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言文二则
【简案】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通过查阅字典自学本课生字。要求会写的字要会组词,会认的字要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熟读文言文,弄懂词语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弄懂文言文的意思。
教学内容
学习第二首文言文《铁杵成针》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卒”,会写“逢、卒”2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停顿得当,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特殊语言现象。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结合课文内容,用联系上下文、组词等方法,理解部分文言文字词的意思。4.在理解内容,了解人物的基础上体会做事要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结合课文内容,用联系上下文、组词等方法,理解部分文言文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在理解内容,了解人物的基础上体会做事要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导入
1.揭示课题。2.指导朗读课题。
新授
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试读正音。2.师范读生练读。3.了解李白。4.了解故事发生背景。探究二:梳理文章,理解文意。1.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找找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2.了解事情起因。3.了解事情经过。4.了解事情结果。探究三:联系生活,深化认识。1.引出谚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2.师指名朗读,生齐声诵读。3.请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联系实际说一说。
练习
1.
小组内比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文言文给同伴听。2.
配乐配图背诵文言文。
小结
回顾学习内容,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作业
1.基础作业:请同学们把本课生字写正确,写端正,每个字写两遍。背诵并默写全文。2.拓展作业:找一找其他传递“学习要有毅力”这一主题的小古文,并积累到采蜜本上。
【详案】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通过查阅字典自学本课生字。要求会写的字要会组词,会认的字要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熟读文言文,弄懂词语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弄懂文言文的意思。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卒”,会写“逢、卒”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停顿得当,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特殊语言现象。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结合课文内容,用联系上下文、组词等方法,理解部分文言文字词的意思。
4.在理解内容,了解人物的基础上体会做事要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结合课文内容,用联系上下文、组词等方法,理解部分文言文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在理解内容,了解人物的基础上体会做事要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1、导入
1.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的小故事。出示课题:《铁杵成针》。
2.指导朗读课题。
(1)师指导读课题,指名读,注意铁杵的字音,读后评议。
(2)教读课题:铁杵/成针。这样读,有了节奏,有了味道。
(3)猜一猜:看看部首,“杵”可能是什么意思?
理解汉字,要看偏旁部首,看“杵”字,是木字旁,就要猜这个字与木有关,“杵”是什么呢?是木头,是木棒?对,是一头粗一头细的木棒。
(4)那么“铁杵”呢?(出示图片,认识铁杵)师引导:图中箭头指的物品就是铁杵,一头粗一头细的圆铁棒。
(5)看了图,再读读课题,你能说说课题的意思吗?
要把它磨成一根针,是多么不容易啊!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设计意图:
揭示课题,在理解课题的基础上学习内容,事半功倍。
二、新授
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试读正音
(1)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将难读的字标记出来,多读几遍。
(2)出示本文中较难的字:
杵
媪
还
卒(指名读,重点正音。)
(3)师引导,我们在《清平乐
村居》中曾经学过“媪”字,你还记得是什么意思吗?结合“老媪”,理解为老奶奶或是老婆婆。
(4)书写“卒”字。
2.师范读生练读
3.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这个故事发生在谁身上呢?将你发现的人物圈一圈。(生自由回答,出示
李太白
老媪)
4.同学们,你知道李白在这里为什么被成为李太白呢?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呢?
5.原来啊,古人不仅有名,有号,还有字呢。李白的字是太白,被称为李太白。杜甫,字子美,被人称为杜子美。古人的名字可真有意思。
6.(出示李白的介绍)我们已经学过许多李太白写的诗,你最喜欢哪一首呢?能背给大家听听吗?(课件出示:代表作有《静夜思》、《赠汪伦》、《夜宿山舍》、《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7.怪不得李白被称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个故事说不定是他成就一番事业的契机呢。你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8.(出示课文第一句话)是呀,课文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发生的地方。(出示磨针溪和象耳山的资料)
设计意图: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去做深入品析,从整体到局部,有条理。
探究二:梳理文章,理解文意。
1.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找找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
2.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件事的起因吧!
课件出示起因: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1)师指名读,相机正音;生齐读。
(2)(出示: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引导:你知道世传是什么意思吗?
“世”就是世间、世上的意思;“传”就是传说、传闻的意思。这两个字连起来就是世间传说。
(3)你知道李白在哪座山读书吗?生答,象耳山。
(4)组词释义,感受句式。
师指名读,引导:分别用“成、弃”组词,你们发现了什么?
示例:“成”,完成;“弃”,放弃。它们是一对反义词。通过组词法我们也能够了解字意。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整句古文的意思呢?
(6)师指名读;生齐读。
3.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事情的经过。
出示经过: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1)你知道“是”、“方”分别是什么意思吗?你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呢?
(2)过这条溪,你知道是哪条溪吗?生答:磨针溪。
是呀,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这条溪是磨针溪。
(3)那你能来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吗?
(4)看到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棒,李白的心中充满了疑问。
出示“之”“曰”对话,感受句式。
指名读,相机引导:“之”指的是谁?谁问谁呢?又是谁回答呢?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李白会问什么?老婆婆又回怎样回答呢?
(5)文中哪个字表示老奶奶在回答呢?对了,就是这个“曰”字。
联系文中语句,观察“曰”字的字形,说说“曰”的意思。
示例:外框是个“口”字,里面一横代表舌头,表示舌头在动、在说话。所以“曰”就是说的意思。
(6)小结:原来一个“之”字代表了好多话,短短的六个字写出了一段对话呀!这就是古文的特色,简约明了。
引导朗读:既然是一段对话,你认为应该怎么读?(生自由练习对话)
4.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呢?
课件出示: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看看书中的注释,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试着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2)听了老婆婆的回答,李白可以说是百感交集呀!发挥想象,设想李白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3)生交流后师小结:文中用三个字写出了李白的内心感受,用三个字写出了李白的行动。(感其意,还卒业)
设计意图:
先从题目入手,紧接着抓住重点诗句来品味诗中的意境,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探究三: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这个故事,可以浓缩成哪个谚语?(生抢答)课件出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师指名朗读;生齐声诵读。
3.请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把铁杵磨成细针,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只要我们拥有这样的精神,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4.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能轻言放弃,要坚持就会成功。)
(板书:不轻言放弃,坚持就会成功)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练习
1.
小组内比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文言文给同伴听。
2.
配乐配图背诵文言文。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先学后练,增加语用。
4、小结
其实古代还有许多与《铁杵成针》类似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去找找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故事。
五、作业
1.基础作业:请同学们把本课生字写正确,写端正,每个字写两遍。背诵并默写全文。
2.拓展作业:找一找其他传递“学习要有毅力”这一主题的小古文,并积累到采蜜本上。
设计意图:
从课内知识向课外拓展、延伸,除了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外,也注重陶冶情操,培养人文素养。
【板书设计】
读书未成,弃去
有毅力铁杵成针
逢老媪磨铁杵
感其意,还卒业
下苦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