳酸的水不断点滴到一处,碳酸钙沉淀而形成的。
(2)看着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你们有什么感受?
(3)是啊,这么多的形状,这么多的颜色,难怪作者说“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特点3:有双龙,双龙洞名字的由来。
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
设计意图:
外洞—孔隙—内洞,是本文的重点部分。本环节通过找到内外洞的相应段落,学生自主阅读、圈划关键词句,欣赏图片谈感受,探寻外洞、内洞的独特景致。
探究二: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探究独特进洞方式
师:刚才我们看了外洞,赏了内洞,而由外洞进内洞的方式更特别,我们一起来看视频。
1.观看视频
2.看了视频,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师:是的,从外洞进内洞,要经过狭小的孔隙。请你读读第5自然段,
找关键句,想想哪些内容让你感受到了孔隙的狭小?
预设1:洞小船小
课件出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1)从这几句话中,可以感受到孔隙小,只有一只小船能进出。
(2)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这四个“小”字,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了这狭小的孔隙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也只有这样的小船才能进出孔隙。这可真是奇特。
(3)齐读。
预设2:进洞方式独特
课件出示: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贴”说明仰卧的姿势没法再低了,突出了孔隙的窄小、低矮。
课件出示: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1)
注意正音:“系”在这里读“jì”。
(2)
这种入洞方式很独特,不仅要靠小船进出洞,而且还要靠工人来回拉才能进出洞,可见孔隙的狭小。
3.师:作者不仅直观写了孔隙的狭小,还写了自己进洞的感受,请孩子们
读读这两句,边读边记录感受。
课件出示: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
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1)
联系生活经验,体会“挤压”
(2)
联系上下文,体会“挤压”:前文
“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
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与“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联系起来理解“挤压”,感受孔隙的狭小。
4.总结:这个自然段,作者抓住了孔隙狭小的特点,既有直观的描写,也有自己身临其境的感受描写,我们一起来回顾完成课作上的这道练习。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主要围绕课后第二题展开,以视频引入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在学习中给予学生充分的研读文本的时间,给予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写孔隙的狭小,进洞方式的独特之处的。
探究三:回顾全文,寻找隐形线索
师:沿着叶圣陶爷爷的旅游路线,我们一起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但你们知道吗?文中其实还有一位小导游,你知道它是谁吗?没错,就是溪流。
1.请找出有关描写溪水的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位隐形的导游贯穿整个行程的。
课件出示:
(1)一路迎着溪流……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2)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3)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2.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小溪流呢?
一方面,与前面的内容相呼应。如果没有泉水,就不能形成溶洞。
另一方面,泉水是文中的第二条线索,一直紧跟着作者的脚步,起着指引路线的作用。
三、练习
1.听写词语。
2.完成《课堂作业本》练习。
四、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叶圣陶爷爷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写一个地方,可以按游览的顺序来写,这样游览的经过就清楚明了。还可以把特别吸引你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比如这篇课文就重点写了外洞和内洞之间的孔隙。你们也可以把这些方法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五、作业
1.基础作业:读《颐和园》《七月的天山》,思考作者是怎样把游览顺序写清楚的。
2.拓展作业:选择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绘制一张简易的参观路线思维导图,在下节课与大家一起交流。
设计意图: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这是阅读教学的语文要素,“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是习作要点。作业的设计主要是为习作做铺垫。
【板书设计】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4自然段:外洞
宽大、雄伟第6-7自然段:内洞
漆黑、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有双龙第5自然段:孔隙狭小
洞小船小
进洞方式
真实感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