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1791年,法属殖民地海地爆发武装起义。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1804年建立了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这幅图描绘了海地人民为争取独立而斗争的情景。
新课导入
1791年,法属殖民地海地爆发武装起义。经过十几年的艰苦战斗,终于在1804年建立了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左图描绘了海地人民为争取独立而斗争的情景。
设问:还有哪些拉丁美洲的的民族独立运动?亚洲的觉醒有哪些体现?非洲的抗争表现在哪些方面?它们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
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概念讲解
民族民主革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革命。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1.历史背景
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疯狂地掠夺贵重金属,到处寻找金银产地。开发矿藏除了使用黑人奴隶外,还实行一种特殊的徭役制度——“米达制”,强迫印第安人每年要送一定数量的成年男子(在墨西哥为4%,秘鲁为14%)去矿场工作。由于繁重的劳动、饥饿和虐待,很少有人能活着返回。16到18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共掠夺黄金250万公斤,白银1亿公斤。葡萄牙殖民者仅在18世纪就从巴西掠夺了价值10亿美元的黄金和金刚石。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尽管有这些限制,殖民地经济还是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到18世纪下半期,拉丁美洲殖民地社会经济冲破了宗主国的种种限制而缓慢地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生产纺织品、皮革、陶器、铁器、玻璃、肥皂、糖等的手工工场及造船厂。拉丁美洲成为欧洲棉花、咖啡、烟草、可可的重要供应地……殖民地的经济发展更趋于活跃,从而与宗主国的封建性的统治发生冲突,最终导致独立战争的爆发。
——乔治·韦尔斯《世界史纲》
18世纪中叶以后,拉丁美洲与外界接触日趋频繁。欧洲的近代科学、文学和法国唯物主义哲学,通过多种方式,不断传入。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人的一部分重要著作,在殖民地广泛传颂。
——许海山主编《美洲历史》
独立战争的胜利和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是北美大陆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的辉煌成果,它对欧洲和拉丁美洲有着极大的影响。
1791年8月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海地人民举行起义,而法国正在革命期间无力进行干预。1807年拿破仑军队侵入葡萄牙,1810年,由于西班牙被拿破仑占领,拉丁美洲人民便利用时机掀起了独立战争。
设问: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归纳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兴起的背景?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1.历史背景
政治: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经济: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
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
外因:①法国大革命
②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③西葡的衰落
根本: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阻碍了拉美经济的发展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2.基本状况
(1)法属海地独立(1791——1804)
领导人:杜桑.卢维杜尔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形势图
我们恢复了我们原有的尊严,维护了我们的权利。我们宣誓:永远不把我们的权利委弃给任何强国。
——海地《独立宣言》
成果:1804年1月1日海地共和国成立,是拉美第一个独立共和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拉开了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2)西属拉美独立(1810——1826)
玻利瓦尔
南美的解放者
委内瑞拉国父
圣马丁
自由的缔造者
阿根廷国父
2.基本状况
圣马丁与玻利瓦尔的双雄密谈:
1822年7月26日瓜亚基尔会谈
1822年7月26日,在南美洲城市瓜亚基尔,西属南美洲独立战争的两大领袖,秘鲁“护国公”圣马丁和“解放者”玻利瓦尔举行了会谈,史称瓜亚基尔会谈。由于事后二人都对会谈的内容缄口不语,且谈结束后圣马丁便悄然离开瓜亚基尔回到利马并宣布引退,放弃了独立战争的领导权,因此瓜亚基尔会谈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一大悬案。
“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
19世纪初拉丁美洲独立运动领导人,军事家。生于土生白人贵族家庭。独立运动中,率领起义军解放了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被授予“南美解放者”的称号。玻利维亚就是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的。
圣马丁是南美解放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他率领起义军由南向北,解放了阿根廷、智利。1821年,圣马丁率部进入秘鲁,秘鲁宣告独立。不久,圣马丁将军队指挥权交给玻利瓦尔,悄然隐退,在欧洲度过了余生。
1878年,阿根廷、智利、秘鲁三国在圣马丁诞生100周年时,共尊他为“祖国之父”。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1)法属海地独立(1791——1804)
2.基本状况
(2)西属拉美独立(1810——1826)
(3)葡属巴西独立:1822年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独立,建立君主制。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形势图
拉美独立战争后,基本上形成了
今天拉丁美洲国家的格局。
巴西的独立不是通过武装斗争,而是由最高统治者发动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的,带有与宗主国分离的性质;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与宗主国仍保留着密切的联系。(如保留君主制、政府大权仍由原葡萄牙贵族掌握,仍保存了大土地所有制和奴隶制等等)
赶走殖民者,获得民族独立。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3.重大意义
①拉美大部分地区获得独立,建立资产阶级政权(除巴西外,独立各国在形式上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奠定今天拉美各国的政治格局。
②摧毁了西、葡的殖民统治,打击了西葡封建势力,配合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③鼓舞了世界其他地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4.成功原因
①独立战争的正义性,得到人民的拥护。
②有利的时机,宗主国在欧洲战争(拿破仑战争)中遭到重创,实力受到削弱;
③玻利瓦尔、圣马丁等领袖人物采取了正确的政策和措施,
④人拉美人民互相支援、团结联合。
独立后的拉美状况
独立以后仍然盛行大地产制。殖民地时期绝大多数克列奥地主的大地产不仅原封未动,而且他们又利用独立后掌权的条件,霸占从殖民者那里没收来的大量地产。这些大地产克列奥地主的大庄园,基本上仍保持中世纪的剥削方式。
拉美各国独立后,除巴西实行帝制政体外,其他国家都建立了共和制,这是一种与欧美的民主共和制不同的考迪罗主义的共和政体,(考迪罗为西班牙语,意为领袖或首领。)考迪罗主义实际上是军人专政的军事独裁制,是大地主专政的一种表现形式。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崩溃后,欧美列强主要是英美法德等国的势力便伸向了拉丁美洲。许多拉美国家在经济上已成为英国的附庸;美国利用其有利的地理条件以武力攫取欧美国家尤其是墨西哥的大片领土,同时对拉美各国在政治上加强控制,诸如提出了泛美主义,建立泛美同盟等;从19世纪80年代起,德国也加紧了对拉丁美洲的经济渗透。
美国对拉丁美洲觊觎已久,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宣言,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企图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拉丁美洲经济渗透的同时,武力干涉行动也越来越多,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
设问: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拉丁美洲独立后面临的局面?
独立后的拉美状况
(1)独立以后,各国大多政局动荡,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2)美国对拉丁美洲的侵略: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宣言,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在对拉丁美洲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还进行武力干涉,这就是所谓的“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拉美人民面临着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5.拉美的民主运动兴起
②墨西哥
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在农民起义军的支持下,墨西哥人民推翻本国独裁统治。1917
年墨西哥仍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
①巴西:1889年11月15日,丰塞卡将军发动政变,推翻佩德罗二世,
废除奴隶制度和君主制,建立巴西共和国。
伊达尔哥,墨西哥独立战争最早的领导人,被尊称为墨西哥“国父”
性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任务、成果)
意义:宪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革命的成果,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为墨西哥人民进一步争取民主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史料阅读:
第一条,在墨西哥合众国,任何个人均享有本宪法富裕的权力保障……
第二条,墨西哥合众国禁止奴隶贸易……
第二十七条
国家领土范围内土地与水流之所有权本属国家……国家在任何时候皆有权利对私产加以限制……应采取措施以分散大地产;发展小土地持有制……一切矿物,或存在于矿脉、矿层、矿快或矿床中构成矿物质物质……其所有权皆直接属于国家……
第三十九条
一切权利来自于人民并为人民的利益而创立,人民在任何时候均享有改变或修改其政府形式的天赋权利……
第十九条,联邦最高权力在行使权力时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小结: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阶段性特点
第一阶段:反对殖民统治,获得民族独立;
第二阶段:推动民主改革,巩固独立成果,促进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亚洲的觉醒
二、亚洲的觉醒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同亚洲各被压迫民族的矛盾空前激化了,这时亚洲除日本外,其他国家均已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亚洲觉醒正是在帝国主义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都已空前尖锐的情况下发生的。
亚洲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的社会阶级的形成和壮大是亚洲觉醒的内因。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和统治,特别是廉价商品的倾销,破坏了亚洲各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创造了必要前提。
1.历史背景
二、亚洲的觉醒
1906年,提拉克在对印度民众的一次演讲中说:
“你们的工业被彻底摧毁,被外国统治摧毁;你们的财富流出国外,你们的生活降低到没有人能忍受的最低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你们还有什么其他良方可用来帮助自己吗?良方不是请愿,而是抵制。我们说,准备好你们的军队,组织好你们的力量,然后开始干吧,这样他们才不能拒绝你们的要求。”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906年,一位在伊朗的英国人写道:我以为东方必将发生一场变革。日本的胜利似乎已对整个东方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俄国革命也在这里产生了极为惊人的影响。一种新的精神似乎已开始支配人民。他们开始认为有可能得到另一种更好的政体。看来东方正在睡梦中觉醒。
设问: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归纳亚洲觉醒的背景?
1.历史背景
二、亚洲的觉醒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社会发生了变化
①政治: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了亚洲民族危机。
②经济:亚洲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
③思想: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
1.历史背景
材料一: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
——[苏]
列宁
《亚洲的觉醒》,《列宁选集》
第二卷
“觉醒”:
再是本能的反抗,而是有着鲜明的时代方向——发展资本主义。民族运动与民主运动相结合。
性质: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运动。
代表:
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伊朗的立宪革命和中国的辛亥革命是其中的代表。
?
亚洲的觉醒
事件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伊朗立宪革命
中国辛亥革命
时间
国家性质
领导
?
目标
功绩
1885-1908
英国殖民地
提拉克、国大党
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冲击了英国殖民统治、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905-1911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国家
制定资产阶级性质宪法,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国家
1911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孙中山、同盟会
推翻封建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推翻清王朝,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二、亚洲的觉醒
2.基本状况
二、亚洲的觉醒
印度国大党党旗
提拉克
提拉克被称为印度革命之父。印度资产阶级民族革命运动奠基人,被甘地称为现代印度的缔造者。
四大纲领
自主:建立民主共和国;
自产:经济独立;
抵制英货:新的斗争手段;
民族教育:启迪民族意识的复苏。
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印度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1885年,国大党成立,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
1905年,反英新高潮——提拉克自主自产运动。
1908年,孟买工人总罢工,印度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
二、亚洲的觉醒
1905—1911年,伊朗发生了立宪革命。革命期间,1906年8月,国王穆扎法尔丁沙被迫同意召开第一届议会,并把王权移交给王子穆罕默德阿里。同年,议会制定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国家。革命虽然在伊朗统治阶级和俄英等外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但它制定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但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外国势力,传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找出伊朗立宪革命的时间、成果、结果(原因和意义)
伊朗的立宪革命
二、亚洲的觉醒
1903—1905年,伊朗粮食歉收,外贸锐减。有出国旅游癖好而囊空如洗的国王穆扎法尔丁,1900年向俄国借款240万英镑,1902年再向俄国借款100万英镑,1903年向英国借款30万英镑,而1905年又试图再向俄国借款。国王借外债出国旅游的行动,激起各阶层的不满。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2.伊朗的立宪革命
1905—1911年,进行立宪革命。
1907年,制定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国家。
二、亚洲的觉醒
中国的辛亥革命
1894年,成立兴中会。
1905年,组建中国同盟会。
1911年10月10日,爆发武昌起义。
1912年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
二、亚洲的觉醒
中国的辛亥革命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②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二、亚洲的觉醒
3、主要特点:
①它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并提出了自己的斗争纲领。
②新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参加了斗争。
③被压迫民族在争取民族独立斗争中互相声援和支持。
4、最终失败
革命目标:民族独立、民主政治
失败依据:民主思潮,为民族独立奠定基础
二、亚洲的觉醒
5、历史意义
(1)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和本地区的封建势力,推动了对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标志着亚洲各地人民已作为一支反对帝国主义的强大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斗争舞台,在客观上成为西方工人阶级的同盟军,亚洲成为反帝的重要阵地。
(3)标志着亚洲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传播了民主思潮,为民族独立奠础。
(4)一批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形成,古老亚洲开始走上近代政党政治的道路。
三、非洲的抗争
1.历史背景和形式
(1)背景:
(2)形式:
19世纪以来,武装斗争成为非洲人民的主要斗争形式。
帝国主义瓜分非洲,激化了殖民地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
帝国主义瓜分非洲
民族矛盾尖锐
三、非洲的抗争
时间
代表
19世纪70年代
阿尔及利亚反法民族大起义
19世纪80年代
索马里、乌干达、肯尼亚反英斗争;坦噶尼喀抗德斗争;马达加斯加反法抗争;埃及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
19世纪90年代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帝国主义在瓜分非洲的过程中,一直遇到非洲人民的强烈反抗。在此时期,武装斗争是非洲人民的主要斗争形式。其中,埃及的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和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是突出的事件,但在动员民众方面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2.基本状况
三、非洲的抗争
爱国军官阿拉比
英军入侵埃及
埃及的抗英斗争
(1)埃及成立非洲第一个政党——祖国党,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以此唤起埃及人民的民族意识。
(2)结果:在1882年反抗英国侵略埃及的斗争中,祖国党领袖阿拉比领导埃及军民进行了英勇无畏的抵抗。后抵抗失败,阿拉比被俘,英国占领埃及。
三、非洲的抗争
马赫迪“救世主”
击毙英国总督戈登
苏丹马赫迪起义
1881年苏丹爆发反英大起义,即马赫迪起义,号召人民起来斗争,赶走外国侵略者。起义持续近20年,占领苏丹大部分地区,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起义失败后,英军控制了苏丹。
苏丹马赫迪起义:
“马赫迪”原意为传说中伊斯兰教的救世主,起义的领导者穆罕默德·阿赫迈德·伊本·赛义德·阿布达拉,自称是马赫迪,有利于发动群众,驱逐异教徒,即英国殖民者。
特点
以宗教为外衣,规模巨大,持续时间长。
1881年,苏丹爆发反英大起义,起义领导人自称“马赫迪”,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结果
起义失败后,英国控制了苏丹
三、非洲的抗争
1896年3月发生的阿杜瓦战役,是埃塞俄比亚反抗意大利侵略的决定性战役。孟尼利克二世(1889—1913年在位)亲自率军战胜了意军,迫使意大利承认埃塞俄比亚为独立的主权国家,并赔款1
000万里拉。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1894年,意大利发动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发表《告人民诏书》,号召人民抗击侵略者,保卫国家的独立。全国人民英勇抵抗,终于在1896年打败侵埃意军,迫使意大利签署和约,承认埃塞俄比亚是独立国家。埃塞俄比亚保持了自己的独立。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成功的原因:
①皇帝强有力的领导和指挥;
②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奋起抵抗。
地位:埃塞俄比亚维护了国家独立。
孟尼利克二世号召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一致,保家卫国,全国人民热烈响应。农牧民自愿向国家捐赠粮食和钱币。一些原来反对孟尼利克二世的封建主表示要以抗意战争为重,停止反对活动,为抗战胜利效力。青年踊跃参军,到1895年,一支由孟尼利克二世指挥的12万人的大军组建完成。阿杜瓦决战中,意大利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
——顾章义
《崛起的非洲》
项
目
拉美的独立
亚洲的觉醒
非洲的抗争
原
因
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给非洲带来了空前的破坏和灾难
特
点
范围广、时间长、成果丰硕
范围广、各国相互支持、彼此协作
有组织、规模大且持久的武装斗争
领导力量
土著地主集团中的先进分子(土生白人)
资产阶级、工农力量
力量多样,包括领袖、国王、知识分子等(武装斗争)
代表运动
海地独立、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领导的斗争、巴西建立共和国、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伊朗立宪革命
中国辛亥革命
埃及抗英斗争
苏丹马赫迪起义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意
义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近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经历了五个时期,出现了四次“高潮”。民族解放运动由下层人民的自发斗争,逐步走上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十月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也开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纪元,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由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变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尤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展现了一条无限广阔的新道路。
——薛源官《近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史分期问题初探》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