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第二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探究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感受方法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算理,掌握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算理,掌握笔算方法。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习笔算乘法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教材例1教学的是不进位的乘法,主要解决笔算的格式、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乘起等问题,教师在学生用数的组成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习据此列出乘法竖式,使学生真实经历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为将来学习多位数乘、除法做铺垫。
【教学方法】
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1.口算。(多媒体课件2)
200×4= 100×2= 700×7=
60×4= 8000×6= 600×8=
800×4= 600×7= 30×8=
600×7= 100×5= 3000×5=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出示例1主题图,理解题意。(多媒体课件3)。
提问:图中告诉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生1:知道有3盒水彩笔。
生2:还知道每盒有12支。
生3:可以求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
师:求三盒水彩笔多少支,会列式解答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12×3。
二、情境导入
1.教学例1。
师:如何解答呢?
让学生先思考再分小组讨论。
小组选出代表全班汇报,并说说你们组是怎么想的。
指名汇报。
学生1:可以用学过的口算,12×3=36。
学生2:也可以看成加法,计算12+12+12=36。
学生3:想10×3=30 2×3=6 30+6=36。
教师总结。(多媒体课件4)
2.探索算法。(多媒体课件5)
(1)师:同学们,乘法除了可以口算以外,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学生试着列竖式,并想一想每一步都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展示学生列的竖式。(有两种情况,分别展示)
请学生介绍竖式一:你是怎么算的?
沟通笔算与小棒直观图及口算方法的联系:
先算2×3,这一步在画图和口算的方法中有吗?
指名学生在画图和口算的方法中圈出来,提问:这一步表示求?(3个2)
再算10×3,画图和口算的方法中有吗?圈一圈。表示求什么?(3个10)
最后算6+30=36,画图和口算的方法中有吗?圈一圈。
教师小结:由此看来,竖式计算和画图、口算方法的思路是一样的啊!
沟通竖式一和竖式二之间的联系,优化方法:这两种竖式有什么不同?
指竖式三的积:这个3为什么可以直接写在积的十位上?(因为是3个十)
小结:没错,所以笔算乘法的时候也可以像这样省略6+30的过程,直接把3写在积的十位上。
(2)师生共同列出乘法竖式的简便写法,指出:
末位对齐,乘号写在第二行的前面。
(3)介绍各部分名称。(多媒体课件6)
1 2……乘数
× 3……乘数
3 6……积
先用个位上的2乘3等于6,写在积的个位上,再用十位上的1乘3,十位上的1表示一个十,1乘3等于3写在十位上。
3.总结乘法竖式的计算方法。
师: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总结。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计算时,先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把积对着那一位写,最后把所得的积相加。
三、巩固拓展
1.笔算 34×2和312×3,学生完成后交流笔算的步骤和方法。 (多媒体课件7)
2.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三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题,指名回答,教师订正。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多媒体课件8)
五、作业设计
完成主题课堂作业对应内容。(多媒体课件9)
【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多位数和一位数相乘,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和哪一位上的数相乘,所得的积就写在那一位上。
【教学反思】
从学生的当堂练习来看,多数学生虽然能说出算理,但是随着进位次数的增加和计算难度的加大,少数学生的作业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有不知道积写在哪一位上的问题。这时,应该多增加订正题目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