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案 第二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案 第二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8 19:5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简案】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波义耳、魏格纳、阿瑟林斯基的故事。2.收集新闻或故事:科学史上,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受到启发,不断实验和研究,最后找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吗?
教学内容
归纳写作顺序。寻找科学精神关键词,体会感悟。总结写法,编写提纲。
教学目标
1.根据具体事例,归纳写作顺序。2.在科学发现真理的故事中,感受见微知著、不断探索等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3.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感受科学家见微知著、不断探索等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事例,归纳写作顺序。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具:白纸(列提纲用)
教学过程
导入
1.播放“午睡课桌椅”视频,学生观看。2.发表感言,教师关注“发明的过程”和“值得学习的地方”进行指引。
新授
探究一:拓展事例,理清文序。1.归纳叙事顺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真理2.拓展举出事例。这些新闻和故事描写,是不是也有同样的顺序?探究二:
感悟精神,总结观点。1.默读课文,画出体现科学家精神的关键词。2.汇报交流,感悟精神。结合文章,相机指导体会:(1)“见微知著”的精神(2)“不断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3)“善于发问、独立思考”的精神3.
复读课文,升华情感,畅谈体会。探究三:总结写法,编写提纲。1.总结写法:结构清晰,叙事有序。2.编写提纲:(1)出示题目: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2)结合练习2,思考选材。
(3)编写简要的提纲。
练习
1.用符号标识的方法,对书本事例和摘录事例进行标注。2.哪些故事能表明“实践出真知”这个观点,请打钩。
小结
明确说明观点,事例的选择要充分并合适。要使用总结呼应观点。
作业
1.基本作业:按照提纲,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2.拓展作业:观看辩论会视频,准备辩论会。
【详案】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波义耳、魏格纳、阿瑟林斯基的故事。
2.收集新闻或故事:科学史上,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受到启发,不断实验和研究,最后找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吗?
【教学目标】
1.根据具体事例,归纳写作顺序。
2.在科学发现真理的故事中,感受见微知著、不断探索等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3.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感受科学家见微知著、不断探索等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事例,归纳写作顺序。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白纸(列提纲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
1.不仅是大科学家能把“?”拉直变成“!”,和我们一样大的陈同学也能有所创造。播放“午睡课桌椅”视频,学生观看。
2.看完请学生发表感言,教师关注两点进行指引:
(1)课桌椅的发明过程:从“?”变成“!”
(2)这位同学值得我们的地方:见微知著,善于探索……(合理即可)
设计意图:
从同龄人的新鲜事例出发,一下子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学生畅谈感受的过程,其实就是加深文本理解的过程:关注课桌椅的发明过程,实际上是为探究科学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获得真理”的叙事顺序埋下伏笔。关注学生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是为发掘课文的科学精神进行预热。
二、新授(25分)
探究一:拓展事例,理清文序。
1.归纳叙述顺序。
(1)陈同学经历了从“?”变成“!”过程,我们的科学家是怎么发现真理的?请同学们回顾课文,结合上节课的表格,想一想: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2)学生观察表格,思考讨论,举手发言。
(3)教师引导:
这三个事例中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是相似的,也就是说作者写这三个事例都是按照同样的顺序来写的: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课件出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真理


……


2.拓展举出事例。
(1)列举事例:科学史上,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受到启发,不断实验和研究,最后找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吗?
(2)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3)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补充,鼓励新鲜的素材。
课件出示:
?
瓦特从水蒸气推动壶盖的现象中受到启发,改良了蒸汽机。
?
鲁班的手被植物叶子划伤,后来他发明了锯子。
?
牛顿在苹果树下被掉下来的苹果砸到了头,后来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学生收集的新闻直接投影。
3.回顾顺序:这些新闻和故事描写,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顺序?
设计意图:
学习语文不仅要关注文章写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写的。本板块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从事例中窥探写作的秘妙。明确基本的写作顺序,能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习作方法,树立文体意识。
探究二:
感悟精神,总结观点。
1.默读课文,找关键词。
师: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科学家凭的是什么,才能在漫漫的科学长途中把疑问变成真理呢?
(1)默读课文,画出关键词语,并联系事例理解。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
汇报交流,感悟精神。
(1)“见微知著、独立思考”的精神
a.第3自然段中哪一句话体现了魏格纳这种见微知著的本领呢?(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c.在三位科学家身上都能找到这种见微知著的本领吗?
小结:看来要想发现问题,有所成就,就得练就一双锐利的眼睛,善于观察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才能见微知著。
(2)“不断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a.启发引导:当他们发现问题之后,都是怎样做的?
b.在发现问题之后,他们进行了反复的实验。他们正是凭借这种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精神,才发现了真理。
(3)“善于发问”的精神
a.波义耳凭借什么找到了真理?
b.谁来读一读波义耳和阿瑟林斯基那一连串的疑问?课件出示:
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和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
(其余合理的关键词解读,合理皆可)
3.升华情感,畅谈体会。
(1)复读课文,升华情感。
师:这个“?”和“!”凝结了科学家们多少难以名状的情感啊!就像课文所说的那样——出示课件,学生复读课文前两段和最后两段(男女生互读)
师:是啊,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畅谈体会。
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可以从敬佩科学家的角度说,可以从受到的启发说,还可以联系自身说……教师要注意多角度引导)
设计意图:
情感是小学语文的灵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体现科学家科学精神的关键词,使他们心中升腾起敬佩之情。在总结观点环节,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发现的热情。
探究三:总结写法,编写提纲。
1.总结写法。
(1)这篇课文在结构上特别清晰:先点明观点,然后通过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最后总结观点。
结构清晰:提出观点——举出事例
——总结观点
(2)在事例的叙述上也很有顺序:
叙事有序: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真理
(3)小结:这样的文章叫作议论文,是我们初中经常会遇到的文本,今天我们也学习用这样的写法,做一个仿写练习。
2.编写提纲。
(1)出示课后题目要求:
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
(“失败乃成功之母”、“团结就是力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格言也可以)
(2)思考应该怎样选材:结合练习2
口头交流短文的选材。教师提示:围绕自己的观点选择具体的事例。
(3)编写简要的提纲:
设计意图:
本课后有“小练笔”,这是个读写结合的练习。怎样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呢?先总结课文的写作方法,然后交流如何围绕观点选材,再指导列出提纲。按这样的步骤进行写作练习,学生再写起来就不难了。
三、练习(8分)
1.标识写作顺序:
用符号标识的方法,对书本事例和摘录事例进行标注。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找到真理)
2.下面哪些故事能表明“实践出真知”这个观点:
A神农尝百草
B小马过河
C戴嵩画牛
D南辕北辙
设计意图:
练习设计需简明高效,举一反三。运用选择题指导学生选材,A从实践广度说明,B从实践次数出发,C从他人实践立论,而D虽为实践,但方向错误。本题目获得答案简单,但思考过程却不简单,让学生有话可讲、有据可依、有思可表。
四、小结(1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要说明自己的观点,不仅需要充足的事例证明,还要选择那些能够证明观点的事例。最后,我们还要使用总结呼应观点,让我们的论述更明确有力。本单元的辩论课上,我们将运用这些方法,现场实战。
五、作业(1分)
1.基本作业:按照提纲,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2.拓展作业:观看辩论会视频,准备辩论会。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作业围绕单元学习要点,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迁移,在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两方面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提出观点举出事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真理总结观点
教学反思:

……

结构清晰
叙事有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