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540012598400秘密★启用前
巍山二中2023届高一春季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題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共有五个书名:《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石头记》和《红楼梦》。《风月宝鉴》代表道学眼光,《情僧录》代表痴男怨女的口味,《金陵十二钗》代表“写女儿之书”的看法。《石头记》和《红楼梦》是两个最好的名字,也是读《红楼梦》最深入的两个角度。
把眼光局限于“道学”,便把《红楼梦》当成“劝世文”或“意淫书”来读。以情僧来看的人,就把苏曼殊个人的遭遇告诉他,相信也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了。以女儿之书来看,大可以说它是《镜花缘》,不过文字写得好、人物画得真、结构更紧密。但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不也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吗?她是聪慧明智的女作家,在包涵广摄的意旨上,却无论怎样都不够与曹雪芹相比了。
《石头记》原是此书的本名,能代表《红楼梦》的中心意旨之一——欲望之斗争与生灭,但为什么曹雪芹终于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第一,《石头记》此名好是好了,但读者无法一见此名,就可“望文”而“生义”,必须要读了此书,知道了关于那“石头”的寓言,方可略明。由石变玉、由玉变石的象征意义,亦不容易从此名而一目了然。第二,《石头记》一名,单调、无色彩,不大能表现出现实与空幻、入世与出世这正反两方面的涵旨,更不能显呈此书在“时间”上的主题。
《红楼梦》却不同,“红”是颜色,“楼”是建筑,“梦”是虚幻,三字合在一起,把所有内容都尽包进去。“红”可以表示万花千彩的女子,见得到“色”。“楼”是现实中的“相”,摸得着的实体,有人工在其中而建成的“楼”,代表现实世界。“红楼”两字合起来,是“千娇百媚所居的世界”——大观园,或“金粉繁华”的世界——书中所云“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或如一位译者所说的,“红楼”就表示佛家所指的“红尘”——现实世界。这就有“色”有“相”了,是此书“实”“成”“有”的“正”的一面。
“梦”却是虚也、空也,这是“反”的一面。“红楼梦”三字合起来,乃有实、有虚,有成、有幻,有有、有无,而“梦”又表示事物之易变。佛家说现实世间的“色”与“相”都是“幻”(梦),正因为一切都“无常”;何以无常,因有死、有灭、有散——都由时间的大限所决定。此名一看之下,可给人这三方面的意旨,所以最好、最切。
(节选自胡菊人《小说红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曼殊与贾宝玉都出家为僧,了解了苏曼殊的经历,就等于读了《红楼梦》。
B.《傲慢与偏见》在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方面强于《镜花缘》,但其意旨的广度比不上《红楼梦》。
C.小说中的石头是有寓意的,其“由玉变石”象征了小说的意旨之一,即欲望之斗争与生灭。
D. “红”就是指贾府众多的女孩子,“楼”就是指人工建成的大观园,“红楼”是“实”的,而“梦”则是“虚”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二段先提出《红楼梦》的五个书名,然后分别指出《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这三个书名的局限性。
B.文章详细阐述了《石头记》这个本名的优、缺点,并对“红”“楼”“梦”三个字分别进行了阐释,来论证曹雪芹为何最终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
C.文章用“色”“相”“幻”“无常”等佛家用语来论证《红楼梦》这一书名的好处在于,能体现出这部小说“时间”上的主题。
D.文章不止一处运用比较,将《红楼梦》与《镜花缘》《傲慢与偏见》进行比较,将《红楼梦》与《石头记》进行比较,最终论述了《红楼梦》这一名字是最好最切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有五个书名,可见这部小说有五个阅读角度,有五个主题,所以人们常说“读不尽的《红楼梦》”。
B.以宝玉和黛玉的恋爱为主,情有所求、求而不得、出家为僧,这是书名为《情僧录》的阅读角度。
C.很多人谈论这部小说,总会说“我喜欢史湘云”“我讨厌风姐”等等,这是书名为《金陵十二钗》的阅读角度。
D.小说中的贾府极尽荣华富贵,这体现了“红楼”的含义;最后贾家败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体现了“梦”的含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家”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儿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呜,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转;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毋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隐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国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齡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体贴,以已之心体人之心,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虛伪,是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中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的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绝世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材料三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儿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6.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宝玉因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衿褂子,因问:“下雪了么?”地下婆娘们道:“下了这半日雪珠儿了。”宝玉道:“取了我的斗篷来不曾?”黛玉道:“是不是,我来了他就该去了。”宝玉笑道:“我多早晚儿说要去了?不过拿来预备着。”
……薛姨妈便令人去灌了最上等的酒来。李嬷嬷便上来道:“姨太太,酒倒罢了。”宝玉央道:“妈妈,我只喝一盅。”李嬷嬤道:“不中用!当着老太太、太太,那怕你吃一坛呢。想那日我眼错不见一会,不知是那一个没调教的,只图讨你的好儿,不管别人死活,给了你一口酒吃,葬送的我挨了两日骂。姨太太不知道,他性子又可恶,吃了酒更弄性。有一日老太太高兴了,又尽着他吃,什么日子又不许他吃,何苦我白赔在里面。”薛姨妈笑道:“老货,你只放心吃你的去。我也不许他吃多了。便是老太太问,有我呢。”……那李嬷嬷听如此说,只得和众人去吃些酒水。
这里宝玉又说:“不必温暖了,我只爱吃冷的。”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飐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暖来方饮。
黛玉嗑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两阵罢了。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去睬他。
……说话时,宝玉已是三杯过去。李嬷嬷又上来拦阻。宝玉正在心甜意洽之时,和宝黛姊妹说说笑笑的,那肯不吃。宝玉只得屈意央告:“好妈妈,我再吃两盅就不吃了。”李嬷嬷道:“你可仔细老爷今儿在家,提防问你的书!”宝玉听了这话,便心中大不自在,慢慢的放下酒,垂了头。黛玉先忙的说:“别扫大家的兴!舅舅若叫你,只说姨妈留着呢。这个妈妈,他吃了酒,又拿我们来醒脾了!”一面悄推宝玉,使他赌气;一面悄悄的咕哝说:“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那李嬷嬤不知黛玉的意思,因说道:“林姐儿,你不要助着他了。你倒劝劝他,只怕他还听些。”林黛玉冷笑道:“我为什么助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定。”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你——这算了什么。”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薛姨妈一面又说:“别怕,别怕,我的儿!来这里没好的你吃,别把这点子东西吓的存在心里,倒叫我不安。只管放心吃,都有我呢。越发吃了晚饭去,便醉了,就跟着我睡罢。”因命:“再烫热酒来!姨妈陪你吃两杯,可就吃饭罢。”宝玉听了,方又鼓起兴来。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宝玉见到黛玉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衿褂子,就问“下雪了么?”一句描写,一方面说明每逢下雪时黛玉的穿着,一方面又表明宝玉对黛玉的平日关注和细心。
B.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往往富有潜台词,如黛玉“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中,“他”表面指紫鹃,实际指宝钗;“你”表面指雪雁,实际指宝玉。
C. “黛玉嗑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一句属动作和神态描写,一个“笑”字写出了黛玉对众人劝宝玉不要喝冷酒时表现的冷眼旁观,表现出她的嫉妒心理。
D.李嬤嬷“不中用!当着老太太、太太,那怕你吃一坛呢。……葬送的我挨了两日骂”,说明李嬤嬤也是疼爱宝玉的,她是以老太太、太太责骂为借口劝说宝玉不要吃酒。
8.林黛玉到梨香院,一看到宝玉,就说“我来的不巧了”,黛玉是觉得自己打搅了宝玉吗?请简要分析。(6分)
9.在宝玉喝酒这件事中,林黛玉开始没有像众人一样劝阻,而后又干脆极力怂恿,这里表现出林黛玉什么样的性格来?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令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婚,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岡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B.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C.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邦:本指家与国。家,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邦,古代诸侯的封国、国家。亦泛指国家。
B.百亩之田:古代实行井田制,一个男劳动力可分得耕田一百亩。
C.库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亦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古往今来,学校有“校、序、庠、学、国子监”等名称。
D.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弟姊妹为悌。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不仅要将仁爱之心施与家人,还要将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到他人身上,这样才可以达到自如地统治天下。
B.《诗经》所说的“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及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的道理与孟子所说的推恩是一样的。
C.这里孟子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劝导齐宣王,孟子认为古时候的人大大地超过今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推销自己。
D.孟子用“足以保四海”和“无以保妻子”造成强烈的对比,说明推恩与不推恩其结果是不同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5分)
(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杜甫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荷。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欲,落日将如何?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注]东藩:李北海,均指李邕。北海在京师之东,故称东藩。司马相如《上林赋》:“齐列为东藩。”皂盖:青色车盖。汉时太守皆用皂盖。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句描写了李北海在历下亭的出场,“皂盖”显示了李北海的身份。
B. “云山已发兴”运用拟人的手法,言云山也被宴会撩动了兴致,显宴之兴盛。
C.因为对宴会交游感到惬意满足,所以在宴游要结束时诗人难掩不舍之情。
D.此诗一改杜诗忧国优民的传统,寄情一场文人盛宴,体现其多样的风格。
15.前八句围绕“宴”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四个弟子分别回答了自己的志向,也引发孔子不同的评价,其中“ , ”两句交代了子路的回答让孔子微微一笑的缘由。
(2)《鸿门宴》中,认为“成大事应不拘小节”的两句话是:“ , ”。
(3)杜甫《登高》一诗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落叶和长江气势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月球已不只是美国、俄罗斯博弈的战场,欧洲、日本、中国、印度等国家陆续加入了“月球俱乐部”,互相交流探测技术,一起迈出探月的一大步。比如,在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嫦娥四号探测器上,着陆器的月表中子和辐射剂量探测仪由德国研制,巡视器的中性原子探测仪由瑞典研制。( )。两个月前,世界首富、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公布了一款新型的“蓝月亮”月球着陆器,可以将3.6吨货物运送到月球表面。这有助于实现他的野心——把重工业都搬到太空上去,让地球成为一个无工业的宜居星球。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月球已不是美国、俄罗斯博弈的战场,而是欧洲一些国家与中国、日本、印度等国陆续加入的“月球俱乐部”,互相交流探测技术,一起迈出探月步伐。
B.月球已不只是美国、俄罗斯博弈的战场,而是中国、日本、印度等国与欧洲一些国家陆续加入的、互相交流探测技术、一起迈出探月的“月球俱乐部”。
C.月球已不是美国、俄罗斯博弈的战场,而是中国、日本、印度等国与欧洲一些国家陆续加入的、互相交流探测技术、一起迈出探月步伐的“月球俱乐部”。
D.月球已不只是美国、俄罗斯博弈的战场,而是欧洲一些国家与中国、日本、印度等国陆续加入的“月球俱乐部”,互相交流探测技术,一起迈出探月步伐。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民间团体也积极探月,加人“国家队”的队伍中
B.除了“国家队”,民间团体也加入探月的队伍中
C.民间团体也加入“国家队”的队伍中,积极探月
D.积极探月的还有民间团体,加入“国家队”的队伍中
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有助于实现他的野心”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
B.他纳闷了——究竟是计算方法失误,还是运用不到家?
C.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D.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进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曹雪芹在塑造《红楼梦》中的人物时,很多时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比如林黛玉与宝钗:黛玉是在作诗,宝钗是在做人; ① ,宝钗要的是婚姻;黛玉的生命是为了开花,宝钗的生命是为了结果; ② ,宝钗是社会精英;宝钗可以占据我们的眼,黛玉却能占据我们的心,两个人的区别还在于, ③
宝钗是现实的功利的。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和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合作在西太平洋一处深海热液区发现超临界二氧化碳。在“科学”号科考船深海热液航次中,科研人员在1400米深海热液区发现了喷发含有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的热液喷口。分析认为,深海热液区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氮气与周围矿物质结合,催化产生有机物,从而实现从无机到有机的转化过程。这是全球首次在自然界发现超临界二氧化碳。该成果近日以封面文章刊发在《科学通报》杂志上。科研团队基于这项科研成果,提出了新的地球生命起源假说:在原始海洋形成以后,在海洋与大气交界面会形成超临界二氧化碳层,催化产生有机物,成为地球上早期生命源头的一种可能。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红楼梦》这本伟大的经典文学作品,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苏童)
②影响我最大的作品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多少年过去了,那些当年活现在我脑海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莫言)
③中国学生必须背诵几种大部的经典,这种聚集成功的大资产,以供中国著名作家任意地使用,在文辞的修饰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结果。(高本汉)
请以“品读经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巍山二中2023届高一春季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
1.(3分)B 【解析】A项,“了解了苏曼殊的经历,就等于读了《红楼梦》”错误,应该是“以情僧来看的人”,了解苏曼殊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C项,“即欲望之斗争与生灭”错误,“由玉变石”只能体现欲望之“灭”,“由石变玉,由玉变石”,才能体现欲望之“生灭”。D项,“‘红’就是指贾府众多的女孩子,‘楼’就是指人工建成的大观园”错误,原文意思是,“红楼”代表现实世界,但不一定拘泥于某种特定的人或事物。
2.(3分)B 【解析】B项,“文章详细阐述了《石头记》这个本名的优、缺点”错误,文章没有详细阐述《石头记》的优点。
3.(3分)A 【解析】A项,“可见这部小说有五个阅读角度,有五个主题”错误,通过第2段可以看出,文章对于《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这三个书名的阅读角度是不赞成的,很难体现这部小说的真正主题;“读不尽的《红楼梦》”与这五个书名的关系在文中也没有体现。
4.(3分)B 【解析】B项,“从始至终都是”“梦幻色彩”说法错,作者只是说在前八十回的叙述中“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而不是说从始至终,另外,“梦幻色彩”说法也不对。
5.(3分)C 【解析】C项,篡改原文,“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说法错,材料二中“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6.(6分)①每个章节可以从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②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③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④对主要人物、关键情节的描写,通过特定的人物去实现;⑤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每点 2 分,答对其中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7.(3分)D 【解析】D项,李嬷嬷是因为怕被责骂才劝宝玉不要喝酒的。
8.(6分)林黛玉见宝玉和宝钗一起玩乐,怀疑二人过于亲密,因而心生醋意。(3分)所以说这样的话讽刺二人。(3分)
9.(6分)前者表现出林黛玉寄人篱下,“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所以不能像众人一样表现自己的心态;(3分)后者表现出了林黛玉的反抗精神。(3分)
10.(3分)A 【解析】利用对称句式断句,“权”“度”独立成句,排除 B、D 选项。“今”作状语,不能独立成句,排除C选项。原文标点为: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11.(3分)D 【解析】D项,“敬爱兄弟姊妹”说法错误,敬爱兄长为悌。
12.(3分)C 【解析】“善于推销自己”有误。“推恩”指的是推行仁政。
13.(10分)翻译:
(1)(5分)所以贤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够奉养他们的父母,下足够养活他们的老婆孩子,遇上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即使是凶年饥岁,也不至于饿死。(关键字:“制”“事”“畜”“乐岁”各1分,句意1分)
(2)(5分)老年人穿丝织的衣服吃上肉食,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关键字:“衣”“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式各1分,句意2分)
14.(3分)B 【解析】“运用拟人的手法,言云山也被宴会撩动了兴致”错,“云山已发兴”的意思是云山催发人们内心的诗兴。
15.(6分)①宴会地点:历史悠久;②参宴之人:皆为济南名士;③宴会的气氛:欢快热闹;④宴会周围的环境:云山修竹,景色优美。(每要点2分,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16.(6分)
(1)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2)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每空1分,错、漏、添字该空不得分)
17.(3分)C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错误:“欧洲、日本、中国、印度等国家”并列失当,可改为“中国、日本、印度等国与欧洲一些国家”或“欧洲一些国家与中国、日本、印度等国”;“月球已不只……欧洲、日本、中国、印度等国家陆续……”中途易辙。“互相交流探测技术,一起迈出探月步伐”,前面说“月球”,后面说“各国”,仍然是中途易辙,排除A、D两项;“不只……而是”搭配不当,应改为“不是……而是”,排除B项。
18.(3分)B 【解析】“民间团体”与上文的衔接不够紧凑,排除A、C两项;“加入‘国家队’的队伍中”与下文衔接不紧凑,排除D项。
19.(3分)D 【解析】D 项和文中“有助于实现他的野心”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表示解释说明;A项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B项的破折号表示引出下文;C项的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20.(6分)
①黛玉要的是恋爱
②黛玉是文艺青年
③黛玉是浪漫的诗意的
(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21.(5分)①我国科学家首次在自然界发现超临界二氧化碳;(2分)②该成果近日刊发在《科学通报》杂志上;(1分)③科研团队基于这项成果提出了新的地球生命起源假说。(2分)
22.(60分)【写作指导】所给材料从三个侧面谈及对经典的理解:第一句话谈以《红楼梦》为代表的经典作品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影响(侧重经典作品本身的价值);第二句话讲经典作品令人记忆深刻(侧重对个人的影响);第三句话言经典作品对中学生和作家的作用(侧重对写作的帮助)。从“品读”出发(落脚),选取这三个侧面的任一立意记叙或论述,均为切题。
“品读”不仅是“读”(对情节的简单了解),更要体现“品”(品出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品出人生感悟),记叙文要体现出“品读”的过程,认识的渐进过程;写成议论文也要尽量体现思想认识的深化过程。
【范文示例】
品读经典
莫言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登上了世界文学之巅,其中固然有其自身的刻苦努力、笔耕不辍,但却也与那些博大精深、滋养心灵的经典作品不无关系。
品读经典,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更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
在人类历史的浩浩长河中,时光之水冲刷去了一切荣耀与权势、罪恶与纷争,只有那些历经时间淘洗的经典作品流传百世。它们有的是浩浩长言,洋洋洒洒几百万字;有的是精悍之作,言有尽而意无穷。但它们都反映出了最真实的那个时代,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大师们的心血,是人类智慧的精华,是人类历史真实的记录者。人类的历史,若少了那璀璨繁星般的经典作品,该是多么黯淡无光?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矣。是的,摒弃喧嚣而浮华的尘世,净手端坐,捧一本经典,燃一瓣心香,平淡无味的生活竟也变得摇曳多姿。在《蒹葭》中,感受爱情的朦胧与盎然的古意;在《老子》中体味道法自然的奥妙与清静无为的哲理;在《活着》中感受生活的苦难与心灵的迷惘……品读经典,为我们平凡的人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为我们打开了通向种种奇幻人生的大门。
高尔基有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原始人到现代人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经典作品就像一个个精心打磨的钩子,将人类的智慧环环相扣。我们看到,四书五经高度浓缩了儒家文化的精华,奠定了一代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与文化血脉;我们看到,煌煌《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让后人能够触摸历史最真实的脉络;我们也可以看到《寂静的春天》是如何发人深省,如何唤起了人类对自然的重视……人类文明火炬一代一代得以传递,经典的力量实在居功至伟。
狄更斯在其经典作品《双城记》中批判:“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现代发达的出版业与科技水平为阅读经典提供了绝佳的途径,但终日忙碌、追名逐利的人们却正在丧失阅读经典的耐心与能力。鸦片战争的炮声早已远去,我们正在沾沾自喜,猛然回首,却发现在大洋彼岸,经典作品从未远离人们手中。民族当自省,品读经典,民族方能自强。
品读经典,你会发现,经典的力量,从未远去。
-1905297180【评分细则】
项目
类别
内容
结构
语言
书写
一类卷
(60—55分)
符合题意
感情真挚
中心明确
内容充实
结构完整
符合文体要求
语言流畅
书写清晰
卷面整洁
二类卷
(54—45分)
符合题意
感情真实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
结构基本完整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语句通顺
偶有语病
书写较清楚
卷面较整洁
三类卷
(44—35分)
基本符合题意
内容不够具体
中心不够明确
结构不够完整
条理不很清楚
语句不通顺
语病较多
书写不工整
四类卷
(35分以下)
文不对题
观点错误
结构混乱
文理不顺
书写潦草
说明:
(1)切入分:48分;
(2)没有题目扣2分;
(3)每少50字扣1分,最多扣3分;
(4)错别字每处扣1分,重复出现不计,最多扣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