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18 20:4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美国轰炸南联盟;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多极化的趋势;不结盟运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党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
通过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认识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了解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知道不结盟运动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青少年应为维护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认识到地区冲突、民族矛盾等成为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矛盾,加剧了世界的不安定;中国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所做的努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霸权主义的表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难点: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问题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世界格局虽然尚未形成,但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世界格局出现了什么样的特点?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各国为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做出了哪些努力?
(二)、讲授新课
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1、冷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
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冲突 。
2、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
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干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两极格局被打破后,一些国家和地区内部长期以来抑而不发的深层矛盾爆发;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不断;恐怖活动抬头,威胁着世界安全。
3、霸权主义事例
(1)、轰炸“南联盟”: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了78天的轰炸。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袭击,3名中国记着不幸牺牲。
(2)发动伊拉克战争:2003年,美国又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未经联合国授权,拉拢部分国家,发动战争,占领伊拉克。?
伊拉克战争,是以英美军队为主的联合部队在2003年3月20日对伊拉克发动的军事行动,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到2010年8月美国战斗部队撤出伊拉克为止,历时7年多,美方最终没有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反而找到萨达姆政权早已销毁的文件和人证。2011年12月18日,美军全部撤出。
相关史事: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3架飞机,分别撞向纽约的标志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大楼和美国国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楼。恐怖分子劫持的第四架飞机坠落在宾夕法尼亚州。这一事件导致世贸双塔倒塌和五角大楼严重受损,3000多人死亡或失踪,经济损失达数千亿美元。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材料一: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阐述美国21世纪外交政策的讲话中说,世界必须有一个领导,而且只能有一个,美国最具有领导这个世界的能力。
材料二:苏联的崩溃产生了一个世纪才有一次的机会,在全世界推行美国的利益个价值观念。——美国前国务卿 贝克
材料三:今天,美国是唯一真正的全球大国......美国的力量是真实的;事实上,在可预见的未来,它大概不会受到任何潜在敌人的挑战......美国的全球地位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 布热津斯基
美国认为自己“最有能力领导这个世界”,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但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推动多极化的力量:
欧盟:
欧盟成立后,欧洲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地位进一步提高。欧盟希望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为多极中强有力的一极。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俄罗斯:
俄罗斯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地大物博,在度过苏联解体的社会动荡期后,致力于国家复兴,力求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第三世界国家:
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3/4,它们的总体实力在不断增长,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相关史事:
2001年,美国经济学家因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国的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而成的“BRIC”,发音与英文单词“砖”(BRICK)类似而提出了“金砖”的概念。2009年,“金砖四国”领导人在俄罗斯举行首次会晤。次年,四国领导人又在巴西召开领导人会议,商定加强合作与协调。不久,南非加入,“金砖四国”改名为“金砖国家”(BRICS),它们的经济保持协调增长,在世界舞台上引人注目。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1、背景:
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国和苏联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形成了两大集团对峙的冷战局面。
2、不结盟运动: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独立,摆脱美国和苏联的控制,实行和平、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发起了不结盟运动。
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3、各国的努力
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要求。各国致力于发展经济,力争增强经济实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4、中国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态度和对策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与正义。
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绝不干涉他国内政。
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与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同时,中国还经济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关史事:
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宣告上海合作组织诞生。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对维护国际及地区安全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材料研读:
2005年7月1日,中俄两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中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作为当前人类发展阶段的重要趋势,其发展进程存在不平衡和矛盾的现象。”
你认为世界多极化进程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美国利用自己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和霸权主义。世界性的民族主义意识上升和民族矛盾加剧等。
问题思考:
围绕建立21世纪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结合当前形势,谈谈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国以及欧盟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三)、课堂总结
冷战结束后,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终结。旧的格局已结束,新的格局并未形成。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推动着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新的国际秩序成为各国面临的重要任务。
(四)、课堂练习:
1、1999年,北约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打出手,发动了代号“盟军行动”的持续性大规模空袭。这表明(B   )
A.世界局势呈现多极化趋势 B.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威胁着人类和平
C.苏联的解体使美国步入全盛时期 D.世界需要建立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新秩序
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 D )
A.各国强大的军事实力 B.各国稳定的政局
C.各国发达的科技和教育D.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3、法里德·扎卡里亚的《后美国时代》一书认为:“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群雄竞起”指的是( D )
A.两极格局形成 B.经济全球化趋势
C.美国成为全球霸主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4、1961年不结盟运动在其宣言中说:“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这一运动( B )
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B.冲击着两极格局,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发展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5、201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提供了大量中国智慧。下列主张体现中国智慧的是( A )
①平等互信 ②包容互鉴 ③合作共赢 ④不结盟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
(五)、板书设计:
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1、冷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
2、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
3、美国霸权主义表现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2、推动多极化的力量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1、背景
2、不结盟运动
3、各国的努力
4、中国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态度和对策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