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 第一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 第一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7 22:2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三首
【简案】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通过查阅字典自学本课生字。要求会写的字要会组词,会认的字要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熟读古诗,弄懂词语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弄懂诗歌的意思。
教学内容
学习第一首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背诵并正确默写。3.通过借助注释,教师引导等方式体会诗意,感悟诗情,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背诵并正确默写。
教学难点
通过借助注释,教师引导等方式体会诗意,感悟诗情,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导入
谈话导入,学生自读课题谈感受。
新授
探究一: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初读古诗。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探究二:品读诗文,入情入境.1.诗题入手,了解背景。2.品读诗文,入境入情。探究三:总结全诗,领悟写法。1.有感情地朗读。2.品析写法
练习
1.
小组内比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古诗给同伴听。2.
配乐背诵古诗。
小结
回顾学习内容,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作业
1.基础作业: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2.拓展作业:在学过的送别诗中,你喜欢哪些?把诗积累在采蜜本上吧。
【详案】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通过查阅字典自学本课生字。要求会写的字要会组词,会认的字要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熟读古诗,弄懂词语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弄懂诗歌的意思。
【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背诵并正确默写。
3.通过借助注释,教师引导等方式体会诗意,感悟诗情,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背诵并正确默写。
【教学难点】
通过借助注释,教师引导等方式体会诗意,感悟诗情,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1、导入
1.谈话导入: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设计意图:
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二、新授
探究一: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芙蓉楼送辛渐》。
(2)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借助课文注音读准字音,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诗句。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
(3)师指名开火车读诗句,相机纠正字音;小组比赛朗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边读边互相指正;师指三名生读,引导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师指名读带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3)师指名读去掉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5)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这四个字要记住,难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6)师指名交流,相机讲解。
①讲解示例:“壶”,上下结构,由“士、冖、业”组成。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十”或“土”。
②播放“壶”字的演变视频。
③看完视频后,师引导:“壶”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提示:上面的“士”要写正确)
④师指导书写“壶”,引导学生观察“壶”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指导学生描红、书写。
设计意图: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诗歌教学中,多种形式的诵读能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探究二: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1.诗题入手,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2)关注诗题中的事件——“送”。
①引导: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的“送”字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还有哪些疑问呢?在提出疑问之前,可以看看文中的注释,看看能解决你的哪些疑问。
②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
课件出示:
《别董大》
《赠汪伦》
《山中送别》
(3)引导关注诗题中的人物、地点——辛渐、芙蓉楼。
①师引导生再读诗题,尝试用完整的句子说说诗题的意思。
②简介芙蓉楼、王昌龄、辛渐及写作背景。
2.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学习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
①对于这句诗,你读出了怎样的感觉?诗中哪个词向你传达出这种情感?
②什么样的雨能称为“寒雨”呢?诗人为什么要提到“夜”?
示例: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尤其是在下雨的夜晚,渲染了作者与友人惜别的黯淡气氛。
③引导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示例:秋雨蒙蒙,绵绵不绝,夜色渐浓。王昌龄和辛渐来到江边,抬眼望去,江面雨雾弥漫,凄清静谧。
④小结: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
⑤指名朗读诗句,引导读出自己的体会。
(2)学习诗句“平明送客楚山孤”。
①指名读诗句,引导:你又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示例:从“平明”,即天刚刚亮,可以看出诗人和朋友很早就出门了,也许他们彻夜未眠。“孤”字直接写出了作者的心情。(板书:楚山孤)
②引导生继续看图: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示例:诗人和朋友来到江边,依依惜别。远处的山,好像也见证着这惜别的情景。
③相机引导:在作者的眼里,孤独的不仅仅是楚山,孤独的还有诗人的内心。(板书:孤独)
④指导: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师指名读后全班齐读)
(3)学习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①引导:王昌龄会和朋友说些什么呢?(指名读第3、4句诗。)
②引导朗读:诗人特意从江宁送朋友到吴地润州,然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诗人站在江边,只觉一夜秋雨,寒意连连,江中远山,孤傲耸峙,离愁别绪,溢满心头。诗人想到朋友马上就会到洛阳,会见到自己洛阳的亲友,诗人就想让朋友告诉亲友……(生齐读第3、4句诗。)
③引导想象:好友辛渐就要回去,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
④生交流。
⑤引导朗读:王昌龄想让友人告诉亲友什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在送别辛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生齐读:“一片冰心在玉壶”。
⑥引导理解:冰、玉有什么特点?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呐喊,是想表明什么?
示例:尽管两次被贬,可诗人仍然坚定自己的信念,仍然不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高尚品质。(板书:顽强
纯洁
清廉
正直)
设计意图:
先从题目入手,紧接着抓住重点诗句来品味诗中的意境,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探究三:总结全诗,领悟写法
1.引导: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走进王昌龄,齐读整首诗。
2.有感情地朗读。送别诗,送别的是朋友,表达的是真情,表白的是自己,这也是送别诗的魅力。越读越能看出诗中的别样的意境,越读越能感受到诗人的情谊深远。(生再自由读)
3.生自由读后师指名读。
4.品析写法:秋雨绵绵,江水悠悠,寒意阵阵,两个夜行的人,他们是即将分别的朋友。天还未明,早起的两人依依惜别,远处的楚山见证着一切。这寒雨,这孤山,是分别的离愁,更是诗人的心声呀——无论多少凄风冷雨,诗人内心都坚如磐石,纵然孤身一人,也冰清玉洁。果真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别具匠心啊!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练习
1.
小组内比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古诗给同伴听。
2.
配乐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先学后练,增加语用。
4、小结
古诗中送别诗很多,表达离别的不舍,同时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珍惜友谊,所以才伤离别。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谁知道短暂的离别不是下一次重逢的开始呢?
五、作业
1.基础作业: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
2.拓展作业:在学过的送别诗中,你喜欢哪些?把诗积累在采蜜本上吧。
设计意图:
从课内知识向课外拓展、延伸,除了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外,也注重陶冶情操,培养人文素养。
【板书设计】





渐唐
王昌龄(送别诗)寒
孤冰心
玉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