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章节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章节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8 20:1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三章
章节练习(附答案)
一、选择题
1.对例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例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A.
一片白苍苍的芦花,清早露水变成霜。所说的心上人儿,她正在水那方。
B.
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心上人儿她在那,人儿正在水那方。
C.
一片白苍苍的芦花,清早露水变成霜,心上人儿她在那,人儿正在水那方。
D.
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所说的心上人儿,她正在水那方。
2.下面文段中加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A.
类:像
B.
属:类
C.
诎:同“屈”,弯曲
D.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具答之。
B.
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
C.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D.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开展“无烟日”活动,可以增强人们的自我健康保护。
B.
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C.
人们常常在意自己失去了什么,却往往忽略自己拥有了什么。
D.
我们在心里由衷地感谢老师多年来的默默付出。
二、语言表达
5.有人说,小石潭是一幅画,这幅画既有粗线勾勒,又有工笔细描。粗线勾勒时,寥寥数笔,就点出了小石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和“四面竹树环合”的主要特点。工笔细描时,近岸之石的奇形怪状,水中游鱼的怡然自得,溪流岸势的犬牙差互,整体环境的凄神寒骨,刻画得淋漓尽致,形神兼备,令人神往。
(1)市旅游公司准备开发小石潭这一景点,想请班上的同学仿照示例为小石潭的景物设
计一个景点名称,请写出你设计的景点名称和依据。
示例:听水轩。依据:“闻水声,如鸣珮环”。
(2)请你仿照示例,为你所设计的景点写一段导游词,要求抓住其特点,用生动且富有
激情的语言进行介绍。
示例:小径通幽——走入小径,你会观赏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的优美景色,会闻到沁
人心脾的翠竹清香,也会体会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近观则竹树环合,清风徐来;
远眺则群山连绵,雾霭苍茫。
6.请用简明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雕匠所说的话的深刻寓意。(15字以内)
有两段树根,一段被雕匠雕成了神,一段被雕匠雕成了猴。于是两段树根有了不同的命运:一段被人供奉膜拜,一段成了人的玩物。被雕成猴的树根埋怨雕匠说:“我们同是树根,命运却如此截然不同,都是因为你,我们的命运都是你一手雕刻而成的啊!”
“我哪有这等本事,去雕刻别人的命运!”雕匠缓缓说道:“其实,从土里出来的时候,你们一个长得像神,一个长得像猴,我只是按你们的形状略加雕刻而已。”
深刻寓意:
三、诗歌鉴赏
阅读《关雎》,完成后面的题目。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赞美了一个文静、美丽、热爱劳动的姑娘,歌颂了一个贞洁、有德行的姑娘。
B.“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青年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是他想象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D.全诗情感率真、淳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8.“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9.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片段,回答问题。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核舟记》)
[乙]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赤壁赋》)
10.①峨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共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三处)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3.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
D.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
14.核舟的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阅读《核舟记》,完成后面小题。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5.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八分有奇
②高可二黍许
③神情与苏、黄不属
④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6.下列句中加线的“比”与“其两膝相比者”中的“比”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天涯若比邻
B.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C.无与伦比
D.比比皆是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文:
18.文章末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全文来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填空题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有奇巧人     (______)     
(2)罔不因势象形   (______)(______)(______)
(3)尝贻余核舟一
(______)
(4)盖大苏泛赤壁云
(______)
(5)高可二黍许(______)(______)
(6)长曾不盈寸
(______)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______)
(8)清风徐来,水波不兴(______)(______)
(9)如有所语(______)
(10)其两膝相比者
(______)
(11)佛印绝类弥勒
(______)
(12)矫首昂视
(______)
(13)神情与苏、黄不属(______)
(14)珠可历历数也
(______)
(15)若听茶声然(______)
(16)其船背稍夷(______)
(17)钩画了了(______)
20.《蒹葭》中用反复咏叹的形式营造可望而不可即的虚幻意境,蕴涵执着、热烈的相思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重点词语有: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句意为: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心上人儿她在那,人儿正在水那方。
2.【答案】B
【解析】属:相类似。
3.【答案】D
【解析】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考试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累。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的声旁的字或声旁)。A项“具”同“俱”。B项“衡”同“横”。C项“诎”同
“屈”。
4.【答案】C
【解析】识记常见的语病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A.成分残缺,在“健康保护”后加“的意识”,B.搭配不当,把“是否”去掉。
D.重复“衷”就有心理的意思。我们由衷地感谢老师多年来的默默付出
或者
我们在心里感谢老师多年来的默默付出。
5.【答案】(1)示例:小径通幽。依据:“隔篁竹”“伐竹取道”。
(2)示例:听水轩——走近小潭,你会听到潺潺不绝的流水声,会看到和谐惬意的人鱼相娱,会尝到犹如甘醴的清冽潭水。近听如环珮相鸣,清脆悦耳;远闻则莺歌燕语,宛转悠扬。
【解析】(1)本题考查给景点拟名。由题意可知,给景点拟名时,需根据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相关语句。比如可根据“隔篁竹”“伐竹取道”拟名为小径通幽,可根据“闻水声,如鸣佩环。”拟名为听水轩。(2)本题考查拟写导游词。导游词要介绍景点的景物特点,突出其最吸引人之处。语言富于文采,能引起大家去游览的欲望即可,不设统一答案,言之成理,符合导游词的基本特点即可。
6.【答案】命运取决于自身,而非别人。(意思对即可)
【解析】题干中要求用简明平实的语言,简明主要包括“简”和“明”两个方面。“简”即“简练”,就是话语力求简练,不能啰唆重复,不要说多余的话,反映了量的要求;“明”即“明晰”,就是要把意思表达得清楚,使对方准确理解其含义,含有效果方面的要求。材料中“神”和“猴”是两种命运,表面上是雕匠造成的,实质是自身形状决定的,由此可以得出寓意。结合字数要求,可以概括为命运取决于自身,而非别人。(意思对即可)
7.【答案】A
【解析】A项“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该诗不是托物言志诗,诗歌开头只不过是比兴的手法。是首爱情诗。它是反映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
8.【答案】这四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借雎鸠鸟一声声的相互和鸣起兴,引起男子无限的情思,继而想到那位美丽贤淑的少女,正是自己理想的伴偶。
【解析】考查表现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比兴一般连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四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借雎鸠鸟一声声的相互和鸣起兴,引起男子无限的情思,继而想到那位美丽贤淑的少女,正是自己理想的伴偶。
9.【答案】(示例)《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双声、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景,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解析】考查《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表达方式的作用。要根据具体的语句谈效果。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叠字、叠韵、双声,读起来有和谐的声音,欣赏起来有生动的形象。
10.【答案】①(戴着)高高的帽子。②靠近。③不相类似。④只有。⑤共同享有。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峨冠”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戴着高高的帽子”。“共适”的意思是“共同享有”。
11.【答案】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流逝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其实并没有真正流去;时圆时缺的(月亮)像那样(不断地圆缺),但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12.【答案】①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如:“罔不”“是”“藏”。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作者的主要感情是慨叹人生无常,因而他的眼中景,胸中景都是感情的客体,由变与不变来比喻自己的身世,BCD三项阐述的道理不准确,故选A。
14.【答案】这十六个字分别是《后赤壁赋》和《赤壁赋》中的名句,与“大苏泛赤壁”的主题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的景色。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结构思路、写作特色、作者的思想情感等。一方面写出了核舟的精巧,本来这个“舟”就很小,还在窗子两边刻上对联,足以充分说明工艺之精;另一方面这一联意存高远,衬托出核舟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核舟的主题。
参考译文:
甲: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乙:苏轼说:“你也知道这水与月吗?流逝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其实并没有真正流去;时圆时缺的(月亮)像那样(不断地圆缺),但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不变的一面看,万物与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各种事物都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是一分一毫也不要索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便是声音,眼睛看到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有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有。”
15.【答案】①“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②上下
③相类似
④满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有”通“又”的通假。
16.【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比”的用法。“其两膝相比者”中的“比”:靠近。A项中的“比”:靠近,挨着。B项中的“比”:相比。C项中的“比”:类比,匹敌。D项中的“比”:一个挨一个。故选A。
17.【答案】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解析】出题思想: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句中“视端、容寂、若”的意思。
18.【答案】对精湛的雕刻技艺的赞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用料体积小;所刻东西多;雕刻得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富有诗情画意。
【解析】“嘻!技亦灵怪矣哉!”根据翻译,可知对雕刻者的技艺赞叹。从读原文可知,“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即体积极小,但里面刻了“人五”“窗八”,而且窗子上还有十六个字,并且可以开启关闭。人的情态栩栩如生,衣裳的纹理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可见它体积小,但内容很丰富,工巧而细腻,生动而传神。
19.【答案】(1)奇妙精巧
(2)无不、全都
顺着、就着
模拟
(3)赠
(4)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5)大约
上下
(6)满
(7)长而窄
(8)慢慢地

(9)说话 
(10)靠近
(11)极像
(12)举
(13)不相类似 
 (14)分明可数的样子
(15)好像……的样子
(16)平 
(17)清楚明白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属”:类似。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盖”作为虚词的意思或用法,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0.【答案】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解析】考查对古诗词的诗句默写,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注意
“坻”“沚”字的书写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