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四书》
《五经》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名言:
1、穷则独善其身, 。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及 。
3、 为贵, 次之, 为轻。
4、天时不如地利, 。
达则兼济天下
幼吾幼
人之幼
民
社稷
君
地利不如人和
1、了解孟子及《孟子》有关常识;
2、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
3、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的特点;
第一课时
孟子名 ,字 ,
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 并尊称他为 ,
《孟子》是记录孟子 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轲
子舆
战国
孔孟
亚圣
仁政
仁政
民本论
性善论
“人皆有不忍之心”
“民为贵君为轻”
行王道
制民产,省刑薄赋
读准下列字音
王好( )战
hào
弃甲曳( )兵
yè
数( )罟( )不入洿( )池
ɡǔ
wū
衣( )帛( )
鸡豚( )狗彘( )之畜( )
tún
zhì
庠( )序
xiánɡ
饿莩( )
piǎo
yì
cù
bó
然而不王( )者
wànɡ
xù
移其粟( )于河内
sù
申之以孝悌( )
tì
时代背景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孟子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于是有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也就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翻译第一段:
樂
樂
樂
樂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于:对于。
焉耳矣:语气词连用。
河内:黄河西部
凶:荒年,年成不好
察: 观察
无如:不如,比不上
加:更
2、梁惠王尽力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困惑?
阅读与思考
梁 惠 王:河内凶,移民移粟, 河东亦然。
结果: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 不用心
结果:民不加少
感到
困惑
1、梁惠王的治国之策是什么?
梁 惠 王: 尽心、移民、移粟
翻译第二段:
樂
樂
樂
樂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请:请允许我。
喻:打比方。
填然:击鼓声。
鼓:击鼓,名→动。
之:音节助词。
曳(yè):拖着。
兵:兵器。
而:修饰连词。
走:逃跑。
或:有的人。
以:凭借。
翻译第三、四段:
樂
樂
樂
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直:只是。
耳:罢了,语气助词
是:这。
无:通“毋”, 不要
望:希望
于:比,介词
阅读与思考
1、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话,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
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便于启发对方。
2、第2—4段用了个什么成语,有何作用?用意何在?
“五十步笑百步”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虽然有一点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在压榨人民这点上,跟别国的暴君没有本质的差别,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从而引出下文具体措施。
3、“五十步笑百步”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比喻缺点或错误并无本质区别,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达标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含义
(1)河东凶亦然
古义: ;今义: 。
(2)请以战喻
古义: ;今义: 。
(3)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 ;今义: 。
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凶恶
请让我;请允许我
请求
逃跑
步行
【达标训练】
2、选出下列“之”用法相同的一组( )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②填然鼓之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邻国之民不加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A.①③④ B.⑤⑥⑦
C.②⑤⑥ D.③④⑦
B
⑤⑥⑦都是代词
①③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语助词,起衬字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
④结构助词“的”
作业:熟练翻译并背诵1—4段
梁惠王说:“我对于魏国,真是费尽心力了。黄河西部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东部,同时把黄河东部的粮食运到黄河西部。黄河东部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已经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
2、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的特点;
3、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第二课时
翻译第五段:
樂
樂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违:违背,耽误。
胜:尽,完。
数(cù) :密。
罟(gǔ) :网。
洿(wū)池:池塘。
以:介词,按照。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丧:埋葬,办丧事。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王道:为王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施行仁政),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不违农时
以时入山林
不入洿池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用排比修辞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孟子仁政具体内容
翻译第六段:
樂
樂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树:名作动,栽种;
之:代词,代五亩之宅
衣:yì,穿,名作动
帛:丝织品;
豚:小猪; 彘:大猪;
之:的
畜:xù,动词,喂养
无:通“毋”,不要
失:错过;
食:吃
夺:耽误
翻译第六段:
樂
樂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谨:形作动,谨慎,认真从事
庠、序:古代的学校
申:反复陈述;
孝:尊敬父母 悌:敬爱兄长;
义:道理
颁:通“斑”
负:背着东西; 戴:顶着东西
黎民:老百姓
然:这样
而:表转折,却
王:wàng,名→动,为王,统一天下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养民
教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谨庠序,申孝悌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孟子又提出了那些措施,设想那些结果?
措施
五亩…树之以桑
鸡豚…无失其时
百亩…勿夺其时
谨…申之以孝悌
效果
衣帛(五十)
食肉(七十)
无饥(黎民)
不负戴(颁白者)
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仁政
王道之始
不违农时(农)
保护鱼类(渔)
按时砍伐(林)
王道之成
鼓励养蚕(纺)
繁兴六畜(牧)
生产粮食(农)
兴办教育
初步措施
根本措施
不可胜食
不可胜用
保民
教民
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阐述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
翻译第七段:
樂
樂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食:1.动词,吃;2.名词,食物
检:约束;
涂:通“途”,道路;
殍:饿死的人
发:开仓赈济
岁:年成
是:这
异:区别
兵:武器
罪:名→动,归罪
斯:那么,就
至:到,归顺
焉:语气词,了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下层百姓)
一方面揭示出社会的不平等,
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梁惠王仍然不爱民(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反驳)。
第7段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情况?目的何在?
孟子还用了一个比喻,是怎样比的?
涂有饿殍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
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现在哪里?
保民无衣食之忧,教民以儒家之道。
狗彘食人食
涂有饿莩
非我也,岁也
王无罪岁
错误态度
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正确态度
正确
态度
斯天下之民至焉
【达标训练】
1、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数罟不入洿池
申之以孝悌之义
非我也,岁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填然鼓之
树之以桑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细密的网
重复陈述,申诫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年成(不好)
连词,那么,就
音节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代词代五亩之宅
介词,凭借
介词,按照
吃,动词
饮食,名词
2、下列句子中“则”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C.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D句中“则”表示转折,其他三句相当于“就”
D
3、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无乃尔是过与
C.夫晋,何厌之有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无特殊句式,A、B、C都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
D
4、说出下列句式是什么特殊句式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 ( )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 )
③非我也,岁也 ( )
④弃甲曳兵而走 ( )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否定判断,肯定判断,省谓句
省略句,省略主语“将士”
1、怎样才能做到王道? (用原文回答)
2、当采取王道的措施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用原文回答)
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问题讨论】
作业:
翻译并背诵5——7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