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生物进化的原因
长颈鹿那长长的脖子是怎样形成的?
先将教材P56—57“知识链”阅读一遍,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拉马克的生物进化理论“用进废退学说”的要点是什么?
2.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要点是什么?
自主学习:
阅读资料,你认为哪种关于长颈鹿长颈原因的解释更合理?
第一种解释: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认为,当初长颈鹿的脖子也许很短,当低处的树叶被吃光后,就会想办法去吃高处的树叶,所以它们会尽可能的伸长脖子,在这种反复使用脖子的过程中,长颈鹿的脖子渐渐伸长了,而且这种性状遗传给了后代。
用进废退学说
第二种解释: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认为,在长颈鹿的后代中有脖子长的和脖子短的,并且这个性状是可以遗传的。由于大量繁殖增加了长颈鹿的数量,较矮的树木和高树下面的叶子首先被吃光,脖子较短的长颈鹿吃不到高处的叶子,生存下来的机会就很小,留下来的后代更少;而脖子长的长颈鹿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存活了下来,并且繁殖后代。这种可遗传的长颈性状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逐代积累,就有了今天的长颈鹿。
自然选择学说
拉马克学说与达尔文学说的不同之处:
区别主要在于选择的概念。
拉马克认为,环境变了生物就会相应的发生变异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即变异发生在环境变化之后。
达尔文认为,适应主要是选择的产物,换句话说,是先出现变异,以后通过自然选择而逐渐产生适应的性状。
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不同品种的鸡
高油玉米
爆裂玉米
高淀粉玉米
甜玉米
德国牧羊犬
猎犬
西施犬
藏獒
人工选择:
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地选择和培育形成了许多生物新品种。
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区别:
(1)人工选择的选择因素是人类;自然选择的选择因素是自然界的各种环境条件。
(2)人工选择的结果是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保留对生物自身生存有利的各种性状,但这一性状不一定对人类有利。
(3)人工选择速度较快;自然选择形成一个新物种经历的时间较漫长。
长满地衣的树干上的桦尺蠖
浅色个体占多数
黑褐色树干上的桦尺蠖
深色个体占多数
探究:根据课本上提供的资料和图片,用自然选择学说分析两种桦尺蛾数量变化的原因?
1.根据达尔文的观点,长颈鹿长颈的形成是( )的结果
A.因为经常吃高处树叶 B.外力帮助拉长
C.自然选择 D.自身想伸长
2.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 )
A.生物产生了有利变异
B.过度繁殖
C.有利变异可以遗传
D.有利变异、选择、遗传的综合作用
3.生活在绿草地上的昆虫,体色多为绿色而不是褐色。
达尔文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
A.人工选择 B.基因改变
C.适者生存 D.遗传和变异
小评价:
C
D
C
4.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或残翅的昆虫,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遗传和变异 B.人工选择
C.不适应的结果 D.自然选择
5.在农田中施用某种农药来防治某种害虫,人们发现随着使用年数增长,防治效果越来越差,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农药使害虫发生了抵抗农药的变异
B.农药选择了害虫中能抵抗农药的变异
C.害虫会自然发生并巩固抵抗农药的变异
D.农药的质量越来越差
D
A
6、如果你想让曼彻斯特地区栖息的桦尺蛾变回以浅色为 主,需要怎么做?
知识回顾: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识海泛舟:
警戒色 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和昆虫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如毒蛾的幼虫,多数都具有鲜艳的色彩和花纹,如果被鸟类吞食,其毒毛会刺伤鸟的口腔粘膜,这种毒蛾幼虫的色彩就成为鸟的警戒色。
拟态 拟态是指一种生物在形态、行为等特征上模拟另一种生物,从而使一方或双方受益的生态适应现象。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特殊行为。拟态在昆虫类和蜘蛛类中极为普遍,在脊椎动物和植物中也很常见。如蝇类和蛾类模仿蜜蜂和黄蜂,可逃避鸟类的捕食;一种适合捕食者口味的蝴蝶模仿另一种不适口或不可食的蝴蝶亦能逃生;寄生鸟类(如杜鹃)的卵精确模拟寄主鸟类的卵,可大大增加寄生的成功率;某些兰科植物的花瓣在形状、颜色和多绒毛方面模拟某些雌蜂的外表,可吸引雄蜂与之“交尾”,而得到有利于为其授粉的结果。
神奇的返租现象 返祖是指有的生物体偶然出现了祖先的某些性状的遗传现象。例如,双翅目昆虫后翅一般已退化为平衡棒,但偶然会出现有两对翅的个体。在人类,偶然会看到有短尾的孩子、长毛的人、多乳头的女子等等,这些现象表明,人类的祖先可能是有尾的、长毛的、多乳头的动物。所以返祖现象也是生物进化的一种证据。
课下活动:课本58页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