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案 第一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案 第一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8 19:2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简案】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至少3遍,自学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成语,建议通过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了解大意。3.搜集了解几个揭示真理的事例。
教学内容
质疑课题,正确读写理解词语。借助练习单,明确作者观点,理清课文结构。概括论证事例,知道故事写作顺序。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诞生、纵观”等11个词语,理解“追根求底、见微知著”等5个成语。2.了解课题,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课文结构。3.概括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重点
用简洁语言概括三个故事,整理发现三个故事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课文条理。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具:练习单
教学过程
导入
课件出示“?”和“!”,学生自由发言说含义,引入课题。
新授
探究一:理解“真理”,质疑课题。
1.借助揭示真理的事例,引导理解真理。2.学生自主质疑课题:鼓励提问,合理均可探究二:学习新词,梳理结构。1.检查预习情况:认读词语,理解成语。2.清楚流利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说明顺序,填一填练习单。3.学生交流,引导语用。探究三:合作学习,理解过程。1.
学习第一个事例,师生合作填写表格,理解问题变化到真理的过程。2.学生细读有关另外两个事例的段落,同桌合作补全表格。3.交流表格的填写,课件出示答案。4.回顾质疑:对于课前的质疑,你们有什么新的思考?
练习
1.
报意思听写本课的词语和成语。2.课堂练习单修正上交。
小结
今天我们梳理了课文结构,体会了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这对于以后有条理地写议论文很有帮助。
作业
1.基础作业:阅读“阅读链接”,联系课文想一想课题的含义,再说说受到的启发。2.拓展作业:课文中说“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例?用练习单表格的形式,整理成简明的语言记录下来。
【详案】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至少3遍,自学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成语,建议通过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了解大意。
3.搜集了解几个揭示真理的事例。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诞生、纵观”等11个词语,理解“追根求底、见微知著”等5个成语。
2.了解课题,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课文结构。
3.概括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重点】
用简洁语言概括三个故事,整理发现三个故事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课文条理。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练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
1.课件出示“?”:
这是什么标点符号?它有什么含义?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2.课件演示动画:把“?”变成“!”
变成什么标点符号?它又有什么含义?学生自由发言。
3.引入课题:
由问号变成叹号,这两个看似简单的符号变换,却被我们的作者用来形象地向我们阐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课堂教学开始时要有亮点,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环节以标点符号“?”到“!”的变换引入,令学生眼前一亮,紧接着自然引出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授(26分)
探究一:理解“真理”,质疑课题。
1.理解真理:
(1)
“?”代表课题中的哪个词语,“!”又代表课题中的哪个词语。(?:问号!:真理——允许多元思考)
(2)师:你们知道哪些真理?可引导学生说几个揭示真理的事例。
(3)小结:以上的事例、名言、公式等都都被实践证实是正确的,阐明了“真实的道理”,所以我们称它们为“真理”。
2.
课题质疑:
我们了解了真理,对于这一课题,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主质疑:鼓励提问,合理均可
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问号之后?
为什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设计意图:
课题要有立有破。“真理”是课题中的重要阐述方向,是学生似乎明白却又难以界定的概念,需要在课程伊始借助预习过程中的例子直接确立。而“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种虚指手法,要破解这其含义,须从文中着手——开篇质疑,就是要让学生投入到思考、分析的过程中去。
探究二:学习新词,梳理结构。
1.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词语。课件出示词语:注意下划线生字的读音
词语: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洗澡
成语: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2)理解成语,重点理解:“微:隐约、著:明显;锲:雕刻、舍:停止;司空:古代官名;问到底:纹/璺到底(结合图片)”的含义
2.朗读课文,理清条理。
(1)提出要求。
清楚流利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说明顺序,填一填练习单。
练习一:梳理文章结构
本文先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然后列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事例,最后总结:只有善于从细小的、(
)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备注:横线内用简单语言概括填写;括号内填写成语。
(2)学生交流。
作者提出的观点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简单语言来说一说:
第一个事例是从紫罗兰遇到盐酸变色,提取石蕊浸液,研制石蕊试纸。
第二个事例是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第三个事例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人睡觉时眼珠的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3)成语填空: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引导语用:
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即见微知著
(追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即打破沙锅问到底
设计意图:
本文是按照“提出观点——举出事例——总结观点”的思路写作的,条理很清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层次,设计了综合语用填空练习,既梳理了文章结构,又再一次巩固了成语理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探究三:合作学习,理解过程。
1.深入理解,填写表格:
学习有关第一个事例的段落,师生合作填写相关的表格,理解问题变化到真理的过程。
课件出示:
练习二: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发现问题:?
找到真理:!
事例

紫罗兰遇到盐酸为什么会变色
反复试验和研究
事例

整理出大陆漂移学说
事例

2.现在再请大家细读有关另外两个事例的段落,同桌合作补全表格。
3.交流表格的填写,课件出示答案: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找到真理:!
事例

紫罗兰遇到盐酸为什么会变色
反复试验和研究
大部分花草遇到酸或碱会变色
事例

同一种蚯蚓分布在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的同纬度地区,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
研究推论
整理出大陆漂移学说
事例

睡觉时眼珠为什么会转动
反复观察实验
人在做梦时眼珠会转动
4.回顾质疑:对于课前的质疑,你们有什么新的思考?
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
在“深入理解,填写表格”这个环节中,采取由“扶”到“放”的方法,首先师生共同填写第一个事例的相关内容,再让学生独立补全表格。设计这个表格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三个事例中了解到真理诞生的过程。
三、练习(6分)
1.报意思听写本课的词语和成语。
2.课堂练习单修正上交。
设计意图:
本节课成语和生僻词语较多,通过报意思听写,又一次巩固了词语理解。课堂练习单是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的,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
四、小结(2分)
今天我们梳理了课文结构,知道说明一个问题要先提出观点,再举出事例,最后总结观点,我们再一次体会了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这对于以后我们有条理地写议论文很有帮助。
五、作业(2分)
1.基础作业:阅读“阅读链接”,联系课文想一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再说说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拓展作业:课文中说“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例?用练习单表格的形式,整理成简明的语言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
作业的设计立足于课文又略高于课文。在第一课时结束后,学生已经对文章论证结构和事例论述有了比较清楚的认知,设计这样的作业目的,在于加强课文和课外事例的联结,为第二课时学生体会人文精神做铺垫。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提出观点
举出事例
总结观点
教学反思:
研制石蕊试纸
真理诞生于问号
推论大陆漂移
发现眼球转动和做梦关系
解决问号
发现真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