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之旅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六年级
议题名称:《外国小说之旅》
选文篇目:《汤姆.索亚历险记》第十四章,第三十二章,《西蒙的爸爸》节选。
教材解析:《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学生接触了几本世界名著,它们不仅情节引人入胜,更有复杂的内涵,正因为如此,阅读才更有乐趣。其中《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对自由向往和对社会的讽刺,需要学生去慢慢地发现,去品味。我想通过这节课,教给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法,学生能更好地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原著或其他优秀的小说作品。
学情分析:讲授这节课前,学生已经抽时间预习了课文,对选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为这节群文阅读课打下了基础。老师需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学生能更好地阅读此书或其他优秀的小说作品。
教学目标:1、欣赏作品的精彩片段,感悟作者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方法,激发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原著的兴趣。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用简练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3、学习先悲后喜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
教学重难点: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概括故事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先悲后喜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
教学准备:生每人有一本课外书《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回顾旧知,激发学习兴趣。
集思广益,分享阅读方法。
读薄
取小标题。
介绍目录。
动笔写写小标题。
总结读书方法。
三、读厚
1、介绍阅读方法—读厚。
2、小组讨论什么是历险?
3、学习课本上第一段的感情基调。
4、学习课本上第二段的感情基调。
5、小组讨论文章第一段和第二段这样对比描写的好处。
四、对比联读
1、快速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第17章,交流读后发现。
2、学生运用先悲后喜的写作方法,小组讨论生活中先悲后喜的经历。
五、拓展迁移
1、生概括选文的大概内容。
2、学习选文中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中西蒙的心情变化,生再次体会先悲后喜的写作方法。
3、学生运用先悲后喜的写作手法写一个情景。师展示学生的课堂习作。
六、教师总结,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板书设计:
外国小说之旅
读薄
读厚
先悲后喜
第三十二章 逃出生天(节选)
到了星期二的黄昏,圣彼得斯堡镇仍然笼罩还一片悲伤之中,两个走失的孩子还没有找到。镇上的人们已经为他们作了公开的祈祷,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私下里为这两个孩子作了祈祷,诚心诚意地祈求他们平平安安,但是依然没有从洞里传来好消息。大多数搜索的人已经放弃了搜寻孩子这件事,回到镇上继续干他们平日的活儿去了,他们认为孩子明摆着是找不回来了。撒切尔太太病得厉害,大部分时间都在说胡话。人们听见她呼喊孩子,看见她每次抬起头侧耳听上好久,然后一边呻吟着一边软弱无力地垂下头去,那情景真是让人心碎。波莉姨妈已经陷入了悲痛和绝望之中,她那满头的灰发几乎全变白了。到了晚上,镇上停止了一切活动,整个小镇被蒙上了悲伤与凄惨的阴影。
半夜时分,镇上传来了发疯般的钟声。不一会儿,街道上就挤满了衣衫不整却欣喜若狂的人,他们高声喊着:“快来看!找到他俩了!”人们叮叮当当地敲响了铁碗铜盆,嘀嘀嗒嗒的喇叭声与人们的喧嚷声汇成了一片。大家成群结队地拥向河岸,去迎接那两个乘敞篷车归来的孩子。车子由欢呼着的村民拉着,簇拥着。前来迎接的人们加入了这支回小镇的队伍,他们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第十七章 现身自己的葬礼
也就是在同一个星期六的下午,镇上虽然宁静,但人们的心情却很沉重。哈帕家和波莉姨妈家都沉浸在悲哀之中,哭声不断。说实话,镇上本来已经够宁静的了,现在静得更加异乎寻常。村里的人干活时都心不在焉,也很少说话,只是长吁短叹个不停。周六似乎也成了孩子们的负担。他们做游戏时,总也提不起精神,到后来干脆不玩了。
那天下午,贝基·撒切尔在空无一人的学校操场上,愁眉苦脸地踱来踱去,心里觉得很凄凉,但找不到什么可以安慰自己的东西,于是她一边步一边喃喃自语道:
“哦,我要是再能得到那只柴架上的铜把手就好了!现在我连一件纪念他的东西都没有。”
她强忍着泪水。过了一会,她停住脚步,自言自语道:
“就是在这儿。哦,要是他再给我一次的话,我决不会像上回那样固执了,无论如何也不会再像上回那样说话了。可是他现在已经去了,我将永远、永远再也见不到他了。”
想到这里,她再也支撑不住了。于是她茫然走开,泪水顺着脸颊往下流。后来,有一大群男孩和女孩——他们曾经是汤姆和乔的伙伴——走了过来,站在那里向栅栏那边看,用虔诚的语调讲述着汤姆曾经如何干过什么事情,以及他们最后一次见到汤姆的情形。还有乔怎样说了这样和那样的小事情。(现在他们一眼就看出,这一切都充满了可怕的预兆!)在场的人个个都能讲出失踪的伙伴当时所站的确切地点,然后又补上一句:“我当时就这么站着——就像现在这样,比如你是他——我俩就这么近——他笑了,就像这样——接着我觉得浑身不对劲——就像——很吓人,你知道——我当时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可现在我全明白了。”
接着他们就谁最后看见那些失踪的孩子展开一场争论。许多孩子真是苦中作乐,争着抢头功,并且提出了一些证据,被证人添油加醋地说了一番。最后公布结果时,那些被认为是最后看到过死者并和他们讲了话的幸运者便摆出一副了不起的样子,其余的人则张着嘴望着他们,羡慕得不得了。有个可怜的家伙,他没有什么值得荣耀的事情可谈,于是就想起一件往事,便无不骄傲地说道:
“哦,汤姆·索亚揍过我一回。”
可是,这并没能让他获得大家的羡慕,因为大多数的孩子都可以这么说,所以他的这句话就不大值钱了。后来这群孩子继续聊着,用敬畏的口气追述几位死去的英雄的生平事迹。
第二天上午,主日学校下课以后,教堂的大钟一反往日的样子,发出的是报丧的声音。这个星期天,镇上显得十分宁静,报丧的钟声似乎与笼罩着大地的寂静很协调。村里的人开始聚集在一起,在走廊里逗留了一小会儿,低声谈论着这件惨案。可是教堂里除了女人们走向座位时衣服发出凄惨的沙沙声外却没有人窃窃私语。谁也记不起这个小小的教堂从前什么时候也像今天这样座无虚席。后来教堂里鸦雀无声,大家静心等候了一阵才见波莉姨妈走了进来,后面跟着希德和玛丽;过了一会哈帕一家也进来了,他们都穿着深黑色的衣服。这时全场起立,连年迈的牧师也不例外。大家都恭恭敬敬地站着一直等到刚进来的那些人在前排就座后这才坐下来。接着又是一阵默哀,间歇着传来一阵阵哽噎住的抽泣声。然后牧师摊开双手,做了祷告。人们唱了一首震撼人心的圣歌,之后又念了一段颂词:“我是生命,复活是我。”丧礼上,
牧师描述了死者的美德和他们讨人喜欢的行为,以及非凡的前途。在座的人个个都暗自承认他说得对,他们以前真是有眼无珠,居然对这些熟视无睹,反倒死盯着这些可怜孩子的过错和毛病不放,心里不免感到难过。牧师还讲述了这几个孩子生前的一些感人事迹,他们天真可爱,慷慨大方。人们现在一眼就看出他们那时的行为是多么地高尚,令人赞美。可当时这些却被认为是地道的流氓行为,人们恨不得用鞭子抽这些孩子。想到这一切,人们很难过。牧师越说越动情,在场的人也越听越受感动,都呜咽起来。牧师本人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在布道台上哭起来。
教堂的长廊里响起一阵沙沙声,可是没有人听见。不久,教堂的门嘎吱一声开了,牧师拿开手绢,抬起泪汪汪的眼睛,站在那里呆住了!于是一双又一双的眼睛顺着牧师的视线看过去,接着全体到会者一下子都站起来,睁大眼睛看着死而复活的这三个孩子沿着过道大踏步走过来。走在前面的是汤姆,乔在中间,哈克殿后。他们刚才一直躲在那没人的长廊里,倾听着追悼他们的颂词哩!
波莉姨姨、玛丽,还有哈帕一家都一下子向这几个复活的孩子扑过去,把他们吻得透不过气来,同时倾吐了许多感恩戴德的话。而可怜的哈克却站在那里,窘迫不安,很不自在,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也不知道逃到哪里才能躲开这些不表示欢迎自己的眼光。他犹豫了一下,正打算溜走,可是汤姆抓住他,说道:
“波莉姨妈,这不公平,哈克也该受人欢迎才对。”“是的,说得有道理,我就欢迎他。他没有母亲真可怜!”
波莉姨妈的亲切关怀,反倒使他变得更加不自在。忽然牧师放开嗓音,高唱起来:“赞美上帝,保佑众生——
唱!——大家尽情地唱呀!”
大家果然热情地唱了起来。人们以饱满的热情,大声唱起了颂歌,歌声回荡在教堂上空。海盗汤姆·索亚向四周张望,发现周围的伙伴们都在羡慕他,心中暗自承认,这是他平生最得意的时刻。
当那些“受骗”的参加葬礼的人成群结对地走出教堂时,大家都说要是能像今天这样热情地唱颂歌,情愿再被捉弄一次。
那一天,汤姆不是挨耳光就是受亲吻,这全随波莉姨妈的心情变化而定。他从前一年所受的加起来也没有今天一天的多。他简直搞不清哪一种表示是对上帝的感激,哪一种是对他的爱。
西蒙的爸爸(节选)
西蒙来到河边,默默注视着河水。水很清,河中嬉戏的鱼儿不时地跃出水面,去捕捉飞过的小虫子。鱼儿捕食的一幕牢牢地吸引住西蒙的视线,使他不知不觉地忘记了悲伤。然而,暴风雨中的平静永远是暂时的,不知什么时候,狂风就会突然降临,将树木吹得哗哗作响,转而又消失在天际。现在,我没有爸爸,我应该去投河”这个念头便不时地出现在西蒙的脑海中,令他痛苦不堪。
那年轻女人顿时羞红了脸,她将孩子搂得紧紧的,泪水不断地顺着脸颊往下淌。工人十分同情这对母子,却又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就在这时,西蒙突然向他跑来,说:“您可以做我的爸爸吗?”
气氛顿时变得有些尴尬,所有人都沉默不语了。
见没有得到回应,孩子就穷追不舍地说:“要是您不愿意,我还是要去跳河的。”
工人只当童言无忌,便笑着答道:“我愿意,我当然愿意啦!”
“您叫什么名字?”孩子又问,“请把您的名字告诉我吧,如果有人问起您的名字,我就告他了。”
“菲利普。”那人回答。
西蒙沉默了片刻,似乎是要把这个名字刻在心里,然后他张开双臂,心满意足地笑了起来:“太好了!菲利普,从现在开始,您就是我的爸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