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代: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译文
站在骊山上环望四周,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呈现在眼前的只有稀疏寥落的草木,回旋迂曲的水流。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想想周、齐、秦、汉、楚等国多少帝王为了天下,征战杀伐,赢的如何?输的如何?不都变做了土!
新知导入
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有人说,它象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象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纯洁,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然而,《枣》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19、枣儿
孙鸿
目标导航
1、了解我国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状态的变化。
2、领会象征手法在剧中的运用。
3、通过品读老人与男孩的对话,感悟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
4、通过联想、想象体会“枣儿”的象征含义。
本文选自《剧本》1999年第1期,略有改动。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农村青壮年离开家乡,到城里打工,只有老人和儿童留守家园,道德、伦理、亲情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枣儿》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人们心中的温暖亲情,企盼和呼唤人们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
创作背景
话剧指用对话和动作来表演的戏剧,其主要表现手段是对话。话剧艺术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1)舞台性。话剧演出要借助舞台完成。
(2)直观性。话剧通过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
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通过化装、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
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3)综合性。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借助所塑造的具体艺术形象,向观
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场景。
(4)对话性。话剧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
知识链接·话剧
自学检测
读准字音:
馋嘴( )威严( ) 囫囵( )
凝视( )踌躇( )
喃喃自语( )蹑手蹑脚( )无可奈何( )
chán wēi hú lún níng chóu chú
nán niè nài
学习字词
( )翘首
( )翘尾巴
翘
qiáo
qiào
( )丧葬
( )丧气
丧
sāng
sàng
多音字
( )溜冰
( )随大溜
溜
liū
liù
( )吓唬
( )恐吓
吓
xià
hè
( )夜幕
( )蝉蜕
( )掸土
( )婵娟
( )祈祷
( )踌躇
( )田畴
( )蓦然
( )墓地
学习字词
蓦
mò
墓
mù
幕
mù
踌
chóu
畴
chóu
祷
dǎo
掸
dǎn
婵
chán
蝉
chán
形近字
( )短褂
( )八卦
卦
guà
褂
guà
记词义
【喃喃】
【蓦然】
【囫囵】
【凝视】
【踌躇】
【蹑手蹑脚】
【喜出望外】
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猛然;不经心地。
聚精会神地看。
完整;整个儿的。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犹豫不决。
初读课文
阅读剧本,概括剧情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小男孩,他们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充满了对自己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整体感知
)
分角色阅读剧本情节,体会人物形象(品味人物)
⑴生三人分角色读剧本《枣儿》:生1读老人,生2读男孩,生3读舞台提示。
⑵评价三人读文情况,深入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
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关于老人
关于男孩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关于枣儿: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再读课文
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赏析感悟
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赏析感悟
关于枣儿
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枣儿》全文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密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挚感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
课文主旨
板书设计
枣
儿
童谣开场——父母疼爱孩子
男孩与老人邂逅
老人念儿子
枣儿名字的来历
老人回忆儿子“枣儿”小时候的趣事
社会变迁
呼唤亲情
童谣收场——呼唤亲人
男孩藏枣儿等父亲
男孩思父亲
男孩讲父亲在城里又有家的事
写法小结
怎样理解剧中的象征手法?
全剧运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技法点拨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读一读,想想它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课文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课堂总结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仁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课堂总结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类似剧本的情形。请大家想想,我们该如何去关心他们?如何去帮助他们?
多办一些活动,邀请他们参加,这样他们就不会孤单。、在节假日里,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做一些事。、我们也可以呼吁全社会来关心关爱老人与孩子。我们也可以向那些经常不回家的人提出倡议:常回家看看。
作业布置
将你的想法整理出来,写成200字左右的片段。
备注:我们根据实际可安排一至二课时。第一课时,朗读与品味;第二课时,表演与理解。也可只安排一个课时,即:朗读、品味、表演、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