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 二战的扩大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选修 二战的扩大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2-26 21:25:29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1941.6——1942.6)
扩大的表现:
1、苏德战争爆发(1941.6—1945.5)
2、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12—1945.8)
3、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1942.1)
  材料一:“如果要在欧洲取得领土,只有在牺牲俄国的情况下才有可能……
——希特勒《我的奋斗》
希特勒《我的奋斗》书影
思考:依据材料思考德国为何入侵苏联?为此希特勒做了哪些准备?
扩大表现之一:苏德战争爆发
材料二: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
——教材P.63
材料三:1940年9月,德国被迫不定期推迟“海狮计划”。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
——教材P.60  
②通过消灭苏联摧毁英国抵抗意志
①苏联是德国称霸世界的障碍
1、背景:略
2、准备:【提示】依据教材归纳
(1)1940年9月,德意日正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
(2)1941年迫使匈、罗、保三国加入轴心国。
(3)征服南斯拉夫和希腊,确保其右翼和后方安全 。
1941年6月战争爆发,两个月后,北路德军包围了列宁格勒,中路德军包围了斯摩棱斯克,南路德军攻占基辅。到11月,苏联在经济最发达、人口密度最大的欧洲部分失去150万平方千米土地,居民达7000多万。
——教材P.64
3、经过:“巴巴罗萨计划”
思考:结合教材和导学案分析战争初期苏联溃败的原因。
北路
中路
南路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溃败的原因?
⑴德军:
⑵苏联:
③ 经济军事势力强大, 装备先进。
①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巴巴罗萨计划” )。
①苏军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没有组建起来,武器装备
落后于德军; ②苏联对德国进攻时间估计错误,战备迟缓。
③战略防御上犯了严重错误,主力部队的部署过于靠
近国境线。
④战前“大清洗”运动导致苏联缺乏有能力的指挥员。
② 发动“闪电战”。
思维导引:影响战争结果的因素往往可以从哪些方面考虑?
战争准备、战略战术、经济军事实力、组织领导、外部支持……
4、影响
材料一:我们曾估计敌人大约有200个师。现在已经查明仅有番号的就有360个师……他们的武器和装备不如我们,战术指挥官的素质也很差。但是……如果我们消灭十几个师,俄国人就会又投入十几个师……时间……对他们有利,他们靠近自己的资源,而我们却一步步远离自己的资源。
——(美)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德国入侵苏联的影响?
对德国:
1、陷入了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
对战局:
1、使二战进一步扩大。
2、战争资源短缺,战线太长,加速德国的失败。
材料二:在过去25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反对共产主义。……我眼前看到的是俄国的士兵们……在捍卫着他们的家园,母亲和妻子们在家乡祈祷……我们将要对俄国和俄国人民进行我们能够给予的一切援助。
——(英)丘吉尔1941.6.22
2、美英调整对苏政策,有利于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
材料三:1941年9月,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三大国在反法斯西战争中开始联合行动。——教材P.66
美国损失情况 日本损失情况
战列舰沉没(4艘) 无
战列舰重伤(4艘) 无
其他舰只(10艘) 6艘袖珍潜艇
飞机损失(311架) 飞机损失29架
人员损失(4400人) 损失百余名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依据教材分析该事件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试用一句话概括该事件发生的原因?它对二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扩大表现之二——太平洋战争爆发
1、背景
(1)日本:
对日实行贸易禁运,使美日矛盾激化.
在欧洲战场上的胜利,客观上助长了日本的侵略.
2、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
1941年日本主战派代表东条英机上台组阁。
1940年提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妄图称霸亚太。
(2)英美:
(3)德国:
3、影响:
丘吉尔在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之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好了!我们总算赢了。”
丘吉尔
面对络绎不绝前来祝贺的官兵们,他不无忧虑地重复着他曾经说过多次的那句话:“我们不过是唤醒了一个沉睡的巨人!”
山本五十六
罗斯福
“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无端和怯懦地发动进攻开始,合众国与日本帝国之间已存在着战争状态。”
希特勒
他在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后,暴跳如雷,在场的人被吓得目瞪口呆。希特勒始终没忘记美国干涉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所起的作用。
美国
参战
预见胜利结局
忧虑
重重
对日
不满
对日本:
对美国:
对战局:
战术上暂时取得重大胜利,但战略上,综合国力不如美国,为失败埋下祸根。
损失重大,对日宣战,成为反法西斯的重要成员
①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②大大增强反法西斯力量,促进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加速二战的胜利。
归纳整理如下:
罗斯福:“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他们简单明确的总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抗衡它”。
扩大表现之三: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思考:罗斯福所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指的是什么?
简要概括反法斯西同盟的形成过程。
1、反法斯西同盟的形成过程(自主梳理)
时间 事件 影响
1939.11 美国通过新《中立法》 通过“现款自运”原则,有利于英国购买军火
1941.3 美国通过《租借法》 有利地支持了英苏的反法西斯战争
1941.3 美英确定“先欧后亚”战略 积极配合,紧密合作
1941.6 苏德战争爆发后美英宣布支持苏联 增强苏联信心,有利于反法斯西同盟形成
1941.8 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 为反法斯西同盟形成奠定基础
1941.9 英美苏在莫斯科签订武器供应议定书 三大国开始联合行动
1942.1 《联合国家宣言》 反法斯西同盟正式形成
2、原因:
3、性质:
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根本原因:法西斯对全人类的安全与民主构成严重威胁。
直接原因: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的促进。
“确信为在它们本国以及其他国家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维护人权与正义,必须对其敌国取得完全的胜利,而且确信它们现在正在对妄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力量进行共同的斗争。”
——《联合国家共同宣言》
思考: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反法斯西同盟形成的原因和性质?
4、影响:
它的组成大大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信心,为最后战胜法西斯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思考:依据教材P.66第三自然段结合“历史纵横”分析反法斯西同盟形成的影响。
【深化拓展】美国20世纪30-40年代对外政策的演变。
材料1 :1935年8月31日,美国国会通过第一个《中立法》,禁止向一切交战国输出武器。 1936年2月,该法进行修改,增加禁止贷款给交战国和武器禁运不适用于拉丁美洲。 1937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第三个“中立法”,使武器禁运适用于发生内战的国家。
1939年10月底至11月初,通过了新的《中立法》,取消武器禁运条款,改为“现款自运”。
(1)1939年前美国的三个中立政策与1939年后的中立政策有何不同?
原因不同
前:孤立主义影响、经济利益、敌视社会主义、极端 和平主义思潮。
后:遏制法西斯侵略
实质不同
前:绥靖政策
后:反法西斯
影响不同
前:纵容侵略,推动二战爆发
后:支援英法等,促进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①忙于恢复经济,无暇顾及(同英法)
②孤立主义思潮,竭力避免卷入欧洲战事
③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利益的驱动
④外交需要:阻止法西斯,压制英法,遏制苏联,利用三股  力量互相牵制削弱。
原因:二战爆发后,美国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为了遏制和反对法西斯的侵略。
作用:实际上为海上力量占优势的英法提供军火打开了方便之门(现款自运),它的通过表明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即在不直接参战的前提下尽可能援助反法西斯国家。
前三个 “中立政策”的原因及实质
原因:
实质:
是美国的绥靖政策,有利于法西斯的侵略。
1939年“中立法”实施原因及作用:
美国20世纪30-40年代对外政策的演变
材料2 :罗斯福说“假如我的邻居房子着了火。而我有一节花园浇水用的皮带管,我不会在救火前对他说:老兄,这根水管花了15美元,你将按价付款才能使用。” ——1940年12月国会演说                    材料3:二战中,美国对苏联实行租借法,从1941年到1945年,实际给苏联的军用物质约为1600 万吨,总价值102亿美元。
(2)“假如我的邻居房子着了火”主要喻指什么?为什么要用邻居来比喻?“皮带管”喻指什么?罗斯福演说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要争取通过《租借法》授权总统向“对于美国防务至要”的国家出售、转让、交换、出借军事设备物品。
苏德战争爆发,苏联面临巨大压力,法西斯势力日益嚣张。   根本动机:为了美国自身安全和既得利益。
(3)美国对苏联实行《租借法》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动机是什么?
喻指英国遭到法西斯德国侵略。
邻居着火威胁自家指法国灭亡,法西斯侵略英国直接威胁美国。“
皮带管”指武器、弹药等战争工具。
  1941年8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右)和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大西洋上的一艘军舰上举行了历史性的会见。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三国军事同盟的形成;苏联建立“东方战线”;苏德战争爆发。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新《中立法》和《租借法》;《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2、理解: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原因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
3、运用:通过德国突袭苏联和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使苏美卷入二战,表明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结合第3、4、5课史实,综合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战局到全面、直至达到最大规模的发展历程,使学生树立整体意识。
2、问题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苏德战争的爆发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探究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得与失以及探究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德、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是无止境的,为了称霸世界,挑起了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使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
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搁置分歧、联合行动的结果;是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获得胜利的保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难点: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得与失。
一、德国入侵苏联:
1、德国入侵苏联的目的:
材料一:“如果要在欧洲取得领土,只有在牺牲俄国的情况下才有可能……
——希特勒《我的奋斗》
材料二: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
——教材P.63
材料三:1940年9月,德国被迫不定期推迟“海狮计划”。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教材P.60  
思考:依据材料思考希特勒的战略意图是什么?为什么要制定该战略?为此希特勒做了哪些准备?
2、准备:




3、苏德战争的爆发:
(1)德国突袭苏联:
时间: 特点:
1941年6月战争爆发,两个月后,北路德军包围了列宁格勒,中路德军包围了斯摩棱斯克,南路德军攻占基辅。到11月,苏联在经济最发达、人口密度最大的欧洲部分失去150万平方千米土地,居民达7000多万。
——教材P.64
思考:结合图文资料,请用一个词概括战争初期苏联的形势,并结合教材和导学案分析原因。
【思维导引】:影响战争结果的因素往往可以从哪些方面考虑?
提示:战争准备、战略战术、经济军事实力、组织领导、外部支持……
教材:PP.63-64
补充材料:
1、1936-1939年间,斯大林发起了“大清洗”运动,第一批被授予红军元帅军衔的5人中,有3名被处死.15名集团军司令中,13名被杀.总共有4万多名营级以上的高中级军官被处决。国内战争时期最优秀最出色,最著名的红军将领几乎全部清洗了。大清洗使苏联的军事人才几乎损失殆尽。
2、战前,苏联对于德国的进攻准备很不充分的。虽然认为苏德之战不可避免,但还在一相情愿地幻想尽量推迟战争爆发时间。德国制定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出台半年后,苏联还浑然不觉,1941年5月1日,莫斯科红场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举行阅兵式纪念国际劳动节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虽然英国等国和苏联间谍多次向斯大林汇报,德国将在1941年夏进攻苏联,但斯大林认为,英国和德国的战争见分晓之前,德国还没有能力进犯苏联。他甚至怀疑,这是英国间谍为了将苏联拉入对德作战的陷阱而捏造的。
⑴德军:
⑵苏联:
4、德国入侵苏联的影响
材料一:我们曾估计敌人大约有200个师。现在已经查明仅有番号的就有360个师……他们的武器和装备不如我们,战术指挥官的素质也很差。但是……如果我们消灭十几个师,俄国人就会又投入十几个师……时间……对他们有利,他们靠近自己的资源,而我们却一步步远离自己的资源。
——(美)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在过去25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反对共产主义。……我眼前看到的是俄国的士兵们……在捍卫着他们的家园,母亲和妻子们在家乡祈祷……我们将要对俄国和俄国人民进行我们能够给予的一切援助。
——(英)丘吉尔1941.6.22
材料三:1941年9月,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三大国在反法斯西战争中开始联合行动。——教材P.66
思考:根据材料,分析德国入侵苏联的影响?
对德国:
对战局:
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美国损失情况 日本损失情况
战列舰沉没(4艘) 无
战列舰重伤(4艘) 无
其他舰只(10艘) 6艘袖珍潜艇
飞机损失(311架) 飞机损失29架
人员损失(4400人) 损失百余名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依据教材分析该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对二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原因
2、影响
材料:
(1)罗斯福:“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无端和怯懦地发动进攻开始,合众国与日本帝国之间已存在着战争状态。”
(2)丘吉尔在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之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好了!我们总算赢了。”
(3)三本五十六面对络绎不绝前来祝贺的官兵们,他不无忧虑地重复着他曾经说过多次的那句话:“我们不过是唤醒了一个沉睡的巨人!”
(4)希特勒在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后,暴跳如雷,在场的人被吓得目瞪口呆。希特勒始终没忘记美国干涉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所起的作用。
归纳整理如下:
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1、过程:
罗斯福:“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全体
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他们简单明确的总战略。所以只有
类似的总战略才能抗衡它”。
思考:(1)罗斯福所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指的是什么?
(2)简要概括反法斯西同盟的形成过程。
(1)总战略指的是:
(2)过程:
时间 事件 影响
1939.11
1941.3
1941.3
1941.6
1941.8
1941.9
1942.1
2、原因:
“确信为在它们本国以及其他国家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维护人权与正义,必须对其敌国取得完全的胜利,而且确信它们现在正在对妄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力量进行共同的斗争。” ——《联合国家共同宣言》
思考: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反法斯西同盟形成的原因和性质?
3、性质:
4、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