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简案】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对产生新的问题进行查找资料解决。2.找出文中描写李大钊的外貌、神态和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他的品格。
教学内容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学习文中描写人物外貌、神态和言行的句子,体会李大钊的品格;学习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关注对人物外貌、神态和言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学习课文收尾呼应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李星华对父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教学重点
关注对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
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学习直接描写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精神。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新授
探究一:关注描写,体会品质1.默读课文并思考:李大钊的精神品质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2.学生默读后,交流汇报。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印象最深的事,再读描写言行的语句,思考:你看了一位什么样的李大钊?探究二:聚焦首尾,学习表达1.出示李大钊同志照片,师配乐读收尾两个自然段。2.讨论:收尾两个自然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作用?探究三:拓展阅读,升华情感1.提出要求: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囚歌》,谈谈感受。2.配乐朗读。
练习
阅读课文第20至23自然段,完成练习。用“
”画出描写父亲外貌和神态的句子,从中可以体会到
。父亲虽然没有说一句话,但“我们”能感受到他想对“我们”说:
。2.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小结
回顾学习内容,提炼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革命烈士的热爱之情。
作业
1.基础作业:抄写本课的生字词。2.拓展作业:结合教科书62页的“阅读链接”,并查找资料,了解更多革命先烈的事迹。选择其中一位,完成革命烈士档案卡。
【详案】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对产生新的问题进行查找资料解决。
2.找出文中描写李大钊的外貌、神态和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他的品格。
【教学目标】
1.关注对人物外貌、神态和言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2.学习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李星华对父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教学重点】
关注对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
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学习直接描写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精神。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1、导入(3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请大家边打开书,边浏览课文,边回顾作者李星华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哪件事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最深。
2.组织全班交流:通过这些事,李大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小结:李大钊不怕牺牲、坚贞不屈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学习课文是怎样将李大钊的革命英雄形象烙印在我们心中的。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再次感知课文大意,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同时,也是对课文的深度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授(25分钟)
(一)探究一:关注描写,体会品质
1.默读课文。要求:李大钊的精神品质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用直线画出来,并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2.学生默读后,交流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用课件相机出示句子。
(1)用课件出示描写语言的句子。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①学生自读句子,要求:想想父亲的这段话主要想表达什么。
②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哪些地方表明父亲不愿意离开北京?
◇当学生回答“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和“我哪能离开呢”这两句话时,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句话的句式——一前一句是陈述句,运用这一句式的目的是想强调某种事实;后一句是反间句,运用这一句式更能传递某种情感。
◇当学生回答“坚决”一词时,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尽可能读出李大钊同志坚决的语气。
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已查阅的相关资料,说一说当时的局势究竞有多严重,深入体会李大钊这句话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
④教师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读完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
用课件出示补充资料:
1926年3月18日,被鲁迅先生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这一天在北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段棋瑞执政府卫队向由李大钊同志领导的游行请愿的学生开枪,打死47人,伤200余人。
⑤组织全班交流。
⑥小结:这一段语言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了李大钊同志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和忠于革命的伟大品质。请你通过朗读表达对这位革命者的敬佩之情。
(2)用课件出示描写言行、神态的句子。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①提出要求:读句子,想一想,你能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李大钊的什么品质,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②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然后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汇。
◇从李大钊同志的语言、动作和神态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无所畏惧的革命者。
③教师小结:同学们,在描写李大钊被捕的场面时,作者只通过李大钊同志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神态,就让我们体会到了李大钊临危不惧的革命品质,一个伟大的革命者形象就直接矗立在了我们的眼前。
④引导学生读“被捕时”这一部分,想一想:这一部分,课文只用了这三句话来描写李大钊,对那些匪徒又是怎样描写的呢?
⑤学生汇报,教师追问: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描写那些匪徒?
⑥同桌交流,然后教师指名回答。
小结:是的,在匪徒的间接衬托下,李大钊大无畏的品质更加突出了,革命者的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了。
(3)用课件出示描写外貌的句子。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①提出要求:自由读句子,想一想,李大钊被捕后后都遭遇了什么。
②指名回答
◇学生抓住“乱蓬蓬的长头发”这一词组想象到李大钊遭遇了重刑。
③教师启发思考:面对重刑,李大钊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④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查阅到的李大钊被捕后的受刑资料,说一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大钊。
⑤指名回答。
⑥教师小结:受到如此折磨,李大钊却仍保持着平静和慈祥的神情。这一句中的外貌与神态描写直接让我们体会到了李大钊坚贞不屈的革命品质。
(4)用课件出示描写语言的句子:
“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关系。”
①学生读句子,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学生交流。(从“一切都跟她们没关系”这句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李大钊想要保护自己的家人)
③教师小结:父亲的语言处处显示他想保护家人,字字都饱含着他对亲人的爱。此时,一位慈父形象又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印象最深的事,再读描写言行的语句,思考: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李大钊?
(1)用课件将描写李大钊言行的句子呈现出来,指名读或学生齐读。
(2)学生结合课文和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相机板书:忠于革命、临危不惧、坚贞不屈)
(3)教师小结: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革命品质,让我们感受到了李大钊同志既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者,又是一位有血有肉的慈父。这样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深深地印在我们心中。
(板书:语言
动作
神态
外貌)
4.写话抒情:李大钊同志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点的话写下来。
设计意图:
基于对《课标》在阅读理解上要求该年段学生达到的具体要求的认识: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学习“被捕时”“法庭上”这两部分时,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聚焦描写李大钊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的核心语句进行交流探究,铜鼓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深入品读理解、深情引读,感悟其被捕时临危不惧,法庭上视死如归的光辉革命形象,受到爱国思想熏陶。最后的写话抒情激活学生的对话欲望,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通过语言运用,懂得感恩,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相信有了情感的推动力,学生的话语是诚恳真挚的。
(二)探究二:聚焦首尾,学习表达
1.这篇文章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不仅回忆了父亲被捕、被害的前后经过,也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感情。请同学们读读文章开头第一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三个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写法及好处。
(1)这是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的写法。
(2)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4月28日是女儿李星华永生难忘的日子,1927年的这一天,她失去了慈爱的父亲;4月28日更是国人永生难忘的日子,1927年的这一天,我们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革命者。
(板书:一位革命家
一位慈父)
(3)扣点练习:课文里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请你找一找,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扔到火炉里去。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好处:
4.小结方法:我们平时的写作也可以用上首尾呼应的写法,使人对事情了解得更加清楚,更加深刻。
设计意图:
采用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是这篇文章表达上的又一特色。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的写法及其作用,只有让学生在读中体验、读中领悟才是最深刻的,而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加以巧妙的运用,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很有必要的。
(3)探究三: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提出要求: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囚歌》,谈谈你的感受。
(1)学生交流读后感受。
◇叶挺将军在敌人暗无天日的监狱里忍受着敌人的残害,但是他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革命者誓死如归的凛然正气。
(1)带着这种感受学生配乐齐读。
2.推荐阅读《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由课文的学习迁移到对相关革命题材小说的阅读,既深化了主题认识,又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三、练习(7分钟)
(1)阅读课文第20至23自然段,完成练习。
1.用“
”画出描写父亲外貌和神态的句子,从中可以体会到
。
2.父亲虽然没有说一句话,但“我们”能感受到他想对“我们”说:
。
(二)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设计意图:
练习的设计是对教学目标达成的巩固。练习一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感受人物的品质;练习二关注课文首尾呼应的写法,感受到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4、小结(3分钟)
这节课我们细细品读课文,关注课文的外貌、神态、言行等描写,感受革命者的英雄气魄。我们还学习了本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感受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追思之情。李大钊同志一生以救国为己任,为了革命的事业甘愿献出宝贵的生命。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无数个革命英雄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还有叶挺、刘胡兰、董存瑞……他们在革命的事业道路上,谱写了壮丽的诗篇。请学生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5、作业(2分钟)
1.基础作业: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2.拓展作业:结合教科书62页的“阅读链接”,并查找资料,了解更多革命先烈的事迹。选择其中一位,完成革命烈士档案卡。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也是对本单元语文素养的再次回归,同时也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延伸。
【板书设计】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语言
动作
神态
外貌
忠于革命、临危不惧、坚贞不屈
李
大
钊
一位革命者
一位慈父
【教学反思】
革命烈士档案卡
烈士姓名:
感人事迹:
革命烈士档案卡
烈士姓名:
感人事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