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四年级
科目
执笔
授课人
课题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学习目标
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2、乘法运算定律的熟练运用
学习流程
教师复备栏
【复述回顾】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并说明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45+56=56+(
)(25+49)+51=25+(
+
)(a+b)+c=
+(
+
)【设问导读】观察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多少人”,需要知道哪些相关信息?怎样列式?什么叫乘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要解答“一共要浇多少桶水”,需要知道哪些相关信息?怎样列式?说说两种方法每一肯各求的是什么,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6、什么是乘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自我检测】下面各式运用了哪个运算定律(1)14×26=26×14,运用了(
)律(2)21×25×4=21×(25×4),运用了(
)律(3)125×4×8×25=(125×8)×(25×4),运用了(
)律。【巩固练习】把两个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18+36
95×aA×95
45×(2×5)(45×2)×5
(a+c)+25A+(25+c)
36+18【扩展练习】怎样简便就怎样算32×125×8
25×130×425×32【盘点收获】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A×b=b×a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一共要浇多少桶水?(a×b)×c=a×(b×c)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教学反思:
PAGE
1乘法运算定律
第6节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及简便运算
?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23页,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及简便运算。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并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2.
经历发现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全过程。
3.
在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二、教学重点:理解并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三、教学难点: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背乘法口诀
(二)、新授课:
1、乘法交换律
(1)大胆猜想: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么乘法是不是也有运算定律?
(2)多媒体出示一组题:用计算器计算,在
(
)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645×32(
)32×645
203×46(
)46×203
180×53(
)53×18
(3)在学生计算完后,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发现了什么?
(4)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乘法交换律,重点学习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器计算,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交流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自己观察、思考,经历总结乘法交换律的过程。
板书:乘法交换律:两个因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
2、乘法结合律
(1)
呈现22饮料箱问题。
(2)请同学们看图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和结果,发现了什么?
(3)呈现:(1)
(36×4)×25
36×(4×25)
(2)
(28×5)×6
28×(5×6)
板书: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千两个数或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a×b)×c=a×(b×c)
(4)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猜想、验证得出了结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归纳、概括运算定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理解乘法交换律的实际意义。
3、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练一练”1-3题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完成习题,订正交流时说说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帮学生体会简便运算和运算定律间的联系。
4、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都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是怎么学习这些知识的?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学习是有趣的、有意义的。进一步唤醒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5、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课后反思:有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所以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相关的简便计算相对比较容易。通过对两个例题,学生自己的探讨、经历,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
教学内容:乘法交换率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在计算、观察、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中,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3、在探索运算定律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简明性。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能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二、新授
三、巩固练习。
学情预设
回忆已经学过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大胆猜想: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么乘法是不是也有运算定律?
2、多媒体出示一组题,填上适当的符号。
45×2
(
)
2×45
20×46
(
)
46×20
180×3
()
3×180
3、学习讨论乘法结合律。
一共有多少箱饮料?
(4×5)×6=120(箱)
4×(5×6)=120(箱)
4、“试一试”
(1)
(36×4)×25
36×(4×25)
(2)
(28×5)×6
28×(5×6)
5、总结、归纳、概括乘法结合律,并介绍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1
,
先填空,再想想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45×16=16×□
5×(14×9)=(5×□)
×□
25×13×4=13×(□
×□)
3、用简便方法计算:
15×125×8
25×38×4
125×25×8×4
25×16
应对策略
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a+b=b+a?(a+b)+c=a+(b+c)???
在学生计算完后,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发现了什么?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乘法交换律,重点学习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学生自己计算、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虽然计算的方法不同,但结果相同
学生自主计算后,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算式的特点和计算结果,在交流“发现了什么?
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猜想、验证得出了结论,其实这些都是数学家的伟大发明,是这样得出的,希望你们能够保持这样的精神,长大也当个数学家。
教学修改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率和乘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两个因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字母表示:a×b=b×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字母表示:(a×b)×c=a×(b×c)《乘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6——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方法的多样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选择合理的灵活的方法进行计算的过程中,体验乘法运算定律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并能选择最简捷最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
2.体验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简便性。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知识回顾:
1、我们学习了哪些乘法运算定律?
2、练习:(73+25)×4
25×28
67×34+33×34
79×99+79
(2)出示学习目标:我能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并会灵活运用。
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26---27页的内容,思考下面问题。
1、从例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102×25有几种算法?比较一下怎样计算更简便?
3、对子互背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意义,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独学---交流---讨论---汇报)
(预设时间:6分钟)
自研共探:
1、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习指导进行自学,并将自学成果记录在堂清本上;
2、交流合作:对子交流计算方法与结果;
3、小组合作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涉及的运算定律;
4、汇报展示:
A:列竖式略
B:口算100×25=2500(元)
2×25=50(元)
2500+50=2550(元)
C:乘法结合律
25×102
=25×2×51
=50×51
=2550(元)
D:乘法结合律
102×25
=102×5×5
=510×5
=2550(元)
师:同学们,还有别的方法吗?
如果学生没有说出,师可提问:能不能把B写成综合算式?
100×25+2×25
=2500+50
=2550(元)
师:D能不能写成我们学过的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小组讨论一下。
102×25
=(100+2)×25
=100×25+2×25
=2500+50
=2550(元)
5.知识小结:
师:我们刚才做这道102×25是不是运用了一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对,通过刚才咱们用的多种方法解102×25我们发现:
两个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接近整十或整百,我们可以把这个因数写成整十或整百的数加减一个数的形式,然后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比较简便。
师:如果我把题中条件稍加改动,会不会算?师改题。
104人,每人25元;203人,每人25元……
四、学情展示
1、用简便方法计算,并说说你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02×57
62×99+62
25×32×125
(25+46)×40
五、归纳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六、巩固提升:
1、用简便方法计算
125×35×8
50×25
×20
×4
57×16+43×16
102×56
填空
167
×2+167
×3+167
×5=167
×
28
×225
-
2
×225
-
6
×225=
×225
3、作业
练一练第2题和第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